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师德建设的道德困境与管理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方金

  自古以来,教师地位就被抬到很高的位置,与“天、地、君、亲”齐名,在传统儒家本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就是道德家的化身,到如今,也一直视教师这一职业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们对此都深信不疑,并以此当做衡量教师道德的最高标准。但是事实却引起困惑,从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到现在不断报道出“校长开房”事件以及教师猥亵学生事件等,把教师形象推到了风口浪尖,引起社会民众的高度关注,大家对教师群体的素质产生质疑。其实,像类似这种事件的施行者大有人在,但一旦主角是教师就会倍加引人关注,加上现代发达的网络传媒技术,大大加剧了教师负面形象的曝光率。这就不禁使人思考:作为教师,他们的道德困境在哪里?教师职业道德是否具有特殊崇高性?
  一、师德困境的由来
  1. 传统文化的影响。由于传统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师道尊严”已根深蒂固,在古代,教师的身份是多元化的,是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也是道德家。 “道德家是教师的教育身份的历史存在”。在古代社会,教师的教育身份无法独立,必须依附于其道德身份,正是这种传统使得教师一直背负着不能承载的道德责任。古代社会,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没有独立身份意识,教学不是他们的首要职责,他们的第一使命是救世治国的政治作用。在古代典籍中也可发现, 《学记》曰:“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曾参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都表达了道德为先,学术次之的思想。可见,在传统的古代社会,教师的道德身份要先于其教育身份,其教育身份要以道德身份为依托。在“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信仰下,教师不可避免地成为教化万民的道德精英的角色,处在社会道德的金字塔顶端,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几近于圣人。圣人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为万世之表,教师楷模,理应成为后世的学习榜样。但是这种人毕竟是少数,纵观古今中外,需要多少时间才会出现像苏格拉底和孔子这样的人物呢?
  发展到现代社会,教师传统的道德身份开始瓦解,或者说他的道德身份降级。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教师已不可能把担任社会精神文化的楷模或道德榜样作为首要任务,道德身份只是教育的一种需要而不是教育内容的全部。其教育身份开始超越其道德身份,并有了更多的内涵,教师被允许可以有自己的道德价值判断及相应的个人行为准则,只要在遵循社会主流价值观前提下不将个人的道德偏好强行灌输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身份的变革,其道德影响的降低给如今师德建设带来困境和阻力,迫使民众不得不重新思考教师的道德身份,改变衡量教师道德的标准,否则只会给教师带来无形的身份束缚和压力。
  2. 社会对教师期望过高。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古今中外的社会对教师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和期望,这也赋予了教师角色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在广大民众心中拥有较高地位,被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也相当高。角色期待是指在某一情境中社会公众对个体行为方式的要求和期待。根据角色理论,教师的社会角色是教师社会群体的地位与身份的象征,教师角色是指担任教师的人应有的一整套权利、义务与行为方式。
  对教师的基本期待就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更高要求则是“甘为孺子牛”、“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一旦教师的行为偏离了社会期待就会招致非议甚至是骂名。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按照专业划分,教师角色是一种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同时还兼有社会文化传播者和学生在校监护人的角色,具有多重性,可教师不是万能的。但在他人看来,教师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们把教师的无私奉献当成理所应当,无形之中把这一崇高追求降为对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在2005年7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文中指出,“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广大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从以上的措辞中不难发现,社会对教师道德的要求显得高不可及且表述过于抽象,这让许多原本就无关道德评价的行为显得“不道德”,让广大教师因为难以践行而长期处于道德负重感中。
  3. 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殊性。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在学校出现以后的事,我国古代的教师是由一些有学识的官吏担任,“以吏为师”。到了现代社会,国家管理社会的教育事业,对教师进行了专门的职业培训,使教师成为一种专业性的职业。但是教师职业和一般的专业人员又有区别。教师是从事教育劳动的脑力劳动者,教育劳动是社会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与教育自身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对教师职业特殊要求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有关,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1)劳动的长期培养性。教师的工作是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把人类世世代代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技巧传授给新的一代,发展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使新的一代成为人才,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社会的延续,文明的进步,各种行业劳动者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劳动。所以人们称赞人民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塑造新一代的艺术家”,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但是人才培养的过程具有长期性特点,前后跨越十几年,难以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无法在当时换回等价的报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
