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误区与改进方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如今农村学校每个教室也都配备了电脑白板,但相当多的老师在使用时经常走入误区。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作用根本无法得以发挥,甚至把课堂变成了“机灌”。使得多媒体数学课堂不能尽显其特色与作用,有时还违背了数学课堂教学规律。我们如何从中走出去,探究适合数学课堂的多媒体使用策略呢?我结合对许多老师使用多媒体的观察,及自己用多媒体上课的经验,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整理。
  【关键词】多媒体;数学教学;误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0-0030-02
  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与国家对教育现代化的巨大支持与资金投入,如今农村学校每个教室也都配备了电脑白板,计算机走进了课堂,成为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因为多媒体刚刚在农村普及教师在使用时还不能得心应手,因此经常见到生搬硬套、机械借用的现象。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作用根本无法得以发挥。安装了多媒体之后很多教师只要上公开课就使用多媒体,往往也只是把课本搬上屏幕,把文字变成声音,把注入式课堂教学中的“人灌”变成“机灌”。这样反而使学生忙的不可开交,整堂课都没有喘息的机会。
  我观察到,周边的一些多媒体辅助数学课,教师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如下一些误区:
  1、仅用计算机展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一些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把书本上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性质例题习题都显示在大屏幕上,他们认为这样既好看,又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然而,这样的传授却忽视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导致学生往往只能跟在计算机后面看看,跟在教师后面听听,根本没有时间思考,一堂课下来,头昏昏然,似懂非懂。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表达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等等都不能很好的得到培养和发展,这样计算机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2、仅重视计算机媒体,而忽视其他媒体,更忽视师生的情感交流。有不少教师把一堂课的内容都放进一个课件中,教学时只有一台计算机,没有黑板,没有投影,更没有学生的动手实践。有的教师使用的课件甚至是请别人帮忙完成的,自己连计算机尚且不能运用自如,上课便不能得心应手,常有顾此失彼的感觉,整堂课教师本人都是勉强完成,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学生又怎能自主思考、积极配合呢?教师将原来的“照本宣科”变成了“照机宣科”,更顾不上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者对学生随机地进行思想教育了,课堂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3、滥用信息技术,忽视了信息技术运用的有效性。很多教师总认为上公开课只要有多媒体就比没有多媒体强,而与多媒体运用得好不好、恰当不恰当无关。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例如,教师用PowerPoint制作三角形,还不如用三角尺在黑板上画三角形,教师用几何画板呈现例题或概念与法则,还不如带领学生看书。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是,一定要注意它的有效性。事实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一定需要一个完整的课件,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否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关键取决于多媒体的使用能否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能否使学生更能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这样的误区,使得多媒体数学课堂不能尽显其特色与作用,甚至违背了数学课堂教学规律,成为一节失败的课。面对这些误区,我们如何从中走出去,探究适合数学课堂的多媒体使用策略呢?我根据对许多老师课堂上用多媒体的观察,及自己用多媒体上课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改进方式,并对适合用多媒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思考与整理。
  第一,不仅用计算机展示现象,传授知识,更注重揭示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更要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有些是需要学生动手的。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猜测、验证来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表达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例如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教学中,对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有的老师上课用课件展示了勾股定理的内容之后,让学生思考其逆定理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逆命题也是成立的。课件展示证明过程,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一节课下来,学生是知道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成立的,但对其为什么成立、证明过程为什么用“构造法”更是云里雾里。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能力如何能得到锻炼?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首先让学生分组动手用硬卡纸折出两直角边分别为3厘米、4厘米、;6厘米、8厘米;5厘米、12厘米的直角三角形,之后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的长。再设问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以上各组数,那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呢?学生用硬纸条折出后,直观上很容易猜到是直角三角形,教师再用计算机中的度量功能量出角度,进一步验证猜想。那么我们如何证明呢?因为学生手中已经有直角三角形三边和折出的三角形三边相等,再逐步引导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之后师生共同梳理证明过程,教师进行板演。
