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做一个洒脱、自由而快乐的教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玉萍

  一
  周国平曾说过一句话:一株植物唯有既扎根于肥沃的土壤,又沐浴着充足的阳光,才能茁壮成长。
  孩子的成长与之相似。
  做教师与做园艺师相类似,就是给每个成长中的生命施肥、剪枝、浇水,使之远离虫害,能够朝着阳光生长……
  在做着这些事的时候,目的不同,心情可能也就不一样。有人是自愿来做这份工作的,也热爱这份工作,他并不需要别人的监管、督促,很多时候,他都会竭尽所能,日夜观察、劳作,看护,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促使小树苗能一天天长大。这种人,往往自得其乐,浑然不知外界的风云变化。有人却是迫不得已来到这个地方做这份职业的。他可能心不在焉,施肥时,并不考虑量够不够,有些地方的枝叶该不该剪,生了虫子怎么办。眼见别人和自己同时种下的树苗,怎么就长得没别人的高?于是有眼红心妒者,各种毁损对方的谣言自他那里开始传播!他在生事中找到一种中伤别人的快乐。也有人看到差距,心生愧疚,想方设法改进自己的态度、做法,渐渐进入第一类人的行列,在专业成长与人格的自我修炼中不断提升。而有的人却是抱了别的目的做这件事,他也会认真、尽力做这件事,时时让人知道他做得有多好,或者还不时贬抑别人一下,巴望着这些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后,能卖出一个好价钱,以便在别人心目中分量更重,让自己更富庶。
  目的因人不同而不同,心情因目的不同而不同,人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这一切。各行各业无出其右。只是做教师,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需要你引领的生命,能否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是不是至少也要做到如人格心理大师阿德勒所说的:不论我们做什么,每个行为都是我们个人对人类生命的一个答案,而每一个答案,都必须顾及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并聚居在这个地球上。这样的问题当然需要思考!
  二
  现在做教师,环境与以前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更多时候,要按体制的要求、上级的旨意、社会的期许来对小树苗进行统一的栽培。一种单纯的、自由的,充满了个性化、人性化的创造活动变成了权力意志下的职业行为。头上不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清新的天空,空气中渐渐有了雾霾,土地大小也进行了规定,而且土质好像也没有以前那么好,不再肥沃,还经常被媒体曝光,说是有了重金属。
  所有人期盼的有着旺盛、坚韧的生命力的植物越来越稀少了。
  身处这样的教育环境,做教师的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有感觉迟钝者,环境对他不造成太大影响,他自小就习惯听命于指挥,只要有人指挥,他有事做就行了,他很能随遇而安,有滋有味地过自己的小日子。面对学生,他几乎不主动做任何情感、精神方面的交流,这类人的社会感程度很低,故而,心情平静。
  因为对改变环境无能为力,而倍感痛苦,无奈,进而安于痛苦,直至麻木,是大多数教师的心路历程。也有少部分人,有着强烈的个人意志与教育思想,不愿让自己成为体制和上级旨意的仆从,因此他们或选择弃教从政、从商,或从事其他职业,或勇敢走出体制,投身民办教育,只为做回自己,寻找一片适合自己生长的天地。
  在寻寻觅觅中,弃教从政、从商者,鲜有保持自由、独立人格者。在权力与利益的博弈中,或赢或输,至于赢了什么,输了什么,只有他们自己最为清楚。投身民办教育者在最初的热情渐渐消退后,看清了一个不愿看到的事实:绝大部分民办教育者的着眼点在“利”上而非小树苗的健康成长上。何去何从?一部分人或因家庭的牵绊,或因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协议选择无奈留下,一部分人,再次回归体制之内,但经历了人生淬火的回归之路并不好走,他们更容易置身体制和群体之外,审视大大小小的教育行为,直陈其中弊端而被习惯了自我中心的上级、唯权力意志是从的同行侧目、轻视、嘲笑、甚至打击。心情落寞而沉重自不待言。
  三
  今天做教师,好心情,哪里寻?
  也许有足够的理由说这个时代在淡化、稀释着我们的好心情,但又有谁能够剥夺一个人转向内心去寻找幸福感的权力呢?
  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它永远是黑夜与白天交替,善良与丑恶纠缠。你的心情可以像肆意生长的藤蔓,向着虚无延伸,也可以笔直地指向天空,追求一种纯粹、开阔与自由。
  心情的好坏取决于你的认知,你的选择,你的体会!
