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论语》谈语文素养生成与提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景异

  “语文素养”一词,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多有提及。所谓语文素养,是指一种以语文综合能力为核心的素养,可以综合反映学生的知、情、意、行,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三个维度的要求。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等。
  生活即语文,因而语文素养生成与提高的方法、途径多种多样。其中,诵读经典诗文为学生语文素养奠基的作用最为直接和明显。而《论语》作为国学的顶级经典,古典诗文的至上精髓,堪称学生语文素养生成与提高的最佳范本。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教授有感于语文素养对终身发展的建构意义,曾要求自己所带的工科研究生,在就读期间要能够流畅地背诵至少半部《论语》,正是本于这样的理性考量。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简要阐述《论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与提高的意义。
  一.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
  1、积累成语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语言一般为口语,明白易懂,但也有不少固定短语言简意赅、富于哲理,人们口耳相传,使其成为有固定格式和语义的成语。如:
  哀而不伤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暴虎冯河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后生可畏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杀身成仁 子曰:“有杀身以成仁。”
  2、积累名言警句
  《论语》中字字是珠玑,句句有深意,尤其是那些对人们修身立命、为人处事有直接指导意义又便于人们传诵的句子,我们读来意犹未尽,更可视其为净化心灵、指导人生的良方。如,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能做到这三者的人是内心真正强大的人,这种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的遗憾。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曾子(曾参)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强调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里仁》);强调自律,主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当然,《论语》里的语文知识还包括文言字词义的积累、写作相关知识的积累等。
  二.掌握熟练的语言技能
  熟读《论语》,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不但会准确表达,更会传神表达。
  《论语》中传神之处主要在于它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且富于音乐美。如:
  1、运用修辞
  (1)比喻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孔子将白天上课睡觉的宰予比作不可雕琢的朽木、无法抹刷的粪土之墙,我们透过这一比喻句,俨然感受到了圣人的气愤。
  (2)对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中有多处“君子”和“小人”的对比,“君子”与“小人”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这里,“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
  (3)排比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使用排比修辞既能增强语言气势,又能周密说理,使句子富有层次感、逻辑性。
  (4)反问、设问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运用反问,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主张。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使用设问,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增强力量。
  2、富于音乐美
  (1)诗化色彩,富有韵味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除了运用排比外,三个分句都以“也”字结尾,富有韵律感,也增强了说理的力度。
  (2)整齐畅达,节奏分明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节奏”,是音乐最基本的要素,节奏感强的小分句群,可使人直接获得音乐美感。
  (3)整散结合,错落有致
  自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整散句结合,丰富了句子的表达形式,使行文不拘一格。
  当然,学生从《论语》中学到的语言技能绝非这两方面,如,还有叙事的简洁与逻辑、描写的简练与传神、虚词的巧妙运用、语言的情趣与理趣,等等。
  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学习方法方面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如:
  1、学习态度的诚挚性
  (1)爱学乐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
  (2)学而不厌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3)不耻下问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主张学习不同人身上的不同优点,因为这样才能强大自己。
  (4)专心致志
  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认为学习上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终身不懈。
  2、学习对象的广泛性
  (1)学习经典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一向注重诗教,他常常敦促学生们认真学诗,认为诗歌是高雅的、睿智的,是人们学习的启蒙和范本,甚至是归宿。
  (2)互相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虚心好学,自觉修养。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3、学习方法的科学性
  (1)欲速则不达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遵循事物客观规律,才可因势利导;治学精益求精,才会登堂入室。任何急于的做法都不会通向真正的成功。
  (2)温故而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既传承知识,又发展知识。
  (3)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专靠学习、取法前人,而不加上自己的分辨、判断就容易遭到前人的思想蒙蔽及限制;相反地,如果专靠自行思索而不知取法前人,则有虚掷精力的危险。学习与思考要有机结合起来。
  (4)举一反三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是学有所成后的融会贯通,是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我们竭力追求的学习境界。
  四.培养高尚的人文品格
  1、真我的性情
  “言为心声”,透过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语录,我们可以看到圣人的率真。
  (1)不靠言辞浮夸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真正的君子应当“讷于言,敏于行”,靠花言巧语或蛊惑人心或媚众取宠的人,都很少有仁德。
  (2)知耻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耻”是勇于认错的气度,也是规范自身行为的智慧。
  (3)反道德高标
  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句话是对“以德报怨”的否定,是对人格尊严的守护,更是反伪善(或愚昧)的浩然正直之行!
  2、温润的风范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不露锋芒,不事张扬,无大悲大喜,无偏执激狂,既尊重了别人,也庄严了自己。
  (1)不愠怒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们常说“理解万岁”,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就暴跳如雷或反唇相讥,都是匹夫之举。君子不该担心别人不了解他,而是“患不知人也”,儒雅而明智!
  (2)不迁怒
  子曰:“不迁怒,不贰过。”
  “不贰过”,似乎是每个“吃一堑”的人都铭记在心的;“不迁怒”,则是考验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3)成人之美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成人之美”,绝非做那些顺水人情,而是竭尽所能,助人一臂之力。这是儒文化中的侠义。
  我们可从《论语》中学到语言、文学、史料、修身之法、治国之策……《论语》是我们的“粮食店”,既可以帮我们实现“学而优则仕”,更可以净化我们的灵魂。学生学习《论语》,可从诸多角度获得启发。一言以蔽之,《论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提高意义重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751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