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是对文本的认识、理解、感悟、升华;写作是对感知的实践,是知识的迁移,我们合理地利用这用实践与迁移,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学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也符合思维经济原则。引导学生在教学中仿写、续写、补白、想象写、读后感、作批注等方法策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迁移 学生身心特点 习作障碍 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要注重引导学生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所学到的基本功,成功地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去。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整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有助于提高阅读水平,要想提高学生的分析与创造能力,提升他们的作文水平,就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生活,将阅读与写作充分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也道“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是对文本的认识、理解、感悟、升华;写作是对感知的实践,是知识的迁移,我们合理地利用这用实践与迁移,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学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也符合思维经济原则,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素养也会不断提高。
  1. “读写结合”的必要性
  1.1 学习迁移的规律。
  学习迁移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指的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称正迁移(一般称迁移);如果这种影响是消极的,则称负迁移(一般称干扰)。教师自觉地运用学习迁移原理,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学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也符合思维经济原则。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各种的迁移形式,单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有“段——段”迁移、“篇——篇”迁移和“读——写”迁移等主要形式。读到写的迁移是学生将语文的学习到实践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适时适地适宜地进行“读——写”的迁移小练笔。
  1.2 “读写结合”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1.2.1 学生模仿性。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从儿童时就有模仿本能,他们因模仿而获得了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中阅读教学与作文紧密地结合起来,是完全必要的。儿童初习作文,必须提供适当的范文,使儿童从中学到丰富的语言和写作知识。因为范文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篇作文该写什么和怎么写。对他们来说,这比任何解释都来得清楚。因此,教师教学的课文入手,先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框架式的“内部轮廓”,为他的构思提供了材料和模式,然后适时的布置学生仿写,学生的仿写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的再次认识,也是对文本的升华,更是自己自我创作的一提高过程。
  1.2.2 习作心理障碍。现在很多学生都讨厌写作,都觉得找不到写作的素材,无法将口头的表达与文字的锤炼结合起来,更谈不上组织和选择素材的能力,无从下笔,经常拿着笔就发呆。为捎除这种初期习作的心理障碍,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让儿童从自己的写作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读写结合,边读边写,学用结合。通过模仿而实现写作知识的最直接的迁移,可使儿童的写作水平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提高,从而提高写作的兴趣,激发写作的动机,调动写作的积极性,消除害怕的心理障碍。
  1.3 “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功能和小学作作文教学的任务所决定的。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识字的基本途径,有利于巩固提高识字质量,为作文打下基础。”这是对阅读教学的地位和功能的重要表述。阅读教学既要为作文打下基础,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一方面要培养阅读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其次,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过程和作文教学过程所要求的。阅读教学过程是一种“双向”心理过程。教师要通过语言文字,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情感的。阅读是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现象到本质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侧重于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写作与阅读是一个相反方向的过程,即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的分析、深究过程。它从思想到文字,从内容到形式,从本质到现象。这个过程侧重于运用,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两者不可分割,互相促进,读写能力的培养就是这样统一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而作文教学过程是一种“双重转化”过程。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作文教学中能否顺利地进行双重转化,关键在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作文教学本身也要求同阅读教学必须紧密结合。
  2. “读写结合”的策略
  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在教学中找准训练点,有效地实施读写结合。
  策略一:课前预习小批注。
  所谓批注,就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所疑以批语和注解的形式,写在书上。批注方法分“注”与“批”。“注”是划、圈、点、勾画、注写等。批注是把自己对文本独特的体验和感悟,用富含情感性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读书方法。学生课前预习的小批注是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评;有疑而注,有感而发,有得而写,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逐步提高学生理解、感悟、欣赏、评价的能力。它是一种表达对文本独特体验的亦批亦注式学习方式,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具体体现,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的深化,是以书面形式表达阅读体验的阅读实践活动。   策略二: 仿写。