  第二.课堂上要重视各种媒体的使用,在使用多媒体时,师生要进行很好的情感交流。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站在台上,更要走到台下。数学课堂可以借助各种媒体,如黑板,投影等。不能一个课件从头点到尾就结束了。有的老师上数学课时,只用课件不用黑板,因为要板演的课题、定理、证明过程全在课件上了,认为自己可以什么都不用写了。其实这样做效果很不好,因为课件中一张幻灯片闪过去就看不见了,学生没有深刻记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可起到不断强化的作用。学生记忆过之后,自己再写在黑板上效果会更好。证明过程、例题也是板演的好,学生有个逐步推理消化的过程,而不是不用思考结论一下都出来了。或者说,有的同学虽然有了解题思路,但是有些乱整理不好,板演可以更好的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有的老师只顾在台上操控多媒体而忘了学生,一节课始终站在台上,少了与学生的交流。这样的课堂又如何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第三.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恰到好处,不滥用,注重信息技术使用的有效性。多媒体在不同知识的教学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应用,有许多知识甚至不适合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否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应该取决于知识内容。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在以下情形中可以更好地发挥辅助作用。
  (1).课堂教学中要表现空间观念及度量时,几何画板等软件能较好的将其表现出来。例如,在讲中垂线的性质定理时“一条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是”时教师可以先用几何画板画出一条线段及其中垂线,并在中垂线上画一点,然后再用几何画板中的度量功能量出这一点到两个端点的距离,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它们相等;接着教师可以移动中垂线上这一点,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在移动的过程中,这一点到两个端点的距离总是相等的,从而信服这一结论。试想,教师在黑板上如何表现这个过程呢?若用刻度尺度量,显然没有计算机方便、准确、快捷、有说服力。
  (2).课堂教学中要表现变换(平移、旋转、对称)过程时,计算机会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例如,在讲轴对称时,教师如果在黑板上讲解,则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借助计算机进行讲解,则生动有趣。可以使用几何画板让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沿着对称轴动态的进行折叠清晰,明确。
  (3).课堂教学中要表现动态关系、探索几何轨迹时,计算机可以以直观形象地展示其过程。例如,在角的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为如何讲解“角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几何图形”而犯愁,如果用计算机则能够很容易地表现出旋转的过程。在圆锥的展开图教学中,用计算机动态的展示其展开过程,既清晰又生动。用几何画板做“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课件,可以动态显示当三角形两条边的边长逐渐接近直至相等时,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也逐渐接近,直至重合。这些无疑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进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4).课堂教学中要绘画函数图象时,计算机能展示其动态过程,并能让学生看清各种参数对函数图象的影响。例如二次函数 的图象完全由a.b.c的值决定,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制作一个小课件,通过拖动相应的点,改变a.b或c的值从而使得二次函数的图象相应的发生变化,顶点坐标也随之变化。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较好地看到a.b.c对函数图象的影响。
  (5).在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可以绘制出美观的统计图,也可以快捷地计算出相关统计量。用相关软件(Excel)制作统计图非常方便,而要用三角尺、圆规在黑板上画统计图表,不仅要花费不少课堂时间,而且画出来的统计图还可能不甚美观。用计算机计算相关统计量,十分方便快捷。其实让学生花费很多时间去计算一组较为复杂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或方差,意义不大,这些计算完全可以由计算机去完成,这样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使他们更好地把握统计思想,体会统计的意义。
  (6).课堂教学中需要概率模拟实验时,计算机是很好的辅助工具。学生在中学所学的概率都是研究等可能随机事件的古典概型,它离不开多次重复实验。例如掷骰子,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都去做掷骰子的实验,则这种机械重复的工作即使反复做多次也不会有太大的价值,这样就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用计算机软件来演示模拟实验,则轻松、快捷。
  教育家帕派特(Papert)曾指出:“近来甚至出现令人担心的事,即计算机的引进,仅仅是为了操练学生使用单调的学习软件。……计算机是一种用于改变旧体制的有力武器。”帕派特的观点表达了教育工作者希望实现的技术与教育整合的愿望及担忧。我们要努力实现这样的愿望,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让他们不再担忧。那教师在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时候,应谨记:计算机始终只是辅助的角色,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自身,真正的主人是学生。
  【参考文献】
  1、岳博,新课程教学设计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2、李兴贵主编,多媒体数学课件制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骆魁敏、骆文娟,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2(6):93-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3996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