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改与改课”系列之三:教学改革要坚持 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说到以学会学习为核心,总有两个故事从我记忆深处豪迈地来到我面前,向我诉说着。
  第一个故事,关于江苏省泰州市实验中学的暑假作业。有一年,放暑假前,校长给全校学生布置作业:自学下学期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的教材,开学后进行考试。假期结束后,果真组织了考试,当然考的是最为基础的知识。结果是,语文、数学平均分达到及格以上,较差的英语、物理平均分也有50分左右。校长和教师颇有感慨。感慨之一,是作业功能的定位。作业绝不只是复习、巩固,其本质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和过程;感慨之二,学生有着潜在的学习能力,不可小视,所以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必须由教师教,在一定要求下,学生有能力在不同程度上通过自学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个故事,是成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一节高年级语文课。我曾到这所学校考察,听过特级教师姚嗣芳上的一节语文课。课题已记不清了,但学生们自学课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情景至今都难以忘怀,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来形容学生们的学习状态一点都不为过。从内容到表达,从遣词造句到写作方法,从段落梳理到篇章布局,学生们细致入微,比照、分析、补充、纠正、拓展……个个跃跃欲试,人人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绝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真刀真枪、实实在在。我们无不感慨:渴望学习是学生的天性,小学生也会自主学习、探究,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关键是教师放不放手,让不让学。
  这些真实的故事从实践角度生动地说明了: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相反以教为主,一味地灌输和训练,甚至简单地“告诉”,是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漠视,是对学生学习机会、学习权利的剥夺,是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无情压迫。而这些,说到底是对教学本义和教学使命的曲解与异化。教学必须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为使命,为最高境界。这样的变革才是深度的、根本性的。对此,我们应当坚信不移、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实事求是地说,当下的教学,包括一些特级教师的教学,还只是在技术上,至多是在教学技艺上下功夫,以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改变还不大。对此,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在引起重视的同时,我觉得有两个问题凸显出来,应当及时研究、解决。一个是诸多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当下的提法很多,概念不少,但是没有给出准确的解释;一些改革者信心满满,总认为自己提得最准确、最先进,可以“通行天下”,自我改进、完善也不够,渐渐地自我封闭,停滞不前,模式走向“模式化”,而“模式化”导致了模式的僵化。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说,当下众多的教学模式,似乎还存在一些较为混乱的现象,加以梳理、厘清、匡正是很有必要的。而梳理、厘清、匡正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这些概念形成结构。
  初步梳理了一下,当下关于“学”有如下一些概念:以学论教、顺学而教、以学为核心、多学少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等。这些概念可以形成一个结构,这一结构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居于上位的应当是以学为核心。它是教学的目的,也可以理解为灵魂。居于中间的应当是多学少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可以将它们视为保证“以学为核心”达成的四根支柱。多学少教,从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支撑,以保证学生有足够合理的学习时间,没有“多学”,很难达成“以学为核心”的目的。先学后教,从教学的程序上加以支撑。教学程序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结构的变化,先学后教正是从教学结构上落实“以学为核心”,即从学生的学出发,让“学”走在“教”的前头。这是第二根支柱。以学定教,是从策略和方法的层面来支撑“以学为核心”,即陶行知所说的,学生怎么学就怎么教,教的法子来自学的法子。这是第三根支柱。顺学而教则是第四根支柱,它从教学的进程上支撑“以学为核心”,亦即教师的“教”伴随着学生“学”的过程,“教”是无时不在的。居于下位的应当是讲学稿、导学案、活动单、学习单,等等。它们是教与学的载体,载体也可以引发整个教学的改革,因此,载体不可忽视,但是绝不能用载体替代整个教学过程,更不能替代教学目的和教学的核心,也不能使之技术化,成为练习册、应试卷。
  “以学为核心”这一结构有一个主导思想,那就是以学论教。以学论教是前提。从学的核心出发,以讨论、研究的方式改进教学;以学论教,是评价的尺度。以学为目标,教是为了达成学生的学,以此评价教学;以学论教是教学的主线,学生的学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第二个应及时研究和解决的是关于以学为核心到底还要不要教的问题。我认为,当然是需要教的。道理很简单,以学为核心,并不意味着以学代替教,学与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有学习的概念并不是教学的完整概念。这是其一。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没有高水平的教就没有高水平的学,学需要教的点拨、点化、深化与提升。这是其二。当下的状况是,不少改革的典型起步往往是因为教师水平够不上,不得已让学生先学,让学生自主地学,但是学生学起来以后,教师再也不能止于原有的水平,不能止于原先的教学状态,必须研究教,提升教的水平,发挥教的作用。这是其三。
  问题往深里说,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叶圣陶给出过良方,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教不是目的,不教才是目的,因此“教是为了不教”应当是“不教之教”,即为了不教的教。“不教之教”首先是一种理念和主导思想,即解放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地、积极地、生动活泼地学,激发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让他们处于乐于学习和紧张的智力状态。其次,“不教之教”的核心指向是能力和智慧,不是教知识,而是“转识成慧”,获取带得走的能力。再次,“不教之教”是一种策略,关键时候教,教在关键处。关键时教,是学生最需要教师帮助的时候,此时的教让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在关键处,是指教在内容的深处、难处、转折处、争议处,此时的教让学生有“烟花三月下扬州”之感。
  “不教之教”也是一种方法,是启发、激发、鼓励、引领。总之,“不教之教”不是不教,而是智慧地教,使教学达至高水平、高境界。
  (责任编辑 施久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875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