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彩梅

  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生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想方设法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真正使学生学得会、记得牢、用得好,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自信与快乐。现将我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经验和大家共同交流。
  一、巧用教材、激活课堂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挖掘教材内涵,我结合实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重组。例如:在一年级上期教学“第几”时,开始我是理论性的传播知识,可是效果不佳,学生难以理解序数的含义。后来,我抛开教材中静止的画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资源,让几个学生上来排队,全班同学来数第5个小朋友是谁,然后让第5个小朋友举起手来,看看和同学们数的是否一致。我们班学生本来活泼可爱,这样一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了,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而我也省了不少力。更主要的是,我找到了一种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那就是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数学转化为一种快乐的学习活动,使原来枯燥的知识充满乐趣。
  二、自主交流、还原课堂精彩
  《教学法》指出: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养成,学生自信心、自尊的发展,对于知识的多方面理解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班级性的大思维展示,合作学习的范围大、人数多,一般比较多的用于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维过程”。如上所述,在小组讨论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在本班组织交流,为学生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此时,教师只是一个顾问,一位合作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由学生互相帮助、自由讨论、自主学习,自己解决小组合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获得的能力,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自己获取的,从心态上也得到了满足,从而实现成果共享,进一步丰富活动经验和对知识的多方面理解。
  三、整合概念,使学生逐步提升
  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铅笔盒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谁大?紧接着,又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分别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块,问学生哪个大?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初步获得了物体有大小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概 念的本质属性。拿出一个梭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空纸盒,先将梭长是2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学生便清楚地看到这方木块只占据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间,然后把一个梭长为4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正好占满纸盒的整个空间,学生又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空间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
  四、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感知数学
  低年级的学生充满好奇心,但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很短,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更有效地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的《找规律》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初步学习可能性方面的知识。我在教学中首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老师参加了亲子义工的工作,星期天到了一个养鸡场帮忙,看到了第1个笼子里养了一只母鸡,第2个笼子里养了两只母鸡,第3个笼子里养了一只母鸡,第4个笼子里养了两只母鸡,那么第5个笼子里养了几只鸡?第6个、第7个呢?这样的引入既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了助人为乐的良好思想品德教育。
  接着在以下的环节中,我都是以农场为背景,创设了小鸡吵架、捡鸡蛋、搬鸡蛋等生动有趣的情境,请学生在帮忙劝一劝、动手分一分、合作抬一抬等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初步感知学会了有关找规律方面的知识。
  总之,教师要服务于学生,“教”要服务于“学”,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标新立异”和“闪光点”,及时鼓励,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课堂小天地,学习大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数学课堂提供的空间和舞台,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措施,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创新的过程,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教学求方法,师生求发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钻研教材,为神木教育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 陕西榆林神木第七小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0261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