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美声唱法与中国歌曲的结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继超

  摘 要:美声唱法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之后在西欧各国逐步发展、完善并普遍流行。对于美声唱法能否演绎出完美的中国歌曲一直是中国艺术领域探讨的话题。从分析美声唱法的渊源开始,解剖它与中国歌曲的结合点,进而从理论与演唱技巧两个方面深入探讨如何使科学的美声唱法运用到中国歌曲的演唱之中。
  关键词:美声唱法;中国歌曲;结合;演唱技巧
  中国歌曲的种类较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传统戏曲和民间歌曲,这两种是中国歌曲的典型代表。传统戏曲的历史悠久,在明末清初年代已经形成并且逐步发展壮大。而民间歌曲更是扎根于人民大众普通的生活当中。可见这两种中国歌曲都是中国文化的历史积淀。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戏曲逐步被人们所淡忘。更多的年轻人追求的是更加时尚,更加流行的歌曲种类与唱法。众所周知,歌曲演唱的专业水准多集中于中国的艺术高校之中。就笔者所就职的高校来说,声乐教师的教学多以美声唱法为主。在声乐教学实践中,专业教师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研究美声唱法的优点,旨在用美声唱法指导中国歌曲的演唱,将其运用到中国民族歌曲、民族文化的传播当中去。但是在声乐领域,仍然有一些人认为歌曲本身究竟是民歌的曲目,还是隶属于美声唱法的曲目是有严格界定的。如果歌曲是民歌,美声唱法是不能够演唱的,反之亦然。但是目前也有大部分人提倡运用美声唱法演绎中国歌曲,可以更好地使中国歌曲在世界上得以传播。特别是在中国最近几年的青歌赛中,许多优秀的歌唱家与评委更加重视中国传统音乐、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
  一、美声唱法的渊源与特点
  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发声方法科学,特别注重的是音与音的平滑匀净。在西方,美声通常是指以作曲家罗西尼、贝利尼为代表的那个时期的声乐艺术作品以及这些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演唱形式与演唱内容等。在中国,大多数人所认识的美声唱法来源于舞台歌剧,音乐会等。它提倡的是声情并茂的演唱,调动在歌唱时可以用的共鸣腔体,达到科学的发声,科学的演唱效果,使人本身所具有的嗓音乐器发挥到最佳状态。
  科学的美声唱法,可以在长时间内保护好嗓子。并且让听众感觉歌者具有宽广的音域,美妙的共鸣声。美声唱法较为独特的一点就是歌者能够完美地结合真假声,能够协调两者之间正确的比例关系。每个人都具有嗓音这一独特的乐器,但是由于声带的长短不同,共鸣腔体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在歌曲演唱时,歌者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调节真假声的分配比例。美声唱法上用的是全共鸣,并且采用混合声区。如果能够结合中国歌曲传统的咬字和美声唱法,那么更多的中国歌曲曲目可以以不同的形式传递给观众。
  二、中国歌曲的语言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一旦失去文化意义,本身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了。歌唱语言也不例外。中国民歌的语言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说话是人的本能。声音的高低是随着人的情绪发展而变化的,但是只要能够清楚地表达想要说的内容,语言便真正实现了它在生活中的价值。但中西方语言的构成存在着明显差异。汉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语言内容极为丰富。说出的汉语也需要铿锵有力,节奏感强。而西方语言,如大家所学的英语,语言结构较为复杂,主句与从句的复杂构成给歌者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此外西方的语言更有实词与虚词的差别,有弱读的,有重读的,这完全是西方的语言在演唱起来是更具有流畅性,给听众一种享受的感觉。
  但是歌唱语言除了要表达创作的情感之外,还需要有音色、音量、音域等要求,同时在演唱的过程还需要气息的运用。例如在歌唱时咬字要清晰,需要通过正确的咬字吐出歌唱的内容。歌唱中的呼吸也要求平稳、均衡,同时为了美化生硬还需要恰当地运用共鸣腔体。这些也都是科学的美声唱法所提倡的。毛泽东早就提出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这一方针充分鼓励美声唱法的学习者要充分了解中国传统声乐理论的基础上演唱中国歌曲。就咬字和吐字而言,中国歌曲与西方歌曲有着明显的差异。如字头、字尾的组成。如果没有经过认真分析,就盲目照搬西方歌曲的演唱模式与方法,就会使听众无法识别歌曲的演唱内容,误解所传达的信息,达不到较好的交流效果。所以对于演唱者而言要正确地认识歌唱语言的特性,正确地运用舌头与上颚。舌头是发声吐字的主要工具,上颚则是连接共鸣腔体的重要因素。他们与气息对歌曲的演唱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吐字上来讲,要求舌头的着力点运用准确。听众更容易接受的是字正腔圆的中国歌曲的演唱,他们能通过清晰的声音传送明确歌曲的内涵。美声唱法的辅音很轻,同时也有清辅音与浊辅音之分。它更讲究声音的质量、音色等。通常来说,美声唱法的辅音不需要唱出来,而是清晰有力地将他吐出来的。这种唱法的发力点是唇。如双唇音、舌头,上颚与齿。这些关键因素中,舌头的着力点恰当与否会严重影响到咬字与声音的美化。在美声唱法运用到中国歌曲的过程中,切勿照搬照抄,否则将适得其反。
  三、借鉴美声唱法需要演唱技术的改善并建立群众基础
  1.演唱技术的完善