  没有对生活意义的终极追问与思考,没有发现、找到正确的认识之前,人的心情只会如江流上的小舟颠簸起伏,难以平静。
  教师尤须弄清这个问题,他的最高职责是引领未成年者认识生活,认识人生。因此,他自己首先要清楚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们看到,在教师队伍中,总有人把个人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既患得,又患失,他们的心情一直像坐过山车一样,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当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罔顾其他人的利益,无视教育的规律,无视他所面对的是正在生长的生命个体、群体,把小树苗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也有人在且教且行的日子里,听从内心的声音,自始自终把心安放在那一棵棵小树苗的成长上,在静夜听那扎根土地的呼吸声、似有若无的拔节声,感受一种弥漫全身的喜悦。凝视他们望向天空的比天空还纯净的眼眸,被他们在原野上、山岗上、小溪边临风而立的模样,摇晃枝叶、彼此致意的神情深深吸引……把全部的心血浇入土地,化作他们生长的养料,因看到他们不断长高、长壮,给这个世界带来葱绿,带来阴凉,带来木质的清香而沉醉……
  我们在这两种人的人生选择里,感悟到两种迥然不同的生活意义。前者只对自己感兴趣,他所做的每件事都是被利益指引;后者却是对成长的生命的点滴变化感兴趣,把自己的生命与成长的生命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组成生命成长的共同体。
  不同的生活意义带给人不同的人生感受与心情,做教师只能坚守最大程度地服务于社会的生活意义,并通过自己所做向学生揭示这样的生活意义,在润物细无声中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一种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向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链接,才能体会到超越个人一己私利的喜悦。   如果失去了这样的生活意义的追求,教育乱象势必丛生。就在刚刚结束的2013年高考中,有人这样评价我们的人才选拔制度以及伴随其间的各种现象:高考算是结束了,分数线与分数就要公布了。接下来就应该是“热烈祝贺我校**考入**校”之类的横幅高悬校门,丝毫不会有介子推般的愧疚——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再接下来就是应接不暇的“谢师宴”,无数的商家想必此刻已经开始“磨刀霍霍”了。当然,狂欢的背后会有更多的酸楚与无奈。紧随其后的是,无数的高考补习班早已厉兵秣马,严阵以待,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有条不紊地进行打捞、筛选,鼓躁着“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不,有一所私立补习学校正顶着酷暑加班加点进行装修,“因为马上就要开学了”。想想那些学生们在这个简陋而陌生的小院里卧薪尝胆,不禁令人生出疑问:他们也会像勾践那样心灵扭曲吗?几千年过去了,中国的青少年们仍然在“中举”这条钢丝索上用脚尖跳着这样不合时宜的舞蹈,而高考是出人头地的独木桥这一观念仍然在家长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许多家长把孩子们的高考作为毕生的事业来经营,得之幸,不得命,只求到头来无愧于孩子。殊不知,在这大一统的背后扼杀了多少种可能与变数。草草地浏览一下网上发布的今年高考的语文试卷及答案,就会发现,在所有的科目中没有任何变化的就是语文了。许多年过去了,这些考题与我们当年参加的考试题的样式如出一辙,考字音考错别字考病句考阅读考填空默写,在所有僵化思维的试题之后,给出一个鸡肋般的答案,明明嚼之无味却要求学生们推陈出新,这无疑于强人所难。让人惊异不已的是,若干年的风吹雨打,它们竟能坚持下来屹立如山。然而,就是这样的考试居然是整个社会馈赠给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公平公正的唯一机会——显然这其中有着发人深省的更大悲哀。
  在这尖锐批评的文字背后,我们能够体会社会对教育的莫大期许,对国家人才培养的莫大期许,种种乱象,有我们不能左右与改变的,有我们可以尽力扭转与思考的。但有多少人真正坚守生活的意义,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不做自己不能做的?恐怕少有人记得斯宾塞在《教育论》中的话了:
  怎样生活?这是我们的主要问题……这既是我们需要学的大事,当然也就是教育中应当教的大事。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
  四
  怎样生活?这是将思考付诸行动的一个问题,是一个让人心情不能平静的问题。
  今天做教师,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言教,不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省,不去考虑自身的言行是否合一,更不会考虑以自身的人格、行动、道德感召身边的学生,教育的影响力从哪里来?
  还有人的行为偏离了生活的正道,身处上位时,对下利诱、压制;身处下位时,对上主动猜测、迎合。为提高升学率,层层加码,以牺牲教师和学生的健康与利益、甚至尊严为代价……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还有敢于放下身价与不合理斗争的“狂者”吗?抑或守住底线,有所不为,不与庸碌者为伍的“狷者”又有多少?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是生活决定教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教人从源头上去追求真理。做教师需要在思考中行动,在行动中思考,以血肉之躯践行教育的真谛,这样,一个国家的崛起、强盛才有希望。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样一个被人评价为“最好”与“最坏”的时代,仍有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面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如是说:“我害怕,在这个时代,你们已经习惯了不思考,习惯了只活在当下;为生存而‘蜗居’,因沉溺网络而‘宅居’,或缺少真爱而‘独居’,成为‘无梦、无趣、无痛’的‘橡皮人’。我更害怕,外在的生活会压倒内心的本性,大学培养的社会精英随波逐流,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灵魂逐渐消磨,思想日益枯竭。
  ……人生走得越远越需要思考,社会环境越复杂越需要思考,世界变化越大越需要思考。一旦思考明白,你将会无比地轻松与快乐;一旦思考明白,你就有勇气和力量,去改变现状,去改变命运!”
  这是一名教师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的担忧与告诫,又何尝不是对每个做教师的警示?把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当作人生的最高目标,超越现实功利的目的,让它在你的心里秘密地成长,用行动去赢得信赖。正如崔卫平教授所说:“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中国的未来首先取决于做教师的要坚守底线,学会对一切不正当、不合理说“NO”!思考、找寻生活的意义,点燃内心信仰的蜡烛,力所能及地去实践。唯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才有未来,我们才可能活得坦然、自由、洒脱。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惠贞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342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