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兴华

  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这门学科为一门基础和必修的课程,在课堂教学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且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成为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所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笔者通过多年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以及策略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通过情境的创设,自然引导
  学习兴趣作为学习活动开展的动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想将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在上课之前,必须要注意其新课导入的方式,导入的方式必须要自然且平和,同时和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且连贯成为一体。如在学习《认识厘米》时,尽管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均已接触过长度方面的问题,但是对于米或者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接触还比较少,要想学生构建一个正确长度概念,必须要经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对此,在该堂课教学之前,笔者首先让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学习工具,如尺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谜语竞猜的方式,将该堂课引入,该谜语为“生来公平,拿在手中,要问长短,它最分明”,借助于该谜语来让学生回答,并让学生阐述自己的意见,接着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提问,如“尺子的作用”或者“古代人没有尺子,又是怎样知道物体长度的”,通过这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对于本堂课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激发其学习兴趣。最后让学生动手来进行测量,可以测量自己的书本、手等,通过不同物体长度的测量,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得到了强化,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还便于学生对于该堂课教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加强概括与提炼,充分利用错误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均较为零散,不够系统,因此,教师必须要善于帮助学生进行梳理以及总结,从整体思维这一角度出发,系统地进行引导,将知识内容梳理清楚,通过教师的概括以及提炼,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和顺畅。要注意的是,在引导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对某一个问题进行终结,而是将一个问题过渡至另外一个问题,挖掘更层次的内容,基于学生自身认知水平,采取拓展、质疑、提问以及引申等方式,激发学生思维,确保教师的引导必须要便于学生对于知识要领的掌握。
  学生在思维上常发生的一种反映就是错误性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对这种错误知识简单地予以否定,就不能对学生个体所发生的错误实施有效地帮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对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巧妙地利用这些错误资源,关注这种错误资源所存在的教育价值,使学生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知识,继而提升其学习能力,因错利导,从各个角度来挖掘这些错误资源的合理之处,继而使每一位学生均可享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感。
  比如,在进行《重叠问题》教学时,笔者假设所教学的这个班级,其中有六个人为学校少先队干部,有10个人为班干部,其中有三个人既是班干部,同时也是少先队干部,在此,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在本班中是班干部与少先队干部的一共有多少人?基于这一问题让学生来研究和分析,同时列出相应的算式。在研究和讨论过程中,出现三种答案,第一种为16个人,第二种为13个人,第三种为19人,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引导,让持这三种答案的人来阐述自己的理由,接着通过举手表态的方式,最后由教师来进行点拨,通过点拨,使学生明白因为有三个人在计算过程中重复计算了两次,因此在计算时,应将其减去,继而获得的答案为13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并未明确指出对错,而是借助于有效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得以扩展,继而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
  (作者单位:江西省兴国县第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4428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