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行政单位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行政单位的后勤部门是单位履行部门职能的重要载体,管好规模日益庞大的资产,可以使行政单位提高办事效率、科学化水平,促进整个部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方面更有效的发挥作用,是行政单位各级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形式发生深刻变化,财政改革不断深化,对优化社会资源尤其是公共资源配置,降低行政运营成本和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行政单位在新的形势下,对做好行政单位资产的管理工作,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在现阶段,行政部门的资产的管理状况不容乐观,存在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等现实问题。因此,做好行政单位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国有资产,充分发挥行政单位履行职能方面的基础作用,是提高后勤保障质量和和水平的根本要求和“助力器”。行政部门近年来也一直探索对资产管理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对提高行政部门各级单位资产使用效率和效果的关键环节――资产购置过程及绩效管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研究实践,制约了资产效果的提升。
  一、行政单位资产预算管理现状
  国家行政部门作为国家力量的组成部分,其公共产品属性使得公共预算成为其资产的主要来源。因此,完善的预算制度成为行政单位做好资产管理、优化资产配置的根本保证。目前,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还是以控制支出为主的传统模式,预算编制偏重于对支出数量和增幅的控制,预算执行则是以管理超支为重点。对于资产管理来说,这种预算管理模式注重的是对资产边际增量的管理,即控制新增资产的数量,但无法做到依据存量管理增量。这种管理模式关注的是预算收支活动的合规性,对于支出后形成了哪些资产,无法进行更加系统的统筹考虑。因此,现有的资产预算制度往往造成预算不超标,但是很容易造成各级单位资产限制和不足共存的现象发生。
  二、当前行政单位资产配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各省级、地市行政单位存在资产闲置浪费,存在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省级行政单位有的大量的资产,但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以车辆存量为例,价值数目很大。但是一些公车既用到的公事办理中,还是存在一些私用情况,还要消耗巨额的维修保养资金。
  同时还有一点要看到,各省级行政单位购置经费由于各地财政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业务费保障力度参差不齐,各单位都积极争取本单位的资产配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资产设置。加之各单位之间资产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导致资产不能自由流动、共享程度差,使部分已有资产多年闲置,最后只能淘汰或低价处理,造成资产配置失衡,重复建设、利用率低,远未发挥资产应有的价值。
  (二)资产购置环节,预算约束力差
  前文提到,一方面,有些省级、地市行政单位经费来源渠道多,除中央预算外,还来自各地方财政收入,这些经费都可用作资产的购置或自建,由于地方财政支持形成的变动,行政单位自身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管限;另一方面,部分单位大大降低预算经费对资产增量的约束作用。此外部门间信息不对称,单位的后勤部门不了解经费使用情况,导致资产管理很难从源头防止资产重复购置和超需求购置。
  (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标准难掌握,缺乏必要的绩效约束
  由于资产编配标准实用性不强,各单位业务部门在审核编制本部门预算和编配资产时,缺乏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并且对存量资产使用效果的评价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是资产管理和经费预算结合与实际出入较大,预算约束缺乏绩效。
  (四)单位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滞后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探索实行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制度,提高公共支出效益,但针对由预算资金所形成的单位资产,缺乏相应的责任考核要求,对资产使用的有效性和完整性缺少客观使用的考核标准和评定方法,资产绩效评价工作停滞不前。更重要的是,绩效评价是一种公开监督机制,会将行政部门资产置于“阳光下”,存在泄密的风险,是绩效评价工作无法深入。
  三、完善行政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
  资产购置是行政单位资产形成的“入口”,是日常管理的关键环节质疑,应坚持资产购置与保障要求向一致,与节约预算经费、降低行政成本的意愿相吻合,与行政部门的职能使命相适应,与资产占用情况相结合的原则,以存量制约增量,发挥行政部门资产的最优效益。
  (一)逐步确立行政单位“科学、效率、节约”的资产购置原则
  行政单位与企事业资产最大的差别,就是对资产购置原则设计上不能单纯强调资产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所以对行政单位的资产购置的原则应从“科学、效率、节约”的角度出发。一是科学原则。建立满足各职能部门业务分工需要为基础的资产存量与增量配置。行政单位各业务部门资产配置应以满足本部门履行职能任务需要为原则,以资产存量情况和任务导向为重点,与本部门的职能设置、业务发展规划、机构编制人数等相适应。要在前期制定的资产编配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将职能相近的部分划为一类,制定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同时要考虑一些业务部门的特殊性。最后对资产配置标准进行细化。特别要对办公设备、公务用车等资产设计的具体指标,保证在对现有资产进行评估后,优先使用已有的、符合标准的资产,再考虑按标准新增资产。二是效率原则。存量资产与增量资产的合理使用。在配置资产时要有全部资产“一盘棋”的理念,一方面资产要符合配置标准,保证业务部门履行职能的要求;另一方面要与部门的管理水平、在用资产有效对接,避免已有资产和新配置资产不兼容的现象。三是节约原则。满足任务职能需要下的配置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应根据工作任务需要,充分发挥存量资产的作用,逐步建立行政单位部门间资产的整合共享制度,打破单位之间、部门之间甚至是地域之间的资源壁垒,促进资产的合理流动和有效利用,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有效配置,节约预算经费支出;对需要增加的资产,在保证质量合格的前提下购置性价比高的资产,节约预算经费;对临时需要且能通过租用提供的资产和服务,就通过市场解决,使单位只需支付一定的使用费用,以此节约资产和服务的建设、购买以及日后的维护成本。
  (二)继续巩固行政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改革工作成果
  资产管理是实物形态的管理,预算管理是价值形态的管理,它们共存于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体系,是财务管理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各行政部门必须继续深化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改革工作成果,利用预算约束机制,约束资产增量,控制新增资产规模,调节资产结构,使购置和自建资产在满足职能任务实现的基础上,节约有限预算经费,从源头上规范资产购置,以存量制约增量,逐步优化资产购置。这就对预算编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强预算编制考核的力度,各单位在编制本单位各业务部门预算时,要严格按照上级机关下发的要求编制预算,逐步提高预算质量。
  在严格审核预算的基础上,各级财务部门还要按照“资预结合”工作要求继续扎实做好资产清查工作。一是在清查过程中要做到彻底清查,严格把关。清查中要将资产按照分类标准,对本单位全部资产,无论是否登记入账,在本单位使用还是其他单位使用,甚至是跨地区使用的资产,都要彻底的清查,真正做到“不打埋伏,不留死角”,以达到全面摸清家底的目的。二是要分析单位资产在各业务部门的分布情况,有利于缓解资产失衡的现状。通过对各单位资产在各业务部门分布情况的统计,能确定重点监管部门,为日后资产在本单位内部的流转提供依据,促进资产的分布的均匀合理。
  (三)此外还应尽快部署“行政单位资产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资产的有效利用。逐步开展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工作,将上年度的资产管理绩效水平与下年度的预算拨款结合在一起,若上年度单位资产管理绩效水平较高,则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增加下一年度的预算或优先进行资产购置;反之对资产管理绩效水平较差的单位则予以消减预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455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