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给孩子一件美丽的“睡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娜

  丹尼斯·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某日,友人送他一件华贵的酒红色睡袍,他非常喜欢。他从没有收到过这样的礼物,也没有穿睡袍的习惯。当某晚他洗完澡,把漂亮的新睡袍穿在身上时,忽然发现,自己的这身打扮竟然跟整间屋子的装饰完全不配,感觉完全不对——地毯、窗帘以及床单、被罩也太粗糙太寒酸了,完全配不上身上这件华贵的新睡袍。为了对得起这件睡袍,狄德罗把家里的旧东西全部换掉。这虽然花了他一大笔钱,不过总算使整个房间的装饰与睡袍的格调相配了。当他终于大功告成,惬意地坐在椅子上环顾四周时忽然顿悟:我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后来美国经济学家施罗尔把这一现象称作“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
  读罢这则故事,笔者深受触动,联想到了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学生非但没有进步,甚至还会朝着更为不好的方向发展?其实原因很简单: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多数老师总是怀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去看待学生,只要他们的学习和行为稍有差池、没有达到要求,我们就会轻率地给他们披上“差生”的睡袍,动辄讽刺、挖苦、呵斥、惩罚,当学生披上“差生”这一睡袍后,自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自然就很难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育人者难道不应从以上的故事中警醒吗?
  首先,育人者要及时跳出传统思维的定势,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不管“问题学生”做出多少让我们失望的事情,我们都不能对学生失去信心,而是要始终坚信学生是可以改变的。目前他们虽然落后于人,甚至有些学生的表现确实很差,但并不代表他们一无是处,只要我们不轻言放弃,对每一个问题学生都满怀热情和希望来进行正向引领,在适当的时机学生一定会醒悟的,并积极地进行自我修正,朝着我们所指引的方向稳步前进。
  其次,育人者要肯于用自己的爱心巧妙激活学生内心的无限动力。学生的成长过程是由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就要求育人者把自己细致的施教功力用在如何推动孩子主动成长上。一是在平时的育人实践中经常用诚恳、自然、生动,富有说服力、感染力的话语去鼓励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值得骄傲的地方,进而激起他们的斗志。二是育人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适时地鼓励学生不断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如调皮的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教师应立即给予相应的鼓励,让他担任组长检查其他同学的作业,提高学生的自我成就感。渐渐地,学生就会以一个优秀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进而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再次,育人者必须要练好“温水焖绿豆”的基本功,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正向激励。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都是多年积累形成的,有一定的顽固性。所以,我们的育人工作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期间甚至还会出现“反复,反复,再反复”,这就要求我们切不可厌烦、冷落、放弃学生,而是要在宽容学生不足之处的同时,适当多营造一些温馨的氛围:一方面育人者可以把自己的期望标准放低一些,把自己的施教速度放缓一些,让班级所有学生通过努力都能体会到成功,逐渐舒展出“自信的风采”;另一方面育人者可以适当增设一些让学生感兴趣、有成就感的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自身的各种积极因素,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让自己也努力跻身先进行列。
  “一颗树,如果花不鲜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花和叶子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枝干都不美丽,也许它生长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远远看去绰约多姿,也会流露出几分美感。”所以,在平时的育人实践中,只要我们能突破自己固有观念的束缚,做到“短中见长”,用心去发现、挖掘学生身上所隐藏的各种闪光点,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和方法持续不断地对其进行正向、有益的暗示、良好的刺激,学生必然会在我们的殷切期待和浓浓爱意中奋勇向前,并最终羽化成蝶,创造出绚丽多彩的奇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7661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