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实困境下专业学位教育的制度构建与路径选择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文波

  摘要:分析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要准确把握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本质属性,着力构建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环境,探索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路径,推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现实困境;专业学位教育;制度构建;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高文波(1964-),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副处长。(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01-02
  近年来,我国大力调整和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确定把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时间不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存在着培养观念模糊、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条件欠缺、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特别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的表面繁荣之下蕴藏着的培养质量危机,值得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只有客观正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准确把握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基本属性,着力构建专业学位教育的制度环境,不断总结与借鉴国外一流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路径,才能推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实困境
  经过20余年的探索,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2009年教育部扩大以应届本科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范围之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但由于开办的时间不长,缺乏经验和理论指导,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观念模糊
  相比国外研究生教育发展而言,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且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虽然近几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猛,但人们依然习惯于按照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观念对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这种惯性思维既受传统观念——“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术”的影响,又受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识不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忽视专业学位的特点,把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混为一体。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移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学术型研究生没有区别。二是忽视专业学位的学术性,“矮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学位的职业性,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需要太多的理论知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上手即可。这种“去学术化”的思想,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同起来,把专业学位研究生看成是“成教研究生”、“高级职业技术(培训)人员”。这两种错误观念都严重妨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2.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在部分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学术型研究生相类同的现象,表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学位论文等基本与学术型一样。课程体系不能反映行业领域特点和特定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深度不足,部分内容与本科内容重复,差异性和层次性不明显;教学方式单一,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习惯于通过PPT来讲述知识点甚至是照本宣科,简单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缺少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等教学方式,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条件欠缺
  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部分培养条件还比较欠缺。
  (1)学科条件不足。在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思想下,部分高校为抢占“先机”,纷纷“创造条件”申报,拼凑材料,蒙混过关,等申报成功进入培养阶段时发现学科条件较差,培养能力不足,有的甚至连课程都开不出来,严重影响了培养质量。
  (2)应用型师资缺乏。由于高校长期以来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大部分教师偏重理论研究,缺乏实践经验,不具备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部分高校应用型师资严重缺乏。
  (3)专业实践条件亟需改善。实践基地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重要平台,对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高校缺少这样的实践基地,专业实践条件亟需改善。
  (4)奖助体系不完善。部分高校不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忽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奖助体系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奖助金覆盖范围明显低于学术型研究生。
  4.培养质量不高
  由于我国缺乏专业认证制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也不健全,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无法与行(职)业任职资格接轨,加上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高校按照各自的条件和理解培养学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行业、社会的要求严重脱节,培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不能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社会上形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不深、实践能力不强”的印象,培养质量不高。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制度构建
  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必须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起市场调节制度、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和专业认证制度以及产学合作制度,只有建立这些制度,形成良好的制度结构,才能保障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从而实现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1.市场调节制度
  市场力量是高等教育系统中除国家权力、学术权力之外的又一种重要力量。通过市场的不断刺激,使高校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状况,加强教育活动与劳动力市场间的联系,保障人才培养的数量、规格、质量与外部需求相一致。
  由于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市场调节机制不够完善,高校还没有完全摆脱对政府的依附地位,服务社会的意识明显不足,对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视不够,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衔接程度不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必须建立能够反映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市场调节制度。一是要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发挥市场竞争在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通过市场竞争促使高校改善办学条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建立供求机制,发挥市场竞争在专业学位教育规模方面的能动作用,根据市场与社会的需求调整专业学位教育的数量与规格,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符合。三是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在重视培养质量的同时,注重职业发展质量。高校要根据培养对象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注重培养过程,重视市场评价,保证培养质量。   2.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和认证制度
  认证制度起源于美国,在西方各国的高等教育中被广泛采用。这种制度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认证包括院校认证和专业认证两个层次。主要通过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及其下属的专业认证委员会按照统一的标准对被认证单位实行严格细致地评估与认证。由于认证机构地位的独立性、认证标准的科学性和认证结果的权威性,因而得到了专业学术团体、业界与社会的广泛认可。另外,在实行院校认证和专业认证的同时,不少国家还将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挂钩,将职业界的要求传递到高校,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对专业学位教育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
