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组合作运行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容

  不知不觉,我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已近一年,“四步三查一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目标检测中交流收获、分享体验、交流提升、拓展运用,从而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学会与人相处,增进同学友谊,发展协作精神,体验共同进步,分享快乐,分担忧愁。虽然模式已初步形成,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运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小组合作学习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组员之间以自我为中心,干的干、看的看,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甚至相互打击排斥等,结果形成了低效合作甚至无效合作,使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深入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下面就我在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解决方法,供同行参考。
  问题一:小组长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
  在分组之初,我对小组长的选择可以说是慎之又慎:既要自我推荐,又要所有组员都认可;既要学习成绩好,又要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还要热心公益。小组长选出后,要随时随地专门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大部分小组长经过这样的程序,再加上班级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够迅速地成长起来,但也有个别小组长久久不能适应这一角色。
  策略:“培”和“换”
  “培”就是加大培养的力度:除了定时定内容培训外,只要发现小组有问题就以此为契机加以培训,其方式和手段很多,老师需灵活多变。如,三组的组长是个文静的女孩儿,学习成绩不错,但在小组管理上却放不开手脚,我一方面关注她的小组管理,在她的小组中树立她的威信,为她“撑腰”;另一方面私下和她交流小组管理经验,经过一段时间,三组的学习、纪律都上了一个台阶,这个文静的小组长也更自信了。
  “换”就是及时调整组长:五组的组长是一个成绩不错的女孩,可性格内向,个子有点矮,恰好这一组有个调皮的男生,这个女孩不仅在纪律上管不了他,甚至有时还被他欺负,我采取多种方法都不能取得效果,于是我对这个小组的“人事”进行了重新调整,由另一名成绩一般,但责任心强、做事果敢的女生担任组长,抓住一个机会让新组长新官上任第一把火“烧”了那个调皮男生一顿,这样,既树立了组长威信,又整顿了风气,现在五组的管理正常了。
  问题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不够主动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往往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扮演着教师的角色。小组只是一位好学生表演的舞台,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其他学生只是观众、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他们总是直接从好学生口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自立,逞强好胜,唯我独尊。二是在学习中对学生指导不够,学生不熟悉合作学习的过程,没有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策略: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即上课的前一天指导学生针对自身能力最大限度地完成好导学案)。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应该是互补的关系。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为了追求合作而丢了传统,否则会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弱化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边缘化后进生。
  二是处理好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问题三:合作学习时间不够
  这可能是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之初的一个通病,很多老师都有这种感觉:真正放开让学生合作探究展示,一节课40分钟时间根本不够,完不成教学任务。
  策略:“前移”和“提速”
  “前移”是指把学习内容提到上课之前,即注重课前的预习。在前一天就把学案发到每位学生手中,小组长对学习内容进行分工预习准备,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才能更好地避免消极组员的产生,真正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为上课作好充分准备。
  “提速”是教师要适当控制课堂节奏,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交流和展示中,在关键之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学会表达自己的观念,同时也要学会不重复别人已经展示的观点,逐渐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已在我们学校取得一定成果,在实施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它的优越性。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也正是这样一个过程,让师师、师生、生生相互探讨、不断反思和提升,达到了共同成长的目的。
  (作者单位 四川省宜宾市江北实验小学)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3501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