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和凤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谈起语文教学,真有几分欢喜几分忧的感觉。尤其是语文教学步入了一些误区。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不只强调学生主体,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新课程教学中,涌现出一个个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但过分放开不加引导的“放羊式”课堂也随之出现,过分的让学生自主,是无目的的教学,不是有效教学。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设置了“谁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这一问题。大多数学生说是蔺相如,有一个说是廉颇,其余学生立刻提出反对。这位同学不知如何作答,教师袖手旁观,缺乏有效引导和归纳总结,显然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须发挥主导作用,要做好补充,归纳总结。上述课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继续探讨,引导学生从廉颇负荆请罪的实际行动来分析廉颇这一人物,从而体会到廉颇也是深明大义的人。
  二、不要表面的小组合作,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效益
  新课程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就提出的问题叽叽喳喳讨论时,教师要么踱来踱去,要么停留下来插一言,只待设定此环节时间一到,便命令交流。表面看来热热闹闹,实则草草收场。小组活动流于形式,学习效率低下。很多老师缺乏有效的管理,分组不科学,目标和分工不明确,致使少数人合作,学困生根本没有参与到合作当中;还有的教师只关注活动的结果,忽视活动的过程。因此,有人能代表小组给出正确的答案,就顺利过关,合作小组成了不愿参与者的“避难所”。因此,要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合理分工,明确职责,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个人的价值,共同掌握学习内容,真正体现合作精神。
  三、不滥用多媒体课件,要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进入语文课堂,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运用往往能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一位老师在执教《大江保卫战》精彩片段:连长黄晓文猛拔铁钉,抗战到底的感人场面时,先让学生结合语言文字认真朗读,体会连长的坚强和洪水的凶猛,再适时出示影片《大江保卫战》中连长坚持抗战的精彩场面,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多媒体的运用是画龙点睛之举,与语文课堂教学相得益彰。还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草原》中“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时,用视频直观地展示了诗意盎然的图画。从学生的惊叹声中可以感觉到他们体验到了草原的美。可语言是具有膨胀性的,这就是文章越读越有味的原因。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但也从此定格在脑中。可通过语言去感知、体验,并不断得到加工、创造,会使自己获得满意的意象。
  于永正老师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时,为了让学生体验: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喘不过气来啦”,没有运用多媒体课件,就只是不停地让学生朗读,却获得了奇效。
  四、不盲目课堂提问,要注重提问的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积极作用。然而如今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提问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提问过频,调查显示,课堂上,学生平均用时仅占43%,而教师用时为57%。教师过多地提问、讲解,占去了学生自主的时间;教师的问题太随意,孩子们的答案脱口而出,课堂气氛看似活跃;还有的教师提问不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介绍了海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变和便利,以此激发学生热爱海洋、开发海洋的兴趣。一位老师让学生回答:自己将来如何开发海洋?能回答的寥寥无几。因为这前沿科学知识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遥远,平时没有阅读过此方面书籍,学生只能束手无策。为了让课堂提问起到实效,教师应一环套一环地去问,或以一个大问题引领诸多小问题,或按照教读顺序层层设问、环环相扣。这样,学生就会顺藤摸瓜,获取文章精髓。
  一位老师在执教《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时,抓住文章的题目层层提问,如“什么叫谜底?”,“山谷中到底有什么谜?”,“谁发现了这个谜?”,“山谷中的谜底是什么?”。这样,形成一条探究山谷中谜底的线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对山谷中的谜底也就不难理解了。
  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但愿我们的语文教师时刻都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吃透新课标,走出语文教学改革的误区,让语文教学朝正确的方向迈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4428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