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效课堂的“貌合神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陶东红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湖北省“课内比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很多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从中脱颖而出,得到专家、同行的认可和赞许,也有的课堂看似讨论热烈,学生参与度很高,但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存在一些误区,笔者想结合对新课程的理解,谈谈一些看法。
  1. 提问随意化,表扬形式化。新课程倡导师生互动、尊重、赏识学生,这对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无疑是很必要的。但是有些教师认为多提问就是师生互动,不管问题的性质、难度、有无意义,甚至漫无边际地提问,弄得学生不知从何答起,造成理解的错误。为强调对学生的尊重与赏识,不少教师在课堂中往往以鼓励为主,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好”声一片。这种现象,实际上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原定的教学目的大打折扣,极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知识概念,客观上造成了知识误区。否定学生的回答是否就是不尊重学生呢?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帮助才是真正尊重学生的表现。这种过多的廉价的表扬与鼓励,只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助长学生的傲慢情绪,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我们应掌握好提问和表扬的“度”。
  2. 分组无原则,讨论问题标签化。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中离不开生生、师生之间的讨论。讨论可使探究的问题更深刻;讨论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讨论可使学生思维开放,激发创新思维。公开课上发现不少教师临时把学生就近分成几个小组,无视分组的原则、搭配和分工。很多讨论也只不过是为了迎合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提法,只是形式上的改变。讨论的问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讨论的题目并不具有讨论的价值,或者是还没等学生讨论出结果就匆匆结束,白白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更谈不上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使讨论成了花架子。我们应反对这种标签式的讨论,为学生讨论创设良好的情境,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使学生主动展开讨论,主动合作。
  3. 课件使用频率过高,不合理化。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于是公开课上就都少不了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似乎不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就不是一节好课。有些教师不停地点击鼠标,播放着闪烁的画面,舒缓的音乐,热热闹闹,代替全部板书,也取代了实验。学生看不到教师的亲手示范,不能亲手操作,无形中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机灌”代替了“人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忽略了学生从事实中的感性认识。而且多媒体课件往往不能全面反映实验的真实过程和现象,造成学生认知的误区和错误。我们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但在运用时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真正发挥电教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而不是代替作用。
  4. 探究过程计划化,探究结果唯一化。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公开课上发现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的方式大都是探究式,几乎所有的物理实验也都是探究性实验,相当多的习题也都牵强附会地编成探究性试题。所有知识、所有实验都探究,不仅没有必要,也没有这么多时间。有些练习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测量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统统都做成探究性实验,不仅不伦不类,而且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有些公开课上,科学探究过于计划性,遏制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探究能力得不到训练。执教教师为保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引领学生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探究程序进行,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生怕学生提出预料之外的问题,耽误了教学进程。为了控制教学时间,有些探究还没有进行完,教师就公布探究结论,匆忙收场,浅尝辄止。贴着探究的标签,穿新鞋走老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5. 上课表演化,评课程序化。笔者发现所听的公开课、观摩课中有不少课是“包装”课、“作秀”课,如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怎么恰巧都是这节课的重点问题或主要问题?学生的回答竟没有出现一次错误,学生的实验设计总是快速而且准确无误。上课程序也一样,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该谁出场就谁出场。这很可能是教师在课前已作了精心安排或排练。同时,评课者也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课,总是高举新课程标准的大旗,似乎一探究就是好课,结论大都是赞扬、肯定、高度评价,很少提出不足或建议,如此公开课、观摩课有何意义?
  落实新课标,仅从形式上着眼是非常肤浅的,甚至是有害的,是对新课程的误解。我们应着眼于实质,把握住新课程的精神,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4079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