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活动教学模式的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孟庆男 潘皓琳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应该说有很多,而活动教学模式则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新探索,目前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建构还处在初始阶段。
  一、 解读:活动教学模式的概念与特点
  1.对活动教学模式概念的解读
  (1)对活动概念的解读
  “活动”概念使用很广,多个领域都使用这个概念,而在不同领域,活动概念的内涵又是各不相同的。在哲学领域,活动是一种过程,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性实践过程。在心理学领域,活动是一种方式,是人的生命特点和生命存在方式。在教育学领域,活动是一种行为,是主体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性行为。本文主要在教育学领域来探讨活动这一概念。
  (2)对活动教学概念的解读
  自从活动教学在我国出现以后,活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对活动教学概念的解读却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概括起来有下列几种解读:一是从教学观念的角度来解读,把活动教学作为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来看待,认为它是实践概念在教学领域的教学论转化,因此称之为“活动的教学理论”。二是从教学方式的角度来解读,把活动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来看待,认为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本习得方式,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区别于其他教学方式。三是从教学范型的角度来解读,把活动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范型来看待,认为活动教学是一种集思想、观点、形式、方法、生成等于一体的活动结构范型。
  (3)对活动教学模式概念的解读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活动教学模式这个概念是由活动、教学、模式这三个概念相结合而构成的一个复合概念。这个复合概念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已存在多年,但对这个概念的内涵目前却还没有人做出准确界定和解读。经过深入研究,笔者做如下界定:活动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活动目标,依据相应的活动内容,选择恰当的活动策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使学生通过活动而获得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模式。
  2.对活动教学模式特点的解读
  (1)整体性特点
  活动教学模式作为一个完整的结构,是由一定的活动思想、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策略、活动程序等要素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它自身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因此,在具体运用这一模式时必须对其进行整体把握,也就是既要透彻了解其理论特性,又要切实掌握其实践操作方法,否则就难以按活动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
  (2)操作性特点
  活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和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活动范型,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以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为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程序化、可操作的活动规范。
  (3)指向性特点
  所谓教学模式的指向性,是指任何一个教学模式的设计总是指向一定的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活动教学模式所指向的是某一活动性主题和活动性目标。
  (4)稳定性特点
  活动教学模式不是个别教学过程的活动现象,即它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从大量活动教学经验和活动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并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抽象与概括。因而,这种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其基本结构在一定时期内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这并不否认它在一定条件下的完善与发展。
  二、 审视:活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以哲学理论为基础
  活动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活动教学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使人们认识到活动教学不但是一种认识过程,更是一种实践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在形式上表现为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情感体验等。
  2.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活动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基础。皮亚杰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活动,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基础和源泉。他说:“个体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练习、经验、对环境的作用等意义上的大量活动的产物”[1]。皮亚杰认为,儿童参与活动的水平是逐步提高的,并表现出不同年龄段的阶段性特征。皮亚杰的这些理论观点为我们当今开展活动教学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它启示我们学校教育必须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
  3.以教育学理论为基础
  活动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杜威的“做中学”思想为基础。
  杜威对儿童生长和发展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他指出:“一切教育活动的首要根基在于儿童本能的、冲动的态度和活动,而不在于外部材料的呈现和应用”[2]。他认为,儿童最应该获得的知识是“怎样做”的知识,而要获得这些知识又必须让儿童沿着“怎样做”的途径去获得。杜威的“做中学”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并成为活动教学的重要理论支点,我们当今所倡导的活动教学正是杜威“做中学”思想的延续。
  三、 诉求:活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1.实现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
  由于活动教学是一种“为了体验”的教学、“在体验中”的教学、“通过体验”而进行的教学,所以活动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自主体验。具体表现为:其一,使学生获得情感性体验。也就是使学生在“以情动情”的“情感场”中,感受情感、把握情感、表达情感、升华情感。其二,使学生获得生活性体验。也就是使学生在活动教学中获得对理性生活的体验、对道德生活的体验、对审美生活的体验。这也是活动教学的基本追求和最后归宿。其三,使学生获得探究性体验。也就是教师把探究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对发现问题的过程进行体验、对探究问题的过程进行体验、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体验。
  2.实现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发展
  活动教学是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这种教学“将学生的活动与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认为活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生的发展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主动实现的”[3]。这就真实地概括了活动教学模式的发展性目标。具体来说,一是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也就是使学生的主体本性得以发展、主体需要得以发展、主体活动得以发展。二是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也就是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得以发展、自主能力得以发展、自立行为得以发展。三是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就是使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品质更加丰富、鲜明和独特,从而实现学生由现实个性品质向理想个性品质转化。   3.实现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生命意义
