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莫让评课被“风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当前,一些学校的教研活动,其过程安排大体相似,即先由一两位教师上研究课,之后与听课教师共同研讨和评价。整个教研活动的实质部分,就在上课与评课之中,相比之下,评课环节的意义更大些。因为,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阐述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想碰撞。
  评课活动,让执教者借助他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对自己的教学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听课者在鲜活的教学案例中学会静心反思,在实践操作和理性设计层面进行深度解析,别人的课,正是自己教学的一面镜鉴,观别人的课,其实就是在和自己的教学作一次隐形的对话。
  然而,有些奇怪的现象,正悄悄地“风化”着我们的评课活动,耐人寻味……
  或许是碍于面子,大家在一起工作,抬头不见低头见,在评课时,绝大多数教师选择的是谦词、溢美之词,往往把执教者的每一个闪光点,不惜用数倍的放大镜放大再放大。有些可能还是执教者未曾意识到的,仅仅只是在课堂教学中的一次“纯属偶然”。被评课者极力褒奖后,那些偶然俨然已经成了一种必然。评课中避重就轻、避实就虚,谈优点一二三四……谈缺点总是含糊其词、一语带过。有些教研课明明是不甚满意的,执教者本人也已经意识到,可经评课者三言两语的一“捧”,那课似乎一下子变得完美起来,缺点被有意规避了,剩下的全都是优点,一节课就这样“被精彩”了起来。这种评课中的“浮夸风”有愈演愈烈之势。
  评课中的“浮夸风”,看起来热热闹闹,听起来你好我好,而实际上对于执教者、评课者皆无益。执教者辛辛苦苦地备课、上课,即使课上的问题很多、遗憾很多,一个理性的执教者,也绝不会讳疾忌“评”,他们真诚地希望评课者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症结。因为唯有这样,才能真正锤炼自己、提升自己。那些经不起疾风骤雨式评课的执教者,也绝不会在教研活动中成长起来。
  评课中的“浮夸风”,往往会使执教者原本已经意识到的某些问题,经过评课者的“掩饰”,甚至是“谬赞”,反倒变得迷惘困顿起来。这样的误导对于年轻教师的影响尤为深远。他们的课堂教学之根扎得还不深,教研课上的评课导向,很可能成为他们的教学指南。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研活动来不得半点虚假,尤其在评课环节更要弘扬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有问题不怕别人说,说问题不是和谁过不去,一语中的不兜圈子,一针见血不绕弯子。只有摒弃评课中的“浮夸风”,执教者虚怀若谷地接纳,听课者知无不言地表达,教研活动才能真正产生实效。这种“浮夸风”如若任其“风化”下去,将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研活动质量,腐蚀教师的思想,让教师渐渐成为新一代的“好好先生”。
  教师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我以为最关键的是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听课要认真,记录要迅速,尤其是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亮点”、“疑点”、“盲点”。二是课后要快速反思回味,迅速整理自己的听课所得,形成较有条理的几点想法,以便在接下来的评课中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反思评析的点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面面俱到不如择其一点思深讲透。唯有如此,在接下来的评课中,你才能说出属于自己的观点,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发人所未发。然而,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很难见到观点鲜明的发言,大多数教师喜欢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气氛”、“教学媒体”等大而空的视角泛泛而谈,人云亦云司空见惯,陈词滥调不厌其烦。本来,上完一节研究课之后,授课教师很想听听大家对这节课实事求是的看法,绝不会想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词、陈词,因为这种评课没有任何思想生命力。
  教研,顾名思义在教学实践中作研究。一堂堂教研课无非就是提供一个个鲜活的课例,让听课的教师作一番“解剖”。一方面,我们可以汲取别人课上的有益部分,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学相长,取长补短;另一方面,我们也可能发现别人课上的不足,并作深入的思考,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求优化的策略,避免此类情况的出现。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研究中,某位教师的课不仅仅是这一次研究的事,还可能会产生一些“深远”的后续影响,什么晋级、评优、职评等。不少学校往往以教师的某一节教研课,作为其一学期乃至一学年的课堂教学业绩来评判,教研活动中,教师的评课内容往往被记录在案。这就让平平常常的一节教研课肩负了不该有的重责,自然让执教者心存压力,也让评课者难以作出个性化、实事求是的评价。于是,研究课慢慢失去了某些“纯”的东西,评课中失去了某些“真”的东西。这种“滥调风”刮久了,就会让教师养成说套词、陈词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不再会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了。这显然无益于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
  要平息评课中的“滥调风”,有两点最为关键:一是要给教研课“减负”,去功利化,还教研课本来的面目,让教研课“研”字当头。鼓励教师大胆上研究课,上有新意的研究课,不上“套子里”的课。这样,就让评课中的“滥调风”没有了滋生的土壤。没有了“套子里”的课,怎么还好说“套子里”的话呢。二是要引导教师静下心来,沉到课堂中去,拥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倡导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实,评课中的“滥调风”常常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一旦从这种无意识中觉醒,下决心摒弃它,就会迎来一个“百家争鸣”的教学研究新气象。
  教研活动的真正价值,并不取决于研究课的水平如何,它更多的是课后教师评课质量的高低。当然,高水准的研究课,给我们以借鉴之范例,自然是我们所期待的。然而,水准一般的研究课,可能会更接近常态的课堂,其意义和价值往往更大。这样的研究课,最接地气,最能激活我们的研究因子,最需要我们每一位研究者积极地、睿智地、个性化地参与其中。说真实本色的话,远离浮夸,评课才能真正实现“你好我好”;说属于自己的话,摒弃滥调,评课才能真正实现“百家争鸣”。我们的教研活动,莫让“风化”了的评课,耗散了教师教学研究的热情与智慧。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责任编辑 钱丽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875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