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海荣

  摘要:“校地、校企合作”是地方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采取“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围绕地方、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适合地方、行业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高等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之路,以寻求实现高等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互动双赢机制,既能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又是高职学校办学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校地合作;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50-02
  一、“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1.“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内涵。高职院校的服务定位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区域性特点。地方性高职院校,一般都围绕地方或区域特有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产业特色兴办。“校地、校企合作”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与院校所在地或周边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或行业企业的合作。它既是一种办学理念,又是一种办学模式,目的是为了处理好学校发展与地方、区域经济、行业企业以及学校与市场的关系,从而为学校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定位:人才培养要建立适合地方行业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建设要围绕地方行业企业应用性、紧缺性专业人才进行建设;产学研合作应该对地方行业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服务,特别强调为地方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第三产业提供直接的科技和文化服务。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为地方行业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校地、校企合作”的基础。高职院校一般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其前身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升格后,与老牌本科院校比,不但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浅等先天条件不足,而且生源层次、办学传统、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多局限,难以与本科院校培养复合型高层次的理论型人才相比。因此,地方性高等职业院校应从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走“校地、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培养地方行业企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具有一定综合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现实意义。“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最大的特色在于突破了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内部管理、专业建设等方面长期形成的封闭性特征,学校主动出击走向市场,了解地方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办学定位;“校地、校企合作”模式的另一现实意义是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通过与学校的互动真正认识到依靠科技发展当地经济,依靠人才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本区域高等职业院校布局与发展规划的制定,配合高等职业院校对其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专业建设、校园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相适应。因此,“校地、校企合作”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牢固树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有利于面向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培育特色专业;有利于校地、校企紧密合作,共同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人才培养定位的探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的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具体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是将思想理念、科学技术、工程设计转化为一线生产力。如第一产业的农业重点培养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重点培养工艺员、技术员、施工员等,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级智能工人如程序设计员、操作员等;第三产业服务业重点培养服务人才、业务人才、管理人才等。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促进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校地、校企合作的核心基础。在人才培养上,要求培养职业素养好、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强、团队精神好、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胜任某一岗位(或岗位群)、面向行业企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培养规格上,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实行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首先,在知识结构上,要求每个毕业生都具有一定的自然与人文社科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其次,在能力结构上,要求每个毕业生都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掌握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创业就业能力。再次,在素质结构上,注重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实守信、遵章守纪、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等。同时学校应将国家相关职业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全面实行“双证书”制度。
  三、“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1.“校地、校企合作”模式的办学思路:依托地方、行业企业加强应用型、紧缺型专业人才培养,通过校地、校企等合作适应、服务、支撑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人才需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整体之中,为学校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⑴以专业建设为中心。坚持专业设置紧紧抓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当地急需的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⑵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建设。从行业企业引进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依托行业企业共同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注重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相互融通,根据职业岗位强化课程体系改革,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1)“产业—职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业发展决定职业需求,职业需求决定专业命运。“产业—职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按需办学、按岗育人的具体体现。按照“与产业对接、与职场一体、岗证互通”的思路,形成以服务区域产业为核心,以专业为载体,以职业(项目和任务)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2)“校企合作,有效对接”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地方行业企业培养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以服务地方行业企业为主要方向。校企合作要求学校做到专业设置与地方的行业企业需求相对接,技能训练与工作岗位要求相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对接。可成立由地方政府分管领导、校领导及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地方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动向,引导学校拓展新专业,改造老专业,打造特色专业,为地方、行业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搭建人才支撑平台。(3)“岗位—证书—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即瞄准岗位,盯住证书,订单培养。具体而言就是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广泛联系,紧密合作,瞄准他们所需要的岗位,适应岗位要求大力实施内涵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培养质量,扩大学生取得证书的途径,建立订单培养平台,保证学生达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何根海,刘国庆.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09,(04).
  [3]陈益林,等.服务型教育理念下的校地合作定位及其发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30).
  作者简介:黄海荣(1964-),男,涪陵人,大学本科,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2621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