  生命意义是生命的价值性存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活动教学中是一个意义性的存在物。因而,活动教学必须实现学生的生命意义。首先,必须在活动中关注学生的生命、尊重学生的生命、理解学生的生命、珍爱学生的生命,并呵护学生的生命尊严、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展开学生的生命智慧、实现学生的生命价值,从而使学生拥有并享受美好的人生。其次,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由“物性”到“人性”、由“物化”到“人化”的转向,实现学生由“工具性”的人转变为真正的“自主性”的人。再次,使学生在活动中彰显出自己的生命本性,从而实现学生由“本我”走向“自我”, 再由“自我”走向“超我”。
  四、 追寻:活动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活动教学理论认为,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是学生这一主体自觉的、自在的、主动的活动。这里蕴含着这样两个现实:一是活动教学中存在着师生共同对待的“活动域”,这是活动教学的品性与根本;二是学生是这个活动域中的“自为”活动者,而不再是“自在”活动者。因此,确定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便成为建构活动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主要是确立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它可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确立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它可使学生在交往活动中主动地进行多方交往;确立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它可使学生以自己的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状态等进行过程性体验。
  2.学生的活动时空得以保证
  学生在活动教学中的有效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内进行的,因而,教师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参与活动过程的时空,以此来确保学生有效活动的进行。从时间来说,课堂上的活动时间实际上既属于教师也属于学生,而这一时间又是有限的。对此,教师必须把更多的活动时间让位于学生,由学生有条件地自主支配。从空间来说,学生活动的场所、教学形式的结构、教学组织的展开、师生关系的距离、学习小组的组建、参与活动的机会等,都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空间,它已成为开展活动教学的重要支撑。
  3.学生的活动资源得以开发
  活动资源是为学生参与活动所提供的各种要素与条件。活动资源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素材性的活动资源、条件性的活动资源、实物性的活动资源、思想性的活动资源、网络性的活动资源、情境性的活动资源等。“对于活动教学来讲,使用丰富、大量、具有开放性的活动资源是活动得以展开的保证”。[4]它可调动学生的活动意识,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之中。因而,对这些活动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使这些活动资源得以有效开发,教师就必须把握这些活动资源的基本状况,建立这些活动资源的检索系统,确立这些活动资源的筛选机制。
  4.学生的活动过程得以指导
  新课程理念虽然倡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活动、独立性活动、创造性活动,但这并不是放任学生自由活动,而是主张学生的活动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其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活动要想获得成功和取得实效,都必须依赖于教师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因为唯有教师的指导才有明确的活动方向,才有恰当的活动路径,才有顺畅的活动过程,才有有效的活动结果。这说明教师的指导是活动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的指导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启发、激励、组织、引领、协调等。
  五、 探析:活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活动教学前的准备过程
  活动教学前的准备是开展活动教学的前提。具体表现为:第一,要做好观念上的准备。也就是教师要确立先进的活动教学理念,如活动教学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并将其作为活动教学的先导。第二,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也就是教师要在心理上对学生有一个角色认同,即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来看待,并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活动权利,让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主体的、发现的、探究的活动过程之中。第三,要做好教学方案的准备,包括确立活动教学目标、创设活动教学情境、呈现活动教学材料、选好活动教学方式。
  2.活动教学中的操作过程
  活动教学的操作过程是活动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里具体可开展如下活动:其一,可开展探究性活动,这是一种“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它既包括知识性问题的探究,又包括理论性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探究。其二,可开展交往性活动。其基本特征为交往主体的互动性、交往过程的中介性、交往形式的多样性、交往氛围的民主性。具体的活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在初步的交往阶段里,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组内交流;在广泛的交往阶段里,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小组讨论与探究的结果在班级进行集体交流;在深入的交往阶段里,教师可进行归纳和总结,并针对前两次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结论和成果。其三,可开展体验性活动。这是一种以体验为中心、以体验为过程、以体验为中介、以体验为结果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感悟,也就是使学生在体验活动中“以自己的需要、情感、认知、亲身经历等,去理解教学内容,去感受教学过程,去建构知识的意义”[5];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升华,也就是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来提升自己的体验过程和体验结果,以实现学生“对认识的升华,对感悟的升华,对情感的升华”[6],对自我精神的升华。
  3.活动教学后的评价过程
  活动教学后的评价是活动教学的最后一环,也是保证活动教学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机制。因此,在活动过程结束时,还要对其活动的结果进行有意义的评价。
  从评价的指向来说,要立足于三维目标的达成,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从评价的内容来说,要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表现、结果等进行评价;从评价的策略来说,要采取开放性、互动性、广泛性的评价策略;从评价的方式来说,可采取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按照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建构了活动教学模式,并使这种模式成为一个由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实现条件、操作过程等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建构这样一种活动教学模式,将有益于新课程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
  参考文献
  [1] 皮亚杰.心理学与认识论—一种关于知识的理论[M].袁晖,郑卫民,译.北京:求知出版社,1988.44.
  [2] 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6.
  [3] 杨丽娟.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07(2):36.
  [4] 杨丽娟.活动教学:理念、有效性与疾病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3):31.
  [5] 孟庆男.基于体验学习的课堂文化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8(6):20.
  [6] 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2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7661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