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上好学”背景下农村小学的坚守与担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祝浩军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是“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作为农村小学校长,如何实现适龄学生“上好学”,推进社会公平、和谐,促进教育均衡,如何更好地谋求生存与发展?现结合农村小学实际,谈办好农村小学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实践对策,与同行交流。
  一、 农村小学需要坚守什么
  农村小学承载着推进教育公平、化解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乡村文明的诸多使命和任务。农村小学领导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坚定的信念和务实的行动。
  1.坚守“真实的质量”—— “教学质量的诉求”需要“真实”
  农村小学在生源上的差距决定着整体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成才、得高分,家长也有高质量的诉求,但有些农村小学为了应付上级的学科考试评估,出现了考前传授考试机宜,在各种评估中作手脚等作弊行为,以谋求名利。对此,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考评要因校制宜,体现发展性,切忌一刀切;同时,学校自身也应建立自己的质量评估体系和基本质量标准,让家长参与评价,以体现出合理、切实、客观。
  2.坚守“自然的品牌”—— “全面发展和特色培育”需要“权衡”
  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不仅让学生素质优良,学业合格,还能在某些特长培养上、学业上有不凡的成就,这是对孩子们最大的恩惠。农村小学不能作为某个领导升迁的筹码随意撤并、迁移,也不能为了校长自身利益而拔苗助长、弄虚作假搞特色。应当在培养新一代接班人和建设者与发展学校的特色、追求办学的品牌之间作分析与权衡。遵循自然的法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呵护每位孩子的成长,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潜能的特色培育,才是正道。
  3.坚守“持续的发展”——“学校发展的势态”需要“评估”
  因基层农村学校生源差,条件苦,教师素质不高,农村小学“无可作为”的思想在个别学校的领导中是存在。不少农村小学校园建设滞后,校园活动形式单一、数量少,教师教学手段传统、教育理念陈旧、工作没有激情……这样的状态显然违背“上好学”的政策要求,对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明显不公。所以,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加强监管、督查和定期评估,以评估促建设,以评估促改革,对出现的苗头、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处理,对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加以剖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保障农村小学得到健康、良性的发展。
  二、 农村小学如何实现最优化发展
  让农村孩子们“上好学”,获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农村小学需要坚守,更需要迈开实践的步子,勇于担当,不断探索。
  1.关注身心健康和平安,夯实和谐发展的“基准度”
  儿女的健康与平安是父母的最大心愿。在问及孩子的健康、安全与成才时,大部分农村家长认为,孩子首先要身心健康,只有在健康的条件下才能去谈学习和成才。
  (1)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校园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农村父母每天早早地把孩子送到学校,寄希望于学校,他们对学校的安全、卫生和身体健康保障等方面寄予厚望。如果校园的安全存在问题,学生健康、安全得不到保障,就会牵动千万父母的心。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小学校园安全保障的投入一年比一年多,尽量让安全隐患远离学校,人防、技防、物防,特别是在硬件基础上不断得以巩固。但在日常工作中,仍需学校领导深入校园每个角落去排查,避免悲剧的发生。
  (2)消除学习环境中的安全隐患。保证环境设施安全责任在于学校,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一般城市学校资金到位情况要好于农村,而农村小学靠的是大项目投入,平时一般的修修补补不仅经费少,往往还无法一步到位。问题与隐患靠经常检查来发现,而及时修补才是正事。攀爬树木、围墙等于农村孩子而言是家常便饭,所以在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对学习环境的安全隐患做到及时消除。
  (3)周边及家庭生活环境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农村小学多数紧挨村庄,农民多养狗、养牛,有时家禽、家畜会脱离主人的看管跑进学校,由此导致学生在校园内发生意外也是常有的事。校内环境管理责任重大,如果学校在日常安全管理中疏忽大意,就可能直接给学生带来伤害。农村孩子的家庭环境也比较复杂,安全隐患防不胜防。父母多外出打工、忙于生计,各类安全事故也潜在地对学生构成了危害,池塘、建筑工地、土石堆、破围墙、乱树林等,对于小孩的安全来说都是隐患。因此学校需要有预见性,多宣传、多提醒,常联络,取得家长、社会的支持,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愉快地生活,远离事故。
  2.引导“读书”与培养“好习惯”,构建内涵发展的“宽广度”