  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认证制度相比,我国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总体上讲还没有建立独立的专业认证机构,也没有开展制度化的认证工作。当务之急,一是要尽快建立科学统一的专业认证制度,形成统一的质量标准;二是必须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推行特定职业岗位持证上岗;三是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行(职)业资质认证的有机衔接,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
  3.产学合作制度
  专业学位教育是以培养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产学合作共同开展的合作教育。高校和企业都是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体。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教育、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趋紧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高层次人才及其技术创新能力,只有校企有效融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经济相结合,才能使人才培养更接近企业的实际,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
  在西方,政府通过法律、政策手段为产学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而我国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政策。要改变我国当前产学合作现状,政府应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应通过立法的形式为产学合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切实解决影响产学合作教育的关键问题,如对知识产权、利益共享等予以明确界定;其次,对产学合作教育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使来自业界的兼职导师能够实质性地参与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包括教学计划制定、课程体系设置与研究、专业实践和应用性学位论文指导。同时,应让专业学位研究生主动地参与到企业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实践环节中去开展实际应用课题研究。
  三、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路径选择
  日前,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对专业学位教育的相关问题也作出了明确指示。通过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探索,认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选择如下发展路径。
  1.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产学合作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是一种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的合作教育,高校和企业都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体。为了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要充分发挥好两个主体的作用,形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产学合作培养模式。
  一是要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主体作用。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职责和任务,高校要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式、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等方面切实按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组织实施,真正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二是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在企业建立专业实践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参与企业“真刀真枪”的实际问题研究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家参与理论和实践教学、指导具有应用性导向的学位论文。只有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产学合作培养模式,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注重实践创新能力、职业胜任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专业学位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适应行业企业需求。
  2.建立与行业紧密结合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
  (1)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以行业、问题为导向,按行业、职业的逻辑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行业领域特点,反映特定职业岗位对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需要,与相关职业(执业)资格考试内容有机衔接;课程内容应紧扣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需要,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能反映行业发展前沿的最新水平和实践领域的最新进展;课程教学应将课程学习与知识变化和实践要求有机结合,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效性、针对性。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改变我国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强化教学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真正将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素质紧密结合,将教与学、学与用有效衔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推进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质认证的有机衔接。专业学位与职业任职资格接轨是专业学位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比较早和比较成熟的国家或地区,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界的用人标准基本一致,专业学位成为从事某种职业的必备条件或先决条件,形成了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注册审核相互衔接的协同机制。当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任职资格衔接不紧密。为此,必须首先建立起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建立科学统一的认证标准;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职业资质认证制度。在此前提下,才能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质认证对接,使之与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相吻合。目前部分高校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方面作了很好的探索,为其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3.建立规范科学的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在我国现行的质量评价中,通常强调高校内部和教育系统内部的自我评价,往往忽视外部质量评价。尽管也引入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但不是主要和核心的评价指标,且大多以高校或教育系统为主操作,所以满意度评价得分较高。针对目前该状况,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必须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从“教”的重点要素和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不同点入手,设定质量保障的具体要求。一是要加强各环节的“出口”控制。改变过去以单纯的(出口)论文评价为主,转变为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及手段、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各环节的把关。只有在培养链各环节的“出口”把住了质量关,最终的“出口”质量才能得到保证。二是要加强全程控制。在论文盲审、论文抽检的基础上,加强对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导师指导、专业实践等方面过程性材料的检查,起到规范过程管理,提高培养质量的作用。三是要加强对“教”与“学”的质量控制。除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外,还要对教师是否认真指导、是否投入足够的精力培养学生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必须强化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注重职业发展质量。从“学”的水平和“学”的成效入手,注重培养对象的评价和用人单位、社会和行业的评价,不能只是教育系统内部的自说自话。
  第三,必须建立独立的第三方外部质量约束机制。特别是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引入职业准入标准和专业认证制度,形成科学统一的质量标准,使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职业)任职资格标准相衔接,培养能够真正适应行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从根本上保证专业学位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尔林,宋恭华.工程硕士教育制度环境的不足及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
  [2]张晓宁,杨晓江.构建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4).
  [3]唐振福.关于构建开放式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
  [4]高文波.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5726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