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诵读训练 培养语感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荣梅

  学习语言是为了提高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我们在平时的听说读写活动中,很少考虑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但我们却能在一读一听之际,就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把握语言文字描写的形象,蕴含的情感,分辨在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别,这正是语感在起作用。离开了语感就得字字思考,句句分析,大大削弱了语言的连贯性,也无法进行语言的正常交流。所以,培养语言能力,实际是就是培养语感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个人认为,要培养学生语感能力,首先必须了解语感的特点、本质和形成过程。语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经过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在一读一听的瞬间就能深刻地理解语言,深切地体味语言,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从不经过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看,从“自动化”看,语感是一种直觉,是感性的;从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深切体味看,语感又是理性的。所以语感的本质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为什么感性和理性能够统一在一起?这与语感的形成过程有关。语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的语言实践和语言训练,在这种长期的语言实践和语言训练过程中,包含着对语言文字的无数次的分析、比较和揣摩,包含着千百次的重复。这种千百次的重复,就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得到有效的固定,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以后只要有一定的语言信号刺激,大脑就会立刻作出判断。表面看来这种判断似乎是不假思索,是脱口而出,其实是早有理智思考的基础。由此可见,语感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理解,二是重复,理解是前提,重复是关键。对语言的理解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分析、比较、揣摩等,在理解语言的时候,当然也用得着语法、修辞、逻辑等语言知识和其他知识。语感的形成常常以知识的学习作为必要条件,学习语言知识的具体作用,也正是表现在这里。没有知识的学习,就没有语感中的理性因素,这样的语感是不深刻的。但是,理解了,明白了,这不是学习语言的终结,恰恰是学习语言的开始。没有重复,也就没有语感。读,能迅速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的内涵,写,则能为自己的思想感情迅速捕捉到精确的词语,恰当的句式。这样,语文能力的提高才是可能的。
  怎样重复呢?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熟读、背诵。
  熟读与背诵是一种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它通过脑眼口的配合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成为形象的声音,这种声音形象又通过耳朵传输到大脑,在这一出一进的过程中,那些经典的语言在学生的大脑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语文教学中,文本内容让学生通过朗读去初步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也就是内化成为一种语感。
  我们的先人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早就发现了诵读对于语感培养的重要意义。古人教学语文,一开始只是读、背,从各种启蒙读物,一直背到四书五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并不急于讲解,常常等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之后,教师才开讲。这时,学生先前记忆下去的那些死的语言材料很快活了起来。这种机械记忆的方法,鲁迅是既有批评,也有肯定。他说,孩子学说话,“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了每个词的意义。”鲁迅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批评这种教学方法时也不忘辩证地加以肯定,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这种看似愚笨的办法成就了中国古代一个个文学巨匠,成就了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学?
  当然,提倡诵读训练,并不是提倡一味地效仿古人,而应该是一种扬弃。“死读”的方法,是机械的重复,既费时,又费力。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自然不值得去学习提倡,我们提倡的是以理解为基础的诵读。但我们不能忘却其核心在于强调熟读、背诵,特别强调“自己记住”,这是古人诵读教学的精华。因为只有记住了才能掌握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掌握了语言材料才能应用。心中没有语言材料,怎能应用?
  熟读背诵是传统语文教学早已证明了的学习语言的有效方式,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但是,在现实语文教学过程中,诵读教学却正一步步地淡出语文教学活动,语文课堂少闻琅琅书声不说,早读课的“读”也渐渐变为对考点知识的识记。在部分教师看来,诵读活动耗时费力,枯燥乏味,语感训练更是一种长期目标,对于应对各种阶段考试作用不明显。这种看法实在值得商榷。诵读并不一定是枯燥乏味的事情。有的文章经过教师讲解之后,学生受到感染,即使不布置阅读,他们也会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这种读是越读越有趣,越读越有味,不但不是负担,反而是一种享受。至于语感培养对于应试方面的作用,只要不是急功近利,眼光稍放长远,是不会视而不见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基本的手段。因此,语文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充分挖掘教材利于诵读的因子,重视通过诵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无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第163~164页。
  [2]《语文学习》(1985年第l期)。
  [3]《且介亭杂文二集・人生识字糊涂始》。
  [4]《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37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 水镇韦镇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4428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