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双德 田禾彦

  摘要:在认真分析办学特色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确立并践行了培养目标,即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实现上述目标建构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三位一体
  作者简介:张双德(1968-),男,湖北应城人,武汉轻工大学教务处,副教授;田禾彦(1967-),男,湖北宣恩人,武汉轻工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湖北 武汉 43002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24-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学校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品质特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以宽口径、重应用为原则,构建并完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培养体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并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及大学生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培养体系;以成人教育、成才教育为目标,构建并完善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有机结合的素质拓展培养体系。加强“三大培养体系”之间的相互协调与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在知识应用、实践动手、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全面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核心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高等学校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使学生由内而外地把其自身潜在的能力和素质激发、引导、显现出来,并实现心智、人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强调学生知识的“应用性”,即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另一方面要强调学生的“创新性”,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是高等学校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并形成与该目标相适应的育人理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过程等学生接受教育和进行学习的一个综合环境。武汉轻工大学在认真分析办学特色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确立了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一、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为原则的知识培养体系
  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必须以知识体系为载体来传授和实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要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为原则进行知识培养体系的构建。“厚基础”就是要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宽广的知识面,这是人才成长的基石,是奠定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以及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等通识课程构成。“宽口径”就是拓宽专业口径。拓宽专业口径的重要环节就是拓宽学科基础、淡化专业、破除专业划分过细的培养模式,建设面向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相结合的平台课程体系,拓宽学生专业基础范围,增强学生适应性。学生在修完相应的必修课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修一定的选修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和空间。“重应用”就是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实践(验)课程体系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到实践(验)中来,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武汉轻工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在知识培养体系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构建学科专业大类平台,扩大学生专业选择权;拓宽专业口径,通过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扩大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权;通过进一步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等措施,扩大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增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修订相关教学管理制度,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保障。
  二、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体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先导作用。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不仅是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武汉轻工大学人才培养以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
  (1)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校明确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将学科前沿知识、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科研训练》课程要求实行导师制,由有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完成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传授创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2)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落实在教育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现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视、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一是建立校院二级实验教学平台,包括公共基础教学实验、专业或综合性实验、自主式和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学校现有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等6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和大学物理实验中心等7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二是实训、实习教学平台,包括模拟实训、仿真实训、金工实习等实习实训平台。学校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基地137个,其中校内实习实训基地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8个。三是课外创新平台,包括科技或社会活动项目、创新作品或创业成果。学校共有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机械与电子工程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8个校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大学生数学建模创新基地等)、5个校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立项建设项目(“创意无限”大学生创新基地等)。   (3)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武汉轻工大学坚持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目的,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通过设立学科竞赛专项经费,建立和健全各类表彰、奖励机制,把学科竞赛办成常规性的教学活动,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部分。一方面为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展示个性和锻炼能力搭建了平台,另一方面在校园里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以竞赛促教学、以竞赛促学风的目的。近三年各类学科竞赛成绩显著,2009年武汉轻工大学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194项,2010年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222项,2011年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229项。
  三、以“成人教育、成才教育”为目标的素质拓展培养体系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即教育首先应是“成人”的教育。“成人”就是要学会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才”就是要学会学习。人才不是抽象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都具有成才的潜质。要成才,就要在实践磨练。
  学校按照以“成人教育、成才教育”的要求,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一是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在第一课堂传授文化知识过程中注重思想教育的功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注重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课内教学的结合,规范和加强课外教育管理工作。二是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将素质拓展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学科竞赛、文学艺术创作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三是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创新学分,根据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不同的学分,并计入学生学业成绩表,作为毕业或学位授予的条件之一。
  四、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大培养体系协调发展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强调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必须促进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相互提升。
  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能力和素质是创新的基础,素质是基于知识、能力的内化吸收与升华,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关健因素。通过多年实践,武汉轻工大学人才培养通过突出时代气息的课程体系和反映科技、学科前沿的课程内容,以及合理比例的通识知识、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构成的优化知识体系,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形成创造性思维,通过开设科研训练课程,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验)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同时素质教育融于教学整个过程之中,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五、成效
  1.学生在学科竞赛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数学建模竞赛获奖37项(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1项)、电子设计竞赛获奖20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机械设计创新大赛获奖26项(中南地区及港澳台地区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6项)、全国机器人足球赛一等奖1项、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获省级三等奖2项、护理专业大学生技能竞赛获奖3项(省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获奖5项(省级二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4项)、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大赛获奖5项(省级二等奖2项,省级三等奖3项)、大学生英语竞赛96人次(省级特等奖2人次,省级一等奖94人次)。
  2.我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
  学生以综合素质高、能吃苦、肯钻研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近几年就业率一直名列全校前列,保持在90%以上,每年有多位学生到深圳华为公司、上海贝尔公司、武汉中粮公司、武汉烟草集团等著名企业工作。2012届学生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毕业生王越因为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在和许多知名高校的硕士、博士同台竞聘中脱颖而出,被日本的知名企业录用。
  3.研究生考取率逐年提高
  每年有多名同学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李龙生.构建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设计教育教学新模式[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11).
  [2]陈锋,吴明晖.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8).
  [3]刘同般.构建以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与改革研究[J].大江周刊:论坛,2011,(1):156-157.
  [4]彭兴东,宋华,李胜利.提高专业生产实习教学质量的探索[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5).
  [5]廖惜春.黄清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6,12(6):9-11.
  (责任编辑:王祝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5593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