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淮北花鼓 再吐馨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宏伟

  摘 要:淮北花鼓戏作为中国地方戏曲的传统剧种,新中国成立后,淮北花鼓戏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有着较大的发展。淮北花鼓戏《阳光下的召唤》始创作于2004年,剧名为《阳光下的呼唤》,这部戏最值得称道的是剧作家把青少年的青春之美丽与否,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把他们的人生理想同祖国的前途熔铸在一起,希望创作出更多的优秀的地方传统曲目。
  关键词:淮北花鼓戏;传统;地方戏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218-02
  淮北花鼓戏《阳光下的召唤》于2012年12月7日在淮北大戏院成功上演,作为“安徽省委宣传部文化精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该剧自创演以来,以其独具地方戏剧特色的艺术魅力,深受相关专家和媒体的青睐,且演出场面火爆,掌声不绝。
  该剧作者通过对隐藏在当今青少年一代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深层触摸了这一相关时代的“脉搏”,并深刻揭露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当代商业文化的影响下,青少年在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同时,存在着道德认知模糊,社会责任感淡薄和社会公德心弱化以及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缺失等系列现象,从而致使他们的心理素质欠佳,面对挫折和新环境失去自我调节能力,特别是随着物质的日益丰富、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深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当中。在众多负面影响之下,青少年迷恋网络,荒废学业甚至误入歧途等,这理应成为我们社会媒体和相关职能部门,引以关注的焦点。当代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社会的主宰,他们的健康优劣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如何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衔接,配合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创作者通过比较生动的人物形象,恰如其分地反映和回答了这个问题。
  淮北花鼓戏《阳光下的召唤》始创作于2004年,剧名为《阳光下的呼唤》,2005年8月1号上演,其间公演了60多场次,2011年国家精品工程重新打造,经过相关专家的多方意见和改编,剧名为《阳光下的召唤》,剧本在反映问题的背景、角度和回答问题的深度上均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全剧的主题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剧作者采用敏锐的目光注视着当前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如何重视培养下一代,怎样让他们有利有效地运用网络,而不只是做为娱乐消谴而沉迷于其中,充分发掘他们身上所独具的亮点,从而竖立起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以关爱的态度,对待青少年,用满腔的热情赞美、批评、劝导、教育各种各样的青少年,这就是为什么这部戏会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观众感到亲切、得到启发和鼓舞的内在原因。
  笔者以为,这部戏最值得称道的是剧作家把青少年的青春之美丽与否,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把他们的人生理想同祖国的前途熔铸在一起,通过剧中男主人公前后的转变,比较清晰地展现了这个思想,男主人公侯小博,因母亲早亡,爸爸工作忙,奶奶溺爱,无人管束,在上学期间结识了不良青年而沉溺于网络,又经不住网吧老板的诱惑而骗钱、赊账,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帮助下迷途知返,他变得更坚强,更懂得人生的意义了。而且更加可贵的是,通过对这一剧情的安排,从而激发了主人公热爱祖国的激情,使其充分明白了:只有有理想的人,才能创作出更具“理想”的人生价值。他的同学姚瑶,婷婷和壮壮在校园生活和学习中发现侯小博染上恶习,及时向老师反映,毫不犹豫地帮助小博改正错误,他们是当今一代的好少年,剧中描写的另一个人物杨哥,与侯小博是同代人,但它却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个为了满足虚荣心而好逸恶劳、追求物质享受的伪君子,是塑造的比较成功的。在他的身上既有着自身心理健康的缺失,同时也映射出了当前相关教育体制、就业体制等,还存在着尚需完备的一面。在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讯、网络越来越发达,各种思想在网络上不断涌现,难以控制,他失去了正确的方向,采用种种卑劣的手段来实现自己肮脏的目的。这个人物形象启示我们:青少年如果把青春押在投机取巧、损人利己的赌注上,那注定是要失败的。
  众所周知,淮北花鼓戏作为中国地方戏曲的传统剧种,新中国成立后,淮北花鼓戏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有着较大的发展。虽说后来发展有了生、旦、净、丑诸行当,但小旦、小生、小丑仍占主要地位,表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也注重不断吸收传统的表演技巧,而作为淮北花鼓戏――《阳光下的召唤》,则主要是以写实见长,能够紧密围绕现实主义题材而作,这无疑是一出恰逢时宜的好戏。全剧戏剧主题的发展自然流畅,情节构思合理,但主要戏剧矛盾冲突不足,整部戏的作曲和配器都是由原淮北花鼓戏剧团团长、国家二级作曲家杨春完成的,全剧共有二十二首经典唱段,运用了淮北语言的声调演唱,曲调灵活多变,易于上口,且表现力较强。唱腔多选用“赶脚调”、“拴儿调”、“货郎段”、“过叙子”等传统曲调素材创作,在既保留了中华民族“歌言情”的“原生”风貌的同时,且又吸收了地方小调,如:“兰花调”、“浍北调”等众多地方民歌的营养,从而形成了诸如“宿州调”、“寒板”、“货郎段”等旋律优美、富有独特的抒情方式,且独具淮北地域特色的唱腔曲调。如梅老师唱的“念此信”、“在那里”、“须知人生”和奶奶、爸爸、梅老师的“对唱、重唱”等,皆不失为“好听”的唱段。当然,事无尽美,其中在个别唱段上还存在着:普遍短小,且能够充分展现人物内心独白打动人的唱段较少,后期尚待进一步加工。
