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慕向锋

  〔关键词〕 校本课程;开发理念;开发机制;培训方式;支持系统;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1—0024—01
  一、树立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从“实践理性”的方面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普通文化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之间,都是互相补充的关系。要使这些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必须以“实践理性”解决课程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各个课程之间“一手硬、一手软”的“两层皮”现状。这种“化解”要从农村初中课程的根部出发,也就是使国家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和为“三农”服务的要求与农村初中课程的内容相统一,建立一个一元化的农村初中课程体系,要使校本课程得到立足的空间,必须与国家课程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学习得到提高。这就是追求增强课程发展活力和课程有序发展的,也就是要追求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
  二、完善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从体制上保证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专业自主权,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为此,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引导农村教师积极地开发与本地农村特色相结合,适合于本地学校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新课程;同时要激励教师在认证其可行性基础上敢于对国家课程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编,实现“课程的校本化”。
  我国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采取“自下而上”的课程发展策略,从而保障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利,即“实践——评估——开发”的简单模式。主要是为了鼓励每个教师都对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积极性。让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改革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从教育科研的角度看,这种模式是课程改革的一种实践研究,也是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制。
  三、采取适合农村教师发展的培训方式
  让农村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种进步,但是由于大多数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缺乏课程改革的经验,所以校本课程的发展必须从提高教师素质入手。然而,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他们特别需要既能反映校本课程理念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的示范与引导。调查资料显示,在观摩教学、教研活动、专家讲学和脱产学习等四种教师培训方式中,最受农村教师欢迎的是观摩教学和教研活动。因为这些方式与他们的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有效解决他们课程开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目前许多地方普遍采用的专家讲学和脱产学习等方式却不受欢迎。这是因为专家讲学和脱产学习往往不符合农村学校的实际,而且时间较短,难以解决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
  四、建立多方面结合的课程发展支持系统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强调课程开发活动是学校发起的,并在学校中实施的,强调对学校及当地社区的课程资源的利用,特别是与校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在整个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应当是参与性的,而最终的决策应当由所有参与教育实践的人共同决定。”这说明校本课程的改革发展是教师和多方面人士共同参与的行为。要想确保校本课程健康、有序的发展,只有建立以教师为主体,学校、家长、社区为主要参与者的校本课程发展组织。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建立包括校长、教师、社区人士、家长和高校教育理论工作者为主的“学习型组织”。比如,农村初中开设“绿色证书”教育的内容,学校可以把当地农技推广站的专业人士和农民企业家请到课堂上为学生讲课,上课地点也可以改在农民的试验田或种植、养殖专业户的基地。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和农户以及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人士之间建立起交流、开放、对话、合作的平台,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机制。当然,这个“学习型组织”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要有一段差距,需要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各方面的努力。
  五、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课程资源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改革的基本切入点是本土文化。只有开发本土化的校本课程,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才能在学校建立起不同于“应试教育”的新型课程文化,从而扎实推进农村教育解决 “三农”的问题。因此,关注对当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该论文所体现的实例都是校本课程改革可以采取的节约资源的方法。这对经济实力较弱、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来说,必定是一个有效的开发。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课题:《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辑:郭裕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7090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