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职业角色的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志刚 关北光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应依据健身领域各行业的需求,积极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构建基于职业角色的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王志刚(1968- ),男,四川洪雅人,乐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体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关北光(1963- ),男,河南郑州人,乐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课程论与体育理论研究。(四川 乐山 614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乐山师范学院2010年教改课题“基于职业角色下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10-YB0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28-01
  一、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人才培养模式是体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它有四个方面的含义: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为实现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教育教学过程;达成这一过程的管理与评价制度;相配套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科专业主动适应社会的积极表现。当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或者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以及不能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相一致的情况下,就应当主动以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要求为基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并根据培养目标,调整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其课程设置,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学科发展。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必须围绕社会需要,依托健身行业中相应的健身中心、会所、公司等,把企业的人文素养及岗位技能等引入教学与课程改革,确定人才的培养规格,甚至企业的精英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形成以行业需要的高技能、高管理人才为特色的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进行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培养,共同对师生进行教学效果、学习效果评价,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和健身行业的发展同步。共同培育健身行业高技能人才,实现校企互利共赢的教育模式。
  2.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可行性。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怎么办,建立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以及与其相对应的评价体系等都需要有明确的方向和内容。不是社会需要就一定是我们的办学方向。因此,必须紧紧依靠高校智力优势,以提高国民体质为目的,以推动全民健身为抓手,与健身企业合作,发挥其在技术、设备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结成互利共赢体。既解决了高等学校在技术与设备上的不足,也解决了高校毕业生的出路问题,也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中国健身行业正在融入世界健身潮流,随着国内健身行业的更新换代,各种健身领域的高端人才凸显不足。为此,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应该抓住机遇,通过邀请行业领袖、行业培训师,开办研讨会、论坛等形式,捕捉行业发展趋势、了解行业所需的人才规格。以此确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学生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校企合作是高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对接、大力提高办学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双方合作既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又可以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提升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
  1.明确课程体系开发的目标。社会体育专业各项目方向的培养目标是课程开发的指南,围绕各方向的人才培养规格,邀请行业培训师一起研讨,开发符合本项目特色的课程内容和教材体系。以此来回答专业方向的人才特点以及用什么样的经验培养健身行业所需要的人才问题。
  2.明确课程体系开发的流程。社会体育专业各项目方向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校企共同讨论,按照行业所需人才的岗位要求、能力要求,确定各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辅助课程、选修课程、实习内容。同时,制定核心课程、专业课程的标准,编写案例化教材,完善教材体系。具体流程图如下:
  3.构建基于健身行业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教育的核心在于课程。在课程树状模式理论中,树干代表主干课程,枝叶代表拓展课程,“树干”与“枝叶”的有机结合,才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架构。课程体系中有了明确的主干学科课程,教学内容才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和理论水平,具有适应技术进步和工作领域的迁移能力。社会体育专业应在课程开发专家、高校教师、企业培训师共同参与讨论的基础上,按照健身行业的职业要求,以健身指导为核心技能,并以此为根据确定各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与拓展课程。项目化课程在强调项目技术规格的基础上,还应包含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营销策划与方法、管理措施等,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实践性课程则根据学生认知阶段的不同,采用职业属性体验;岗位实习,增加岗位理性认识;顶岗实习,提高岗位职业能力。同时开设必要的健身文化类拓展课程,培养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运动项目课程化、教材化开发。“课程即教学科目”,这种思想在我国影响比较大。这种定义实质上是强调教师向学生传授的学科知识。但是,在体育学科中有许多人误认为运动技术项目就是课程。事实上,篮球运动是众多运动项目中的一项,属于集体项目。我们认为,体育课程是一个涵盖众多运动项目的课程,是一个泛化的概念。从健身的角度来讲,由于体育运动的项目众多,就需要对众多的项目按健身功效进行归类研究。类化后的各类项目之间健身价值迥异,同类项目中各项目之间由于练习方式的不同,其健身功效也不同。所以,就有必要按照专业方向的健身需要进行课程开发,确定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项目群,从而实施课时计划上的安排。同时,为了学生便于学习、掌握课程内容――项目群的要领,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对所选课程内容进行剖析,从认知能力的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由易到难的编排,实现项目课程化建设,并由此进行教材开发,为课堂 “案例化”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5.资源共享,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先进的设备、器材、实训场地等是培养高级健身指导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由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历史发展的原因,多年来存在自身硬件建设上的不足,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弥补硬件建设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合作的企业也为高校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场地,改善了高校的办学条件,也为高校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一方面,资源共享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交往合作的能力。而学生在企业中见习、顶岗实习给企业也带去了活力,以及一些无形的资源,为企业的人气、人脉的上升,以及人才的储备提供了支撑。另一方面,培训共施,高校利用其智力平台,不但可以为企业培养职业经理人,也可以帮助企业完成企业员工的轮训工作;企业中的健身指导培训师则可以利用其精湛的业务技能,培训在校大学生,使其尽快适应企业中的岗位职能。
  总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应以行业的需求、标准为引领,强化角色意识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与内容,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以及企业员工的轮训。提高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科建设水平,以及企业的服务能力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静,田学志.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14).
  [2]申文缙.基于校企合作的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3256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