  中国的汉语与意大利语言差别很大。如果单纯地用中国歌曲进行美声的训练,学习者也需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汉语的咬字上,而美声唱法所提倡的声情并茂或打开喉咙在演唱过程中很难得到提高,更不容易体会到鼻腔、咽腔等共鸣腔体的通常状态。所以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让学习者通过练习外文歌曲认真体会声音的美声效果及共鸣位置,并在这一前提下学会正确地合理地学习咬字。
  首先传统的发音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如重点练习意大利语种的五个母音,并结合相应的辅音作发音练习。在发音过程中需要保持吸气的状态,嘴巴不要张开得太大,不仅会影响到美观效果,也会缺失了声音的美妙音质。同时务必使声音连贯优美。日常学习中的哼鸣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习者才能建立声音的共鸣印象,使共鸣腔体在歌唱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样循序渐进的练习才会使音域得到扩展。
  接下来的咬字是比较困难的,无论是对中国的演唱者还是对学唱中国歌曲的外国演唱者来说都是较大的挑战。有些人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演唱较为地道的中国歌曲如探囊取物一般。其实不然,中国幅员辽阔,包含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民族方言也有差异,这一特点在中国的四川地区体现得极为明显。但是无论是哪国的语言,哪个民族的语言,其文字都是由元音(母音)和辅音(子音)这两个因素组成的:在汉语拼音中称为韵母和声母。练习时可以通过去掉声母(即字头)。直接唱韵母来进行腔体保持打开的训练。当找到腔体打开的状态以后。再加上声母,形成声母时,要清楚敏捷,快速释放,并连贯,再准确地形成韵母,并保持韵母的腔体共鸣。注意字头(也就是咬字),字尾(也就是归韵)的读音一定要准确到位。咬得太死会影响发声统一,咬得太松又会咬字不清。拼音正确的方法,是在保持气息的基础上咬字,嘴皮子劲不能太松。明确腔体的状态。在演唱中国作品前首先应随着作品的节奏逐字逐句地大声朗读歌词,直到能够准确理解歌词和语言的表达意蕴。   2.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艺术高校中还是比较普及的,但是这一领域是有局限性的,它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的审美标准与西方人的审美标准差异较大。如音乐中的礼,也就是说音乐有了人伦,有了人格,所以在古代,礼乐非常发达。中国的音乐通常都被赋予哲理乃至天理,所以中国的音乐很强调哲理的表现,也就是在演唱中所说的情与理的表达,特别是情感在歌曲演唱中的再现。中国浙江卫视热播的大型音乐类节目“中国好声音”具有比较高的收视率。更多的观众除了对歌手的声音有所挑剔之外,更在乎的是情感的表达。在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导师汪峰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你的声音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但是你的情感是最真挚的,打动了我”。这也在某种程度说明了中国听众的审美标准。作为声乐学习者或者是声乐爱好者,如果要用美声唱法完成中国歌曲的演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深入了解中国听众的审美标准。可以通过学习中国的曲艺、民歌等中国传统的音乐形式,以正确的表达歌曲的内涵与意义。现在,中国有一些音乐类的电视节目,广泛吸纳各种歌曲的演唱风格。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星光大道”。有许多外国歌手在这一节目涌现,并用演唱中国歌曲的方式参加比赛。也许他们并未达到中国听众所要求的真正的字正腔圆,但是他们中有些人在用美声唱法演绎中国歌曲,结果证明中国歌曲的听众是可以接受的,也是乐于接受的。
  此外中国的高等艺术学校是声乐文化传播的殿堂。艺术专业毕业后的莘莘学子完全有能力把在学校学到的美声唱法带入社会当中,让老百姓也能从内心深处接受美声唱法与中国歌曲的结合方式。
  四、结语
  长久以来,运用美声唱法去演绎中国传统歌曲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反对的人主要担心这种做法会严重影响到中国歌曲的传播。但是大多数人也相信,如果运用美声唱法,通过系统科学的发声训练,中国歌曲早晚有一天会传播到全世界。目前学习美声的队伍在不断壮大,特别是在中国的艺术高校之中。很多声乐学习者也多以美声唱法为基础,进而去追求自己喜欢并欣赏的艺术歌曲。美声唱法需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并有极具感染力的声音打动听众。所以学习运用美声唱法的过程是验证正确科学的途径刻苦训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不仅可以提高演唱技术与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不断增强文学与艺术修养,进而为成功演绎中国歌曲做充分的准备,并将使中国歌曲走向下一个艺术高峰。
  参考文献:
  [1]喻晓雯.意大利语语音优势与美声唱法启蒙训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1).
  [2]周莹.如何用美声唱法唱好中国作品[J].艺术教育,2006,(5).
  [3]王真.谈谈用美神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的歌唱语言状态[J].音乐天地,2008,(9).
  [4]刘静怡.从音乐的审美看音乐表演的二度创作[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5]孙志贤.借鉴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的几点思考[J].四川戏剧,2011,(3).
  (责任编辑:田 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432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