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做一个有想法的语文教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葛继红

  “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帕斯卡尔的这句名言,一方面道出了人生命的脆弱,一方面也指出了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人是有想法的。一个有想法的人,无论说话还是做事,他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随声附和。同样,作为一个有想法的教师,他不会照本宣科,不会按部就班,不会仅仅给学生“一碗水”,不会替教参编写者教书而忘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家。
  一个有想法的教师,是一个喜欢读书写作的教师。严华银老师曾说:“我们有的是疯狂应试的功利和浮躁,我们有的是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和一批教辅的所谓‘书香’,最该读书却很少读书甚或最不读书的‘恶谥’。”语文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师,没有博览群书,没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势必见识浅陋,想法贫乏,语言枯燥,教学中也就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只能就课文讲课文,就字词讲字词,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因此,广泛阅读是语文教师获得想法信息的源头活水。我的父亲教了一辈子语文,也许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小时候,当同龄的孩子在疯跑疯玩的时候,我会一个人躲在屋里静静的看书。从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死魂灵》《第二次握手》等书籍。上初中时,我开始读原版的《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等。第一遍看不太明白,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边读边问,直到读懂。喜欢读书这个嗜好一直伴随着我走到今天。我们学校有很具规模的图书馆,里面藏书丰富。学校领导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他要求每人每月读一本书,而我一借就是好几本。课余时间,特别是周末,当别的老师在打牌,在聊天的时候,我是在看书。一本一本的看,边看边摘抄边写随笔感想。有了这么多阅读积累,我的语文课堂是充满灵性的课堂。学生喜欢上我的课,老师们喜欢走进课堂听我的课。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常常感觉45分钟过得太快,每当下课铃声响起,学生常会抱怨:又下课了!别的老师感觉课堂45分钟太漫长,特别是最后几分钟十分难捱。而我却感觉时间不够用。正在讲课的兴头上,怕下课铃声响起。我感觉每天的语文课就是跟学生一次幸福的45分钟的约会。所以,做一个语文教师就应该多阅读,把阅读各种相关的书籍作为真正该备的一课。这是求得语文课堂活跃生动的最重要的潜在的能量。除了阅读,我还坚持写作。我常想,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你自己都写不出像模像样的文章,你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但现实就是这样。我见过很多一线语文教师教书十几年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很难想象,他教的学生会很优秀。从教20年来,我一直坚持写教研论文,在《语文教学与研究》《安徽教育》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除了写论文,我还坚持写散文、写日志、写反思、写随笔。曾在《新安晚报》《江淮晨报》等报刊上发表散文、随笔数篇。当然写得最多的是下水作文。有了我的示范作文,学生也是下笔千言,妙笔生花。从教20年来,我指导的很多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市级作文竞赛中获得过很好的名次。我也从写作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
  一个有想法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他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李镇西根据自身的成长实践,他给出了“反思型教师”的定义:“通俗的讲,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的平凡工作,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有人说: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它永远只能逼近却不能完全达到尽善尽美。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学生,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情绪、状况都有差异,且在教学过程中又始终是变化的,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一个教案,同一个老师,在不同的班级上课会上出截然不同的效果来;同一个问题,同一名学生,不同的时机会产生不同的答案;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构思,况且,“教”然后知不足,有些“预设”的环节只有在实施时,你才会发现它的缺陷。因此,上完课,静下来认真的想一想,这堂课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问题情境的设计有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的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有没有效果,是否所有学生都有收获;课堂上三维目标是否圆满达成;我今天在课堂上的行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不该做;这节课学生学得是否愉快等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进行回顾、梳理,并写出反思、探究,使之成为今后教学时的借鉴。叶澜教授说:“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好的教学反思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场所,课后即时反思是促进其专业化水平自觉提高的重要途径。反思教学,能使教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能使教师改变常态教学下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从而不断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学实践,最终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教师。
  一个有想法的教师,面对各种教学理念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李镇西曾说,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想法触觉十分灵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坚定的人生信念。作为有想法者的教师,在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具体教育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让思考的火炬照亮我们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备课的时候,能不能先抛开“教参”用自己的心灵直接与作者对话?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能不能在讲清楚“考试重点”之后,学生也谈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作文教学,能不能在命题和批改等方面除了研究高考作文动态,也多琢磨学生的写作心理?面对无法避开的题海,能不能动一番脑筋进行筛选和提炼?每上完一堂课,能不能通过写教学手记对其得失进行一下反思?面对每一个学生,能不能在关注他们表面上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的同时,更研究一下他们的心灵?此外,我们在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的同时,能不能关注一下语文界、教育界、整个社会乃至天下的风云变幻?现在,各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让我们应接不暇。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很多老师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忘记了工具性这个“皮”,而在人文性这个“毛”上大做文章,高调提倡“情感、态度、价值观”,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上成了音乐欣赏课,上成了生活常识课,甚至历史课、地理课或者别的什么课,反正就不是语文课。而我以为,就语文课程的价值、功能而言,最好理解也最为实在的提法还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教二十年来,我一直坚持,语文课堂就是教会学生读书,拿到一篇文章能读懂、会品析;教会学生写作,给一个题目,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做到文从字顺,就达到了要求。尽管现在的语文考试淡化了语法、修辞等作为工具性的知识,但我的课堂上,这些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我仍然会教给学生。现在,“集体备课”制度在大江南北盛行,甚至被提升到课改成果的高度,被不断推广、不断总结。但我以为,一个老师要想成功上好课,必须坚持自己独立备课。因为别的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一定适合你,你有与其他老师对文本完全不同的个性化的理解。况且,语文课堂和别的课堂不一样。预设与生成常在变化之中,况且你的学生跟别的学生也不一样,如果不认真备课,精心准备,而只是拿别人的教案走进课堂,那是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所以,我一直坚持独立备课。自己反复研读文本,认真品读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深意,上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堂语文课。
  最后,用严华银老师的话做个总结:“让语文人安静。静静地修炼自己的内功,读书作文;静静地研文备课,独立思考,不妨孤芳自赏,可以目中无他;并进而推己及人,在课堂中放任孩子自由阅读思索的同时,把自己指导的角色演绎成本真、朴素和实在。”做一个有想法的语文老师,静静的思考,静静的读书,静静的育人,从简单清贫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葛继红,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阜阳市首届语文学科带头人,阜阳市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曾获安徽阜阳市优质课评教一等奖,阜阳市说课比赛一等奖,命题大赛一等奖。曾参加省市级课题研究并取得成果。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发表散文、随笔数篇。责任编校:王 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1946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