  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仿写有两个层次:
  (1)从仿起步——模仿阶段。学习《他发明了什么》,学生练习用总分式写一段话,并用分号分隔几个并列的意思。学习《我喜欢》,让学生仿写两段话,体会散文的韵味,感悟生活的美好。学习《我们的错误》这首诗,可让学生仿写两个小节,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习《鸟儿的侦察报告》,可仿拟人手法,完成第5份特殊的侦察报告。如《翠鸟》一文,对翠鸟外形的描写和描鱼动作生动形象,特别是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让学生既可以发挥想象。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动物,抓住外貌和动作的描写。
  (2)从仿到创——创新阶段。如果说低年级的模仿是读写结合的基点的话,那么,中高年级就应该把“创新”作为读写结合的支点。培养学生写作上的创造意识,是使读写结合从根本上得以实现和超越的一个转折点。
  读写结合的创造,主要是指内容的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写,鼓励学生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维,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也指形式上的创新。本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形式,有推理故事、新闻写作、课本剧、童话、探险故事,给学生建构了一个广泛的想象、练笔空间。如学习《黄河象》细致入微的推想过程,学生们重新猜想了黄河象落水的故事。读《包公审驴》,学生们趣味浓厚,课本剧《包公审贼》新鲜出炉,还被搬上了班队活动的舞台。学了“奇观”单元,学生们又搜集了大量的关于世界奇观的资料,在老师的指点下,同学们自愿组成了探险故事创作小组,起了别致的名字,共同编织剧情,再分章节创作,最后校稿,打印成书:《金字塔大冒险》。
  策略三:续写。
  课文中,有些句子后面留有空白,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填补,在后面续写,同时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一个考察。如《一个苹果》中有这样一句话:“防炮洞里格外沉静”,可让学生置身其中,写出不同的战士内心的激动。有的结尾余意未尽,留有想象续写空间,如《生死攸关的烛光》,可续写德国军官走后母子三人的故事。
  策略四:改写。
  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可改写文体,把《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成一份游览简介。可改情节,如《成吉思汗和鹰》,如果他发怒的时候想起那句话:“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还可改写结尾。改写往往要对教材进行假设变动,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策略五:扩写。
  可以扩写故事情节,也可以扩写某处一带而过的细节。如在《喜爱音乐的白鲸》教学中,我让学生体会白鲸遇到危险这儿,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白鲸的想法、做法,它们这样做后会出现的情况,以及他们的绝望的想象等,先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和表达,再读文本,然后让学生写。
  策略六:缩写。
  对教材中篇幅较长的文章进行提炼,抓住主要内容缩写,利于加深理解,又提高了阅读速度和概括表达能力。
  策略七:补白。
  如果把作文教学渗透在阅读课中,巧妙利用每一篇课文的“空白”,挖掘训练“泉眼”,见缝插针地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小练笔,如场景补白、人物形象补白、语言补白、环境描写补白等,把写作训练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就能使学生轻松放飞写作的灵感,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在《麻雀》一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填补文本空白的方法把练笔穿插到阅读课中。让学生在进行场景、语言描写等片断训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小麻雀的弱小无助,体会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所表现出的不畏强暴的精神,使老麻雀的形象更加丰满可敬,感受“爱”的强大力量。同时培养学生阅读、感悟、想象、写作的能力。
  策略八:心得笔记、读后感。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阅读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读书笔记积累在一起。再与记日记相结合。建立开放式的作文素材库,促使学生阅读和作文双丰收。写读后感就是让学生每读一篇好文章后,都要思考文章好在哪里,要启发学生学习文章作者是怎样构思,怎样立意,怎样布局,怎样达到自己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的。要求他们在读完一篇好文章后,都要写读后感。通过写读后感,学习别人好的写作方法,以便自己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要达到读写的完美结合,关键在于教师要深度挖掘文章的精髓,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文从心来。
  策略九:用心灵去观察。
  我们提倡写真,孩子们笔下的应该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充满特点的真情和情趣,沉浸着美语和泪珠”的东西。真实的美从哪里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如何观察生活呢?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学习、掌握句式和文章结构,更应明白文章来源于生活体验。作文和生活是不分家的,没有平时的悉心观察、体验,就写不出有真情实感和鲜活的、有灵性的文章。否则,作文过程只会成为呆板的、模式化的拼装过程。
  鉴于此,这学期我们五年级组的老师精心为孩子们设计了一次“呵护小生命诞生”的体验活动,每个孩子守护一个受精蛋,在20多天的照料和期盼后,也许会目睹小鸡挣扎、破壳而出的动人时刻,感受生命的伟大;也许付出与希望会成为泡影,见证的是生命的消失……不管怎样,孩子们用眼睛、更是用心灵在关注、在观察。从孩子们的作品里,你能感受到一种真实、一颗真心、一份真情。
  从这里我们看到,阅读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情境的过程,仿写过程是个先体验生活情境,再表达的过程。只有写作形式和所写内容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阅读向写作的迁移内化。
  策略十:单元习作。
  单元习作是一个单元的大作文。教师通常是在习作之前为了习作而进行指导。为了加强读写结合的力度和有效性,教师常常要准备许多相关的素材。如果要真正的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挑选素材。在习作初稿完成后,还应进行多次修改,学习锤炼语句。
  将阅读与习作进行有效整合,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把读写训练有机结合,指导学生训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渗透文化的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读写能力,培养兴趣,寻求写作的快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5626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