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是用母语教人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咏梅 黄瑞

  2013年11月23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重庆上了一堂公开课——《皇帝的新装》。
  这堂课长达120多分钟。这么长的时间里,学生越来越投入,手越举越高;听课的教师面对台上师生间默契的互动不时发出赞许的掌声。课堂教学紧扣文本,却无法用识字课、阅读课、作文课等某一类型来界定。课堂上师生间激烈的思维碰撞裹挟着观课者一路奔涌,至到最后“回到事情本身”这一思考的主题浮出水面。课罢,学生由衷地道一声:“谢谢窦老师!”此时,课堂教学似乎已画上了句号,但带给学生与听课教师的回味却如省略号延伸开去。
  为什么上这堂课:
  不是简单地表现怎样上课,而是表达她对语文教育的理解
  窦桂梅老师的课为什么总能打动学生和听课者的内心,为什么总能引领语文教师前行?高超的教学技能当然不能不提及,但最核心的是她对于语文教育的理解。
  30多年来,窦桂梅一直在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苦苦追求着。她认为这两个层面中间一定有一个结合点与表现点,这个点就是现场,到语文学科就是小语课堂。所以她每推出一堂课一定不是在简单地表现她怎样上这堂课,而是在表达她对语文教育的理解。
  30多年来,从“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再到“课程整合”,窦桂梅始终坚守着这样一种语文教育理念:“语文是用母语教人。”
  怎么上这堂课:
  让我们顺着时间的节点来理清这堂课的思路,并体会课堂中无处不在的“语文是用母语教人”的情怀
  这堂课分为三大版块:预学、共学、延学。
  (一)预学(24分钟):通过评价不断地梳理、点拨学生提问的角度、方法,推进学生的学习。
  以前窦桂梅老师的课,她像山一样站在学生面前,她领着学生不断向上爬啊爬,然后告诉学生“无限风光在险峰”。今天的课堂上窦老师声音、声调变了,因为她位置变了,变到学生的后面。预学的前15分钟,窦老师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预学情况。请学生谈谈他们的收获。这个时候听课的老师就被课堂吸引了,是被谁吸引了?是学生,是他们基于文本预学以后的精彩见解。
  接下来是9分钟质疑阶段,旨在关注学生预学中遇到什么问题,还有什么困惑。
  预学过程中窦老师只在听吗?不是。她通过评价不断地梳理、点拨学生提问的角度、方法,推进学生的学习。从开始学生只关注课文内容到文章的表达方式,一直到最后有一位女生提问“作者写这个故事要干嘛”。这时窦老师又点拨道:“换句话说,就是写作的目的究竟为何?”
  24分钟的过程中,学生提问的质量越来越高。预学为这堂课作了很好的学习起点的铺垫。
  课堂实录
  预学单
  我的感受
  (可以从主要内容、写作方法、人物、主题等方面思考)
  我的疑问
  生1:每次读后我都哈哈大笑。笑后又引发了我的深思,这是人们虚荣心的体现。
  窦桂梅:他指出了童话最重要的特点——夸张、荒谬、好笑,同时也认识到故事的本质。你说了一个重要的词语,是什么?
  生1:深思。
  窦桂梅:是什么——
  生1:是人们虚荣心的体现。
  窦桂梅:你说的“人们”包括你自己吗?生1:虚荣心是每个人的本质,但要看每个人是如何控制的。
  片断二
  生2:我说说两个骗子,他们敢当面欺骗皇帝和众多大臣,他们胆大包天。
  窦桂梅:我要表扬他抓住常人体童话中人物这一要素,这是谈感受的主要方法。
  接下来,几位学生围绕着皇帝这一人物说了感受。(师相机揭示:文章题目不可以忽视,文章的主角就在本课的题目中出现了。)
  片断三
  在一位学生谈了课文内容引发的感受后,师提问:我还想听一听你们对于写作方法的感受。
  生3:这篇课文语言描写很生动。从大臣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好的布料”就可以看出来。
  窦桂梅:细心的同学,你们有没有发现同样的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学生在书中找到了3次。师接着追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学生的回答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重复——反复——反复描写——反复叙述——反复叙事”,认识与理解层层递进。
  (二)共学(98分钟):这是语文课,就是在做语文教学的事,但又不仅仅停留在语文能力和方法这个层面。这是一堂充满了哲学思辨味的课。
  1.第一个阶段(54分钟)基于文本本身的学习
  第一个环节12分钟,她带着学生在梳理完文本后,抓住了一个关键词“迷失”,对学生提出了学习要求,请学生分小组研究讨论。课件上显示的共学单上写着:小组选择(皇帝、大臣、老百姓)研究他们迷失的原因。在这里,窦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一种语文学习的方法——紧扣文本。她不断地引导学生,不要说感觉,回到文本上来,为理解找到课文中的依据。
  课堂实录
  在刚进入共学阶段时,窦桂梅提问:“童话中这些人物是为一件什么东西上演了让你们如此费解的各种表现,是什么让他们迷失得这么严重?”学生回答:“新装。”她在板书上勾下“新装”这一题目中的又一关键词,并提出要求:“快看课文,这是一件怎样的新装,文中哪段写了?”
