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彦琦

  摘 要:史料教学是当今教学的热门,“把史料作为证据,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即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重视史料教学,把史料作为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证据,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让历史变得“有用而有趣”。这种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应用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史料作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已被广大历史教师所接受,业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彰显历史学科特色的载体。从史料探究的基础上窥探历史的奥秘,感受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藉此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案例一:《启蒙运动》一课中教师可以引用史料让学生自己史海沉舟,通过阅读原始材料概括总结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感受理性主义的熏陶,对学生的学习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讲述孟德斯鸠的思想时采用史料教学和合理的设问,可以拓展学生联系历史、学以致用的能力。
  材料一: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是由人人都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则一切便都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被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从这几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德斯鸠的哪些主张?联系历史列举中外历史上三权分立的实践。
  如此设问不但以史料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了孟德斯鸠的思想,而且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以1787年《美国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例,进一步理解和学习三权分立的思想和实践,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整体认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案例二:合理选择与利用史料,进行史料的整合,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捕捉、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在讲授《新文化运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这一要点时,运用史料设计了下面这个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
  材料二: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
  ――李大钊《民彝与政治》
  材料三:日本政府拟向德国政府协定之所有德国关于山东省依据条约或其他关系对中国政府享有一切权力利益让与等项处分,中国政府概行承认。凡山东省内并沿海一带土地及各岛屿,无论以何项名目,概不让与或租借与他国。日本建造由烟台或龙口接连胶济路线之铁路。中国政府从速自开山东省内各主要城市作为商埠。在中国中央政府,须聘用有力之日本人充当政治、财政、军事等项顾问(该条袁世凯未直接同意,由段祺瑞执政时通过)。
  ──《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史料全编(1915-1923)》
  材料四:
  材料五:“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纪、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污,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
  ――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
  设问: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很快得出自己的见解:三组材料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阐释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以历史文献资料的形式反映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之后北洋军阀政府继续推行专制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同时我国面临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严重。材料四以图表的形式反映了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材料五反映了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简单总结:政治上,袁世凯复辟帝制;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制度。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文化上: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后,废除临时约法,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在史料阅读的帮助下,轻松解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史料的选择,主题的进展,必须从学生的认识特征和身心特点出发。学生对于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还是相当薄弱的,选择有联系和对比的史料,让学生能够直接进行较为理性的分析,主题的切入也需要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傅斯年先生曾经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历史研究、历史教学都必须首先从研究与分析史料开始,只有精心地研究史料、运用史料,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境界,提高历史课堂的品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3.
  [3]何成刚.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贺广燕.让史料教学走进历史课堂:以《启蒙运动》一课为例谈史料教学的运用.新课程学习:上,2010(12).
  [5]胡昌军,孙辉.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选择与运用.中学历史教学,2008(10).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九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2306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