  该剧在舞台表演方面是有独特风格的,演员无论是在演唱、台词、身段、动作、眼神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二度创作”空间,剧中梅老师的扮演者李萍,演唱处理细腻,字正腔圆,委婉清新,是作者大力歌颂的对象,但其性格塑造得还嫌一般,如果能再增加些独特鲜明,而又能够赋予主人公形象的舞台动作、内心独白,人物可能会更丰满。剧中最精彩的形象塑造要数网吧女老板,扮演者陈喜荣的表演豪放、粗犷而又诙谐,演唱洒脱,自如,举手投足展现了一个投机商贩不择手段,哄骗未成年人来谋取自身利益,深入地揭露了当今社会存在的某些弊端。爸爸的扮演者张玉龙、奶奶的扮演者侯敏演唱很投入,情真意切,特别是第七场的演唱以情带声,在感动了自己的同时也感染了观众泪下。男主人公侯小博的演唱真挚动听,尤其在第六场中发挥的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无助与痛苦。另外,剧中打工仔小杨,最终之所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其中必有其复杂的家庭和社会原因,作为艺术典型,应该把这种原因揭示得更充分些,这样方能使人物形象更加厚实,更为可信。   该剧导演在整部戏的处理上也有不少精采之处,如在第一场中,描写小博与壮壮打斗的场面很是精彩,从演员调度到动作处理上既符合人物性格,又富有戏剧悬念;在第四场,“狂人网吧”的那场戏中还大胆运用了网络游戏音乐与造型来烘托舞台气氛,使观众有身历其境的感觉。除此以外,本剧导演华立仁大胆地培养青年演员的精神值得赞许。全剧九个人物,大多数是由青年演员扮演的。他们基本上都能完成自己的任务,有的在表演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侯小博的扮演者赵斌,气质纯正,表演真挚自如,给人物增色不少。张永鹏在扮演虎壮壮这个人物形象上,体验和体现做了一番努力并取得成绩;扮演婷婷和姚瑶的孟文文和潘园园,对人物独特的心理状态,表情动作,都刻划得比较真实、细腻,也比较传神,但如果演得稍稍可爱一点,也许会更好。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剧种,这些淮北花鼓戏青年演员都将是剧团进一步创新与发展的有生力量和后备军。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同剧中的角色一样,珍惜美丽的青春,让青春开放得更娇艳,更芬芳。
  在舞美方面,该剧很好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一面,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舞台上声光电技术的运用,绚烂多彩,在传统戏剧演出中,舞台上基本是一桌二椅,几乎没有任何舞美特效,但是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戏剧越来越向综合性发展,观众对剧目的审美需求也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当然戏剧表演仍然以演员为主,但是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造型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元素被搬到舞台上,使原来舞台上不可能实现的一些场景却立在了舞台之上。全新的立体光技术,逼真的舞美道具和布景,甚至有的作品还启用了巨大的LED屏,这种戏剧的外在表现元素越来越多的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有着华美和精致的舞美设计、灯光设计以及舞美造型等。并且随着一些精品之作的出现,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在舞美设计领域的佼佼者,经过专家修饰过的戏剧作品,的确为作品增添了几分观赏性。但现在国内有很多新排演的戏剧作品,为了追求大制作,高立意,把精品理解为就是要有庞大的场面,恢弘的主题,利用人海战术和高科技场面把主题勾勒出来,而对于戏剧最基本的戏剧性和思想性漠然视之。舞台被布置的眼花缭乱,演员成群成批的出现。最后造成人物性格不明,情节苍白空洞,没有任何的思想和内涵可言。同时,戏剧创作的投资与消耗也与日俱升,所以只有重视作品的内涵,重视剧目的可持续性发展,才能使创作出来的作品能够在全国脱颖而出,成为名符其实、常演不衰的经典。
  改革开放以后,淮北花鼓戏渐趋式微。不少著名老艺人一一谢世,仅存周钦全、牛正印两人尚在,却又病疾缠身。2008年,淮北花鼓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戏曲目前面临转型,传统艺术正日益受到现代生活的挑战;作为一种口传心授的艺术形态,比起那些能够以固定形态或物质化加以保存的文化遗产,保护难度更大,一旦随着“人亡艺绝”而失传,将无法恢复。因此,抢救淮北花鼓戏传统艺术乃当务之急。然,戏曲的主要标志就是音乐。抢救录制传统唱段,与各个剧目的优秀唱段进校园,投放市场,宣传淮北花鼓戏,培养淮北花鼓戏观众和演唱接班人。不失为有效的保护与传承的好办法。
  其次,要保护淮北地方艺术,还要进一步挖掘整理淮北地方优秀剧目,多排演一些优秀剧目和一些时代精神较强的剧目。秉承传统,推出精品。要在进一步保护、承袭老艺人的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强对后续传承人有生力量的大力扶持与培养,拓展学习与交流空间。不断发展淮北地方戏曲演出市场,引导、营造淮北地方文化市场空间。再次,在积极“生产自救”的前提下,加强剧团管理,提高演出质量,扩大演出市场份额,政府部门应加快发展地方戏等文化演艺产业,加大对影剧院的改造工程,进一步开拓乡村文化市场,建立乡村演出网络,为地方戏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另外,走“群众路线”,多建立完整、系统的淮北地方戏艺术资料,并成立专门机构,保证资金投入,创作出能够反映时代主旋律、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原汁原味”的精品力作。
  淮北平原,民风淳厚;千里无垠,坦坦荡荡。最后,愿我们的传统地方戏开出灿烂的艺术之花!
  (责任编辑 徐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106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