  生(读):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课文原文)
  窦桂梅:话是简单,这可是骗子炒作的概念。紧扣文本,好好读读骗子如何炒作的。当第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了感受后。她一指见血地指出:“你这一大通话我一点也不让同学们为你鼓掌。你的这段话如果不是在语文课堂上说一点问题也没有。可是现在你说的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你们刚才说感受时,我没要求从课文中找出处。可是现在你要说你是从哪里看出了皇帝和大臣的虚荣心,他们的表现怎么就让你如此接受不了。紧扣文本,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找答案。”   如此引导下,接下来学生的回答都十分注重回到课文中找出处。在学生找到了“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这一炒作点后。她又提醒:同学们注意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不仅……而且……”。于是同学们又回到课文中“不仅”那一段文字,指出“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正击中皇帝爱炫耀自己服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也进一步理解了“而且”这一部分的内容就递进到骗子所炒作的“不称职的或者愚蠢”这一概念是针对任何人,也就抓住了所有人的弱点。
  此时,窦桂梅却反问:“那么,骗子的炒作是对所有人都有杀伤力吗? ”学生议论后,七嘴八舌说:“对小孩没有杀伤力。”
  窦桂梅:何以见得,紧扣文本,一起来读读。
  生(读):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孩子最后叫出来。(课文原文)
  窦桂梅拉起一个学生问他:“还记得你在预学时的提问吗?”学生很自然地回答:“为什么这个小孩既不是权威也不是哲学家,为什么他一说出来皇帝没穿衣服,就在人群中传播开来?”
  窦桂梅:那你现在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生:因为小孩很天真,所以他们的话是最真实的,并不会有一点点虚假,所以大家都相信。
  窦桂梅:那么,这个孩子的回答和称职有关系吗,和愚蠢有关系吗?生(齐声):没有。
  窦桂梅:和什么有关系?
  生(齐声):和诚实、天真有关系。
  窦桂梅:他看见什么,就说什么。他看见皇帝没穿新衣这件事情的本身,他就发
  出了这样的声音。跟什么都没有关系,只和他看得见的真实有关。
  ……
  窦桂梅(小结):语文的阅读就是要这样一步步深入,不仅是找一个答案,一个结论。要思考安徒生是怎么写,为什么要这么写?我们在文本中挖掘,为什么大人迷失了,究竟原因在哪里?
  到此,进入第二个环节7分钟学生自学:选择童话中的人物(皇帝、大臣、老百姓)研究他迷失的原因。窦桂梅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小贴士要求学生学会推理、提取信息,统整信息后,写在共学单上。
  第三个环节35分钟的分析。这一环节信息量很大,有语言文字的剖析、有师生间思维的碰撞,从一个点到一个人物再到小组分享,共学的效果是学生对于这篇童话层层深入的理解——是迷失,不仅是虚荣心,更是虚伪的人性。这是语文堂,就是在做语文教学的事,但又不仅仅停留在语文能力和方法这个层面,而是上升到思维方式的训练和辩证理解能力的培养。一堂课充满了哲学的思辨。
  课堂实录
  小组1:大臣十分虚荣,而且十分虚伪。我从第10段中的“绝不能、不称职、愚蠢”这些词读出了虚荣。从第12段的“美极了,真是美极了。”与大臣明明没有看见形成的鲜明对比,我读出了大臣的虚伪。
  窦桂梅马上抓住这里出现了虚荣、虚伪两个词。引导学生分析两者的联系——正是虚荣心导致虚伪。剖析虚伪的原因是为了保住的权力。学生深刻理解了这两个词虽只有一字之差。境界完全不一样,性质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接下来她问:“去了三拨大臣,谁是‘多么美的色彩,多么美的布料’这一谎言的第一责任人?”学生的回答有第一位大臣、骗子。
  还有一位学生是这样的回答:“没有第一责任人,人们心中的虚伪是第一责任人。正是他们害怕被别人认为是不称职、愚蠢,所以他们迷失了。整个事件中第一责任人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这时窦桂梅和学生们的一问一答展开了:师说“骗子”,学生们接过话说“为他们的欺骗付出代价和责任”;师说“第一个大臣”,学生们接过话说“为他的行为和谎言负责”。窦桂梅最后归纳说:“从这个意义上说,谁都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
  窦桂梅(引申):“我们往往有这么一个习惯,把责任推给第一个人,当第二、三个都可以力挽狂澜时,我们却逃避责任。”
  小组2:百姓根本没有看见新装,却也说看见了,到最后,当小孩子说出真话时,他们又跟着传播开来。这表现出老百姓随波逐流。