  (2)劳动对象的复杂性。教师劳动是以人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他的劳动对象不是没有生命的自然材料,也不是动物和植物,而是具有各种独特个人品质的,性格各异的,具有思维能力的人。他们是社会的一员,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原因在于:“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具有自己的个性、理智、情感和意志;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特殊的、无与伦比的价值;教师的劳动“加工”过程既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过程,学生既是教师的作用对象,又以复杂、丰富的形式显示出一定的“反作用”。   (3)劳动过程的灵活性。从教师劳动的手段看,教师劳动是一种以教师个性为劳动工具的个体独立性与集体协同性相结合的,以传递知识为主要手段的劳动,这是区别于其他劳动形式的。然而教师劳动的手段,不同于工业劳动、农业劳动、商业活动中使用的物质工具或机械工具,而是依靠教师的个性。不仅包括教师个体的思想品德、情感、信念、世界观等政治影响和道德作用,也包括教师个体的知识和才能以及传授知识的技巧和本领,决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带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会因为教师个性方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道德困境的表现
  1. 教师个人道德与职业道德之间有冲突。教师作为社会角色的一员,有其特定的社会责任。教师的社会责任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作为一般社会成员(公民)所必须履行的一般社会责任,诸如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等;二是作为特殊社会成员(专职教师)所必须执行的特殊社会责任,如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当教师作为普通公民应享有一般的权利,履行应尽的义务,可以合理追求自己的合法利益,教师职业作为一般职业,在工作时自然需要考虑投入与收益的最大化问题。其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既有公益性一面又有市场化的一面,教育是“准公共产品”。但是到日常生活中,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被要求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自觉奉献于教育事业,应具备舍己为人、大公无私、兢兢业业、以苦为乐等诸如此类的高贵品质,似乎用尽所有高尚的语言来要求教师都不为过。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教师某些正当的个人需要遭到排斥,教师的真实生活状况被忽视,无形中把教师生活凌驾于普通人的生活之上。
  这种观念的结果就导致了教师不得不过起清贫的生活,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注定要安贫乐道,这也迫使某些教师弃教从商、从政,社会惊呼:教师的道德出现滑坡,师德败坏!细想可知,这都是教师不得已的选择。当社会上涌现最美教师,最勇敢教师的先进事迹时,就号召所有教师向他们学习,这种精神值得提倡但不能作为对教师的特殊要求。
  2. 教师职业道德表现出特殊崇高性。根据以上所述,教师职业在各方面都表现了特殊性,由此导致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崇高性。教师作为和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人员,却在职业道德上要求不一。要求教师只讲奉献,不讲索取,只讲义务,不讲权利,这完全是有违当代社会民主法制精神的,也违反了权利与义务对等性。在对教师的行为评价时,对值得赞扬的行为被认为是理所应当,而无法做到时就被指责是道德水平下降,可见,在人类道德史上,教师职业道德往往处于当时社会道德的最高水平,代表着社会成员道德涵养的最高层次。
  实际上整个教师群体都是普通的劳动群体,国内学者许纪霖曾说,“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我们没有任何先验的和经验的理由来证明知识分子必定比其他人,比如工人、农民、白领甚至小痞子更具有道德上的优先性,倒过来反而可以找到相反的例子。”教师和普通人一样还是道德的学习者,并不是道德完人,从事教师职业的都是一群常人,他的职业道德要求与其他职业所需要的道德没有本质区别,区别可能是在道德的具体表现方式上。我们决不能说教师需要的道德比司机更崇高,更神圣,更值得尊敬,同样也不能说教师职业比其他职业需要更高的道德。
  三、关于解决困境的建议与对策
  1. 沟通“师德崇高”与“底线师德”。“底线师德”具有具体、下限、操作性强、可变动等特点,它与“崇高师德”分别占据师德体系的“下边界”和“上边界”。我们在关注教师职业道德时不仅提倡师德的崇高性,还应重视底线师德,这是师德体系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因为教师的社会生活需要有底线师德作为支撑,确保满足教师在伦理上的基本要求。一直以来,社会忽略了教师的个人道德,甚至在排斥底线师德,但是面临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和教师从事教学之外工作的情况,我们呼吁大家关注教师底线师德,改变那些约定俗成的根深蒂固的隐性师德标准,理性看待教师职业道德,既要对教师的职业操守严格把关,又能兼顾人性化原则。
  2. 制度保障教师的基本利益。当人们在感叹如今师德滑坡,教师重金钱利益时,并未考虑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潜心教书,只知付出,不问收获,已经不能支撑教师的基本生存需要,不得不谋求其他出路,教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作为教师,内心几乎都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事业的崇高追求,但是被现实逐渐消磨殆尽。再高的精神追求都必须建立在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教师利益保障问题不应只停留在口头理论上,而要落到教师的实际生活中,通过制度安排来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保证教师的投入与收益成正比,进而提高教师的从教热情,这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路径。如提高教师工资,改善教师住房条件,提升福利待遇等。
  保证教师道德是毋庸置疑的,这是对教育事业的负责,但是要区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不能要求所有教师都具备道德家的完美道德品质。就教育来说,对教师高尚品德的追求永远没有上限,这只能成为一种鼓励。我们应在全社会倡导公平合理可行的教师道德,反对社会及他人对教师施行道德高压,把对崇高道德的追求变成教师个人的主体性选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4079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