  学校是孩子们与老师交流、互动的场所,是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法与方式等方面获得启发和指引的地方。教育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阅读与交流,丰盈心灵,充实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
  (1)提倡开卷有益,在阅读中滋养生命。农村学校的孩子,家庭读书环境不是很好,平均每户农村家庭的藏书量只是城市家庭的十分之一。应该提倡广泛阅读,课外书,包括经典名著、名人传记等,都应该大胆放心地让孩子读。学校可以设立开放式的读书吧,让孩子在课余时间翻阅各类学生读物,在学校里有书读,能读到好书。在课堂中加以指导,在阅读中提升,让孩子在交流中明辨是非,获得成长。
  (2)给予孩子自由,在选择中发展特长。农村家长不太重视艺术方面的教育,作为学校,则需要引导,但也不必强求。孩子们有兴趣的可以重点指导;对需求不大的,或者没有兴趣的则没有必要强求,避免“硬拉着水牛喝水”的现象。放学、周末、节假日,让学生自由去支配时间,不要硬性规定他们读什么书,写多少文章,可以根据农村孩子的特长和喜好对其进行培养,哪怕爱上“手工劳作”也行。针对不喜欢读书的孩子,一旦发现他们在看书,便可以称赞与鼓励。
  (3)重视养习、品行,习惯收获人生。农村孩子长在农村,传统陋习、恶习、迷信等会一代代传下来。当务之急是培育孩子的学习自信心,大力推行“普通话”,提倡“写好字、走好路”,培养现代文明人,通过学校教育,让孩子“走进来自信,走出去成功”,为一生幸福奠基。面对农村孩子的不听话及不良习性,我们不能一昧地责备他们,有时也要思考自己在教育方式、方法中存在的缺失,把准问题的关键点,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   (4)让学生参与管理,锻炼全面素质。学生的成长是多方面的,不是简单的获取知识、获得某种情感的满足,而是包含着拓展知识、深化思维、丰富情感、锻炼意志等多方面的因素。让学生参与农村小学校的发展、变革、管理,有利于学生多层面、多维度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校要创设机制,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引导农村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学校发展和变革中来,真正使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体、管理与活动的主人,让学校都变成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家园”和“健康乐园”。
  3.建构“愿景”与培育“自信”,打造特色发展的“新高度”
  农村学校也要有自己发展的特色,要打造属于自己的育人特色,建构办学愿景,帮助农村孩子建立自信。
  (1)“立德”为先。农村基层小学多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教师自我学习、自主发展意识相对薄弱,德行上会有所松懈。学校领导必须抓实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打造学习型组织、研究型团队,凝聚教师的思想,丰富教师的心灵。知识或可言传,德行则需要身教。
  分数能考出高低,但无法将“德”字镌刻在孩子们的心里,只有切实加强师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才能将良好的品行、做人处事的态度、社会公德、人生价值观、学校愿景、个人目标等融合起来,入脑入心。
  (2)“自信”为重。“今天,我最勤奋”; “每天多努力一点点”;“只要努力,梦想会在不远处等你”……这些激励性口号应当在农村孩子耳边响起,这些熟悉的声音可以成为开启幸福人生的钥匙。要通过承办农村特色的节庆教育活动、丰收季节的活动,如主题歌会、辩论会、游园活动、个人展示会等活动,组织志趣相投的孩子,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满足农村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这样的活动哪怕有缺陷和失败也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在有喜有忧、有苦有乐的活动中,才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才能锻炼同学们的组织、管理能力。
  (3)“公平”为本。农村学校孩子发展水平、家庭文化氛围之间的差距更大,留守儿童、特困、残疾学生人数比例高。为此,要加强教师公平意识的培养,积极倡导教师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热爱所有学生,让每个学生有平等的地位、平等的机会、平等的评价、平等的发展。要着力打造“公平教室”,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触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动手接触到可以使用的教具、器材。要加强现代教育设备、设施的投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用共享,让农家孩子增长见识,真正在学校教育中受益。
  (4)“特色”为优。要把“目标引领”与“贴近本土”相结合,坚持把推进特色放在重要位置。要充分利用农村当地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和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围绕办学目标,选准特色教育的切入口,做好做活特色文章,保障农村的弱势群体也能享有优质、特色的品牌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http://www.jledu.goy.cn/dd/wxzl/jyb/2005/0525/2631.html.
  [2] 张力.从国际国内两个视角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J].人民教育,2010(1):5-8.
  [3] 陶西平.有学上、上好学与都上学[J].中国教育学刊,2009(1):1.
  [4] 许传利.教育,细节的深度反思[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7661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