  窦桂梅(引申):“我们经常说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就有随波逐流的毛病。”
  小组3:对皇帝进行的分析。分析了皇帝迷失:一是爱新衣到了随时随地都要换装的癖好。二是居然想通过新衣来考察大臣和老百姓。窦桂梅引导学生思辨地来看待问题。比如:“皇帝考察他的大臣和百姓不应当吗?”学生认为应当。“那错在哪里呢?”学生回答:“错在方式,正确的方法应当用他的眼睛来观察大臣的工作行为。”
  2.第二个阶段(44分钟)超越文本的拓展学习
  一是8分钟引入了个别句子的中英文比较阅读。这种设计考验的是老师对文学的理解。
  实录1:她引入了“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这句话的中英文对比。英文“said aloud(大声地说)”但中文却只翻译成“说”。“哎呀”对应的英文“oh”只有两个音调,而中文有四个音调。让学生推敲发现不同语言语调所表达出的不同的魅力,从中体会到皇帝的荒诞、荒谬、荒唐。
  二是27分钟的小组表演升华。之前学生坐在课桌前,依托于文本、老师的引导和同伴在学习场学习。这个时候学生站起来,离开文本,结合生活、结合所学,与同伴合作,展现的是这堂课究竟有多少东西化为学生的素质。这是一个整合的过程。语文一直被诟病少、慢、差、费,占用的课时最多,却看不见学生形成的语文素质。语文一定是化成素养以后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部分,升华表演展现的是综合表现力。语文教学为一个人一生发展服务,而不是局限于学科教学。这一环节正是窦桂梅“超越文本,走向整合”教育思想的一个注脚。
  三是窦老师再次回到预学时学生“作者写这个故事要干嘛”这个提问。
  实录2:她请学生对皇帝、大臣、百姓说说建议。最后,窦老师巧妙引导,和学生展开了一段充满哲理的对话:当师说“你们建议大人要去掉”时,学生接着说“虚荣心、爱面子、虚伪、权力、随波逐流”;师说“回到”时,生接“天真、诚实、无私无畏”。这时窦桂梅称赞道:“所以有位哲学家说,儿童是天然的哲学家!你们所说的,从哲学的意义上说就是‘回到事情本身。’”她接下来介绍了这篇童话原本是一则民间故事,安徒生在改编时在结尾创作了一个天真的小男孩揭示新装的骗局。她还和学生一起阅读安徒生在自传中这样的一段话——“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她告诉学生,童话不仅仅是写给小孩子看的,也是写给大人读的。
  此时,课堂上的思考已经上升到常人体童话的写作在人类文化史与思想史的作用,文学对于人类发展、个人成长的意义所在。这样宏大的命题并不妨碍让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触摸。
  (三)延学(8分钟):孩子们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着实让听课的老师们赞许与惊讶,窦桂梅的语文课堂无疑真正实现了用母语教人的目标
  课上到这里,窦桂梅出示延学单,请学生课后进行中英文全篇对读、拓展阅读、对于这个《皇帝的新装》如何从民间故事成为童话进行研究性阅读。
  当她再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时,孩子们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着实让听课的老师们赞许、惊讶。如:
  生1:大人都是从小孩子长成的。为什么大人的心会蒙上虚荣、虚伪的外壳,不再像小时天真、纯真?
  生2(转身面向台下听众):人为什么会有虚荣心?请问在座的各位,你们撒过谎吗?谁都撒过谎,只是谎言有大有小。我想说的是,请你们尽量地去控制虚荣心和谎言。
  无疑窦桂梅的语文课堂实现了用母语教人的目标。这120多分钟的课堂学习过程是学生语言、思维、精神同生共长的过程。
  这课堂能带来的启示:
  学生多棒啊!老师得长啊!教学得改啊!
  第一句话:学生多棒啊!学生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精彩。给他们时间与空间,去理解和解放他们吧。
  第二句话:老师得长啊!听窦桂梅老师的课,觉得她好像什么都懂,她能把生活带进课堂。在本堂课上紧扣文本、联系生活,常人体童话与生活共生。这里既有窦老师的文学、哲学修养,还有她人生经历的积淀。她在思考人生,在思考教育能为我们国家、时代、社会做什么。一生备一节课,是什么样的人,就能上什么样的课。所以,不要羡慕窦老师,从现在开始你的修炼吧。
  第三句话:教学得改啊!清华附小的教育理念是“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现在很多的课是学生陪老师在玩,那样的课培养不出聪慧的学生,更谈不上培养高尚的人。只有把学生当作一个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在课堂上借用语文这样的载体,去对话、去共同探索一个个伟大的话题,学生才能真正聪慧,教师也才能获得生成,这才是课堂的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948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