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做一个有专业思考的数学教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要做一个有专业思考的数学教师:教学前的专业思考与教学后的专业反思。实际上“思考”和“专业思考”都是一种模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是要在自己的数学教育教育中,不断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找最优的解决办法,使自己的教育工作形成一种实践、写作、思考、提高的良性循环,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由思考产生写作的欲望,而写作中的再思考又会激起实践的热情,如此反复,螺旋上升,教育教学水平便会不断提升,思想也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升华,教师也便在思考的实践中实现了由教书匠到教育家的伟大转变。
  【关键词】思考 专业思考 数学教师
  台湾大学有口钟叫“傅钟”,傅钟每天响21下,这源自台大老校长傅斯年的名言:“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的3小时是用来深思的。”傅老的话道出了思考的重要性。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做到专业思考,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让学生爱上数学,为他们插上数学思维的翅膀。
  1.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前的思考
  “思考”,“指针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 而我们的专业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所以“专业思考”,就是指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针对教材和小学生进行的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根据小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思考怎样进行多样化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思考并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A、进行创意性教学,使学生乐学,好学,主动参与学习,开发其智力,挖掘其内在潜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开放性的广阔时空。如:故事、游戏的课堂引入,实物进课堂等等。
  B、针对学生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由于生活条件、智力水平、基础知识、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及成长过程的不同,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思考如何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又不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C、结合学生生活,进行探究性教学。然而,所有这些教学方法都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课堂的构建是否“适度”,是否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教学中是否达到了应有的“高度”;如何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如何广泛开发课程资源,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数学的天地中放飞他们的梦想。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到自身最欠缺的是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把握,只关注了教学的“显性内容”(教材呈现的例题与练习),而忽略了教学的“隐形内容”(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等),课堂教学显得很“单薄”。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厚实”一些,我们应多思考以下几个方面:(1)思考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2)思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3)思考数学思维方式的感悟;(4)思考数学学习品质的培养。
  一些课堂教学的思考实例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的顾爱萍老师,用编写数学儿歌的方式,为学生插上快乐的翅膀。如愉快的课前儿歌:“动听的铃声咚咚响,愉快的数学课开始了。1、2、3、4来报到,加减乘除全到齐。估算、巧算显身手,乘除大战大比拼。游戏做起来,脑筋动起来,我们都是NO.1”。多样的运算儿歌,如学了《十几乘几的分拆》,出示“十几乘几有方法,分拆一下最方便,拆大数,乘小数,先乘后加别忘记”。巧妙的小结儿歌,如学了笔算除法,小结为“除法竖式有方法,要从高位来除起,最高位上不够除,退后一位再来除,……商乘减落四步走,最后别忘来验算”。那一首首琅琅上口的数学儿歌,无不是顾老师认真思考的结果,“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正因为有了这些儿歌,为数学课增添了富有节奏的韵味,使学生更轻松地进入数学世界。
  还有育才小学的周兴老师,在课堂中常常“神吹”。从诸葛亮和关羽有多高——谈谈古今度量衡换算,关羽“身长九尺”,按照现在的计算,一米等于三尺,那关羽不得有“3米”,借机讲度量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过程。从体积、容积引起的故事:“乌鸦喝水”到“曹冲称象”,再到阿基米德的“真假皇冠之谜”,让学生对研究“形体的等积变形”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体统计图表的运用,讲到炒股和汇率,等等。这些无不是周老师在教学中把课本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思考的结果,让学生在这些数学活动和数学故事中,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
  2.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后的思考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再精当的设计,再高明的教师,再流畅的过程,当下课铃响起的一刹那,跨出教室的一瞬间,很奇怪地,遗憾、懊恼、后悔也随之产生,因此,对教师来说,要学会反思。如果只满足于陀螺似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一刻不停地工作,机械般的“奉献”,而不进行思考,那他的工作就是盲目的,他的教育教学水平就不会得到提升,他的教育就是苍白的,哪怕教了20年、30年的书,也只是20次、30次的重复,也还是个教书匠而已。诚如考尔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思后方知教之法,思后方知教不足,思后方知教之本,思后方知教之变,思后方有教之魂。一个教师的思考不只是简单地分析过去,总结得失,更重要的是用理性的态度探求教育的规律,思索教育的真谛,然后在实践中改变自我、指导未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叶澜教授认为:“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对待工作的人,才能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欢乐。”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善于思考,通过研究不断发掘自己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潜在价值,教学才不会是纯粹的教书经历,而会成为教师生命意义的体现。教师的思考要有广度、有深度,单纯依靠记忆是不够的,要借助一个载体,而思考最有效的载体莫过于撰写教育随笔。
  所谓教育随笔,就是记录下自己教育的足迹。它没有固定的格式,不追求语词的华丽,也没有字数的限制——可以是教学片断、教学反思,可以是教育叙事、教育故事,也可以是教育教学中一闪而过的思想火花……,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发现伴随它的还有实践、阅读与思考。实践是源泉,阅读是基础,思考是灵魂。撰写教育随笔的过程,就是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自身教育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的过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三十年如一日,坚持撰写教育随笔,他的教育随笔被后人称为“活的教育学”和“教育的百科全书”。
  西方哲人说:“我思故我在”,东方圣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而现代教育家说:“教而不思则滞”,因此,要做一个有专业思考的教师。实际上“思考”和“专业思考”都是一种模式,就是不断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找最优的解决办法,使自己的教育工作形成一种实践、写作、思考、提高的良性循环,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由思考产生写作的欲望,而写作中的再思考又会激起实践的热情,如此反复,螺旋上升,教育教学水平便会不断提升,思想也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升华,教师也便在思考的实践中实现了由教书匠到教育家的伟大转变。
  参考文献
  [1] 唐建平.《做一个会思考的教师》.
  [2] 顾爱萍.《做一个会思考的教师,让学生快乐学习数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910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