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思考与实践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教好机械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会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要活跃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要转换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接受新知的能力;更要加强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除此,教师还要加强学科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发挥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都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如果教师在机械专业教学中,能根据机械专业学科特点,挖掘学科资源,在教好机械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机械专业;学生;思考和实践能力
  一、通过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考能力
  对于职业学校学习工科的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建立尤为重要,可为专业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人会思考就会想象,有了想象力,设计师才能设计出造型优美别致的建筑物及工艺品等。通过想象力的培养,人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敏捷,性情会变得更加开朗,生活也会更充满诗情画意。在制图课的学习过程中,空间想象力能帮助学生们识图、画图,可以说识图、画图的能力就是建立在空间想象力的基础上的,没有空间想象力,学好《机械制图》就是一句空话,而且会给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带来困难。空间想象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现代技术教育优势,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从而达到深化课程、改革教学的目的。而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以及活动影像等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化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法直观感、立体感不足等缺陷,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物体,教师无论怎样讲述与比划,学生始终难以想象出来。这种情况下,如果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的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形成的技术方案或模型,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转化为产品。有很多已经毕业的学生说:“工作后才知道制图中所学的零件是什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说明我们过去的教学只注重了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与生产实际之间的联系。学生会画图但不知道画的是什么,只知道模型不认识真正的零部件,这是我们教学的可悲。因此,在机械制图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既看模型,又看实物,二者结合起来使用。为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经常利用课外时间带学生到工厂参观,对学生进行生产认知教育。同时,在教学中经常拿一些工厂的图纸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些实际生产的知识,明确“什么是机械制图?学了制图是用来干什么的?”,使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机械制图》作为一门机电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有着较强的学科渗透关系。比如:机电专业的前沿课程AUTOCAD 、 MASTERCAM和数控机床加工技术,这些课程学习大多是要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完成,但都必须有《机械制图》知识作基础。《机械制图》课程教材中许多章节的知识点内容都牵涉到《机械基础》、《机械零件》、《公差与配合》、《机械设计》等多门专业课中的知识内容,教师在讲解这方面知识时除了将测试重点放在识图、画图上,还要适时地联系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解释,强化学生的记忆和专业化感觉,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逐渐形成综合能力,具备创新能力。
  职业学校工科类学生对人文学科都普遍轻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机械制图》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整个内容是一条主干线,每一个章节的内容都是有联系的,每一个章节的学习都必不可少。从线条的画法到看懂一张零件图,这其中包含了许多的练习过程和想象力的培养,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职教学生大都是升学无望,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思想较重的孩子,所缺的就是耐心、细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制图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耐心仔细和严肃认真,绘图过程中小到一条线的粗细、数字的方向等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标准的规定,半点都不能马虎。学生经过不断的磨练,会逐渐形成严谨、精细、耐心、有序的好素质,这恰恰就是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 总之,《机械制图》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科特点,将学科渗透、素质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增长了专业知识,成长了能力,又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
  二、确立课程联系,培养实践应用能力
  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即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占32.9%、学科平台课程占28.6%、专业平台课程占13.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占25.3%组成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石,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我们学校机械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一直坚持重基础、强实践的观念,课程体系能够保证英语、计算机类、实践环节在校两年不断线,确保通识类课程学时和质量,并形成专业类课程有机的课程群;将基础实验串联起来独立设课,并让课程设计循序渐进;社会实践扎实有效,丰富多彩;毕业设计真题真做,过程管理规范、严格。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专业平台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设定,高二进行专业分流,即现代制造工程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强调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培育相结合,形成新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所必须的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如开设计算机仿真、CAD原理与应用技术、数据库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产品造型设计、机电一体化实验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技术经济学等,以增加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能力并提升发展潜能。课程设计一般从该课程结束后开始,常放在学期末或刚开学时集中进行,按顺序从机械测绘与计算机绘图、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综合设计、机电系统综合设计等逐步展开。经过系统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初步的联系。   介绍机械设计课程改革创新思想,采用按照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技能的思路来构建教材框架的教学方法,建立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课程体系,分析新课程体系的内涵,探讨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思路和目标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紧密地依靠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突出实践能力的职业本色。学校教学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市场经济接轨,培养职业类综合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机械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复合型”要求也越来越强。
  三、强化课程设置,激发学习热情
  在强调个性发挥、提高职业技能的人才目标发展趋势下,在课时不断压缩的现实条件下,要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传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不断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改革思想与对策已势在必行。作为培养专门技工人才的学校,课程建设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是通过一系列课程的严格学习和训练来实现的。课程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因素,课程的选择、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都是专业的理论课,这些课程的设置应以“适度、适应”为标尺,既不能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广博,也不能片面追求单一职业技能的精深,应尽力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时间中发挥课程学习的最大效益。机械类专业的理论课程,包括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模块、机电测控模块和数控技术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实践环节课。实践环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理论课的课内实验、基本技能课、专业技能课、集中实践、毕业设计与实际训练等。各实践教学环节应达到的技能要求:如钳工技能实训要求学生掌握钳工的基本技能;金工实习(热加工)要求学生掌握热加工的基本方法、特点和作用;机加工技能(车或铣)实训要求学生掌握车床(铣床)操作;机床精度检测要求学生掌握普通机床精度检测方法及仪表使用;数控编程与操作要求学生掌握数控编程方法及数控机床操作;生产实习要求学生了解生产现场的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及典型零件制造的全过程;机械零件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基本设计和计算方法,会使用手册查阅参数;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典型设计、数控编程、机床调整及维修技术,得到较为全面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思维的实践活动。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采用了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和优秀的课件,向学生提供声像并茂的活跃课堂,增大信息量和专业技术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渴求知识的热情。同时,采取将学生带到实习基地现场讲解、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拆装实验、结合实验加以理论指导等方式,引导、帮助学生主动迎合市场经济对职业技能的高标准要求。
  总之,我们可以通过上述措施,来提高中职学生尤其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变“我不学”为“我要学”。
  参考文献:
  [1] 浙江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 机械识图 高等教育出版社会 2010
  [2] 浙江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 AutoCAD应用 高等教育出版社会 2010
  [3] 王志伟 机械设计基础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4637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