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给孩子一些思考的时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孔祥明

  摘 要:新一轮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当中,在这股课改大潮的推动和影响下,应该说一线教师无论是处理教材手段,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在随之不断地更新和改进。
  关键词:思考;冷场;语文;课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一直是大多数一线教师所追求和信奉的,它似乎已经成为了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学习的标志,更是成了对一节“好课”衡量和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笔者在近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以下三种不良倾向。
  一、学生综合能力走向两个极端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位学生都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而在一些气氛比较热烈的课堂上,往往就会出现少数人唱“主角”,大多数学生充当“陪客”的现象。看上去在少数学生的积极参与下,仍然可以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他们频繁地举手发言,有部分学生一节课甚至可以回答一二十个问题。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的理解感悟、口语表达等能力的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们越发的优秀,与其他不发言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差距越拉越大。这样的课堂最终成为培优的场所,而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理解能力达不到提高,仅能做一名忠实的“听众”,这显然是与新课改的精神和素质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
  二、学生回答问题趋向简单空洞
  由于学生急于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积极地举手发言,经常是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来不及做耐心细致的思考就仓促举手。有不少学生为了能赶在其他人前面作出表达,经常会出现问题只听一半就忙于回答,造成答案往往也只是一半的情况发生。乍一看起来,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每位学生都自始至终参与了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其实不然,这样的课堂教学势必会造成大多学生的认识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形成了一种基本掌握的假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表现得很浮躁,而且易于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使得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主观能动性被无情地抹杀。
  三、学生心理品质显现出依赖自卑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学生思维发展能力也存在着不均衡性。因此,在课堂上,肯定会有一部分人的思维反应敏捷,速度较快,对与那些反应稍微迟缓一点的学生而言,他们要争取到先发言的机会的确很难,要么就是一些缺乏主题意义的不着边际的答案。他们常常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与其努力无用不如不努力的思想,老师的问题一经提出不是主动去思考,而是将目光转移到反应快的学生身上,注意他们的表现,随声附和。由此,这种依赖思想和自卑心理也不知不觉地在他们的个性心理中扎下了根。
  目睹以上几种不良倾向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的显现出来,有的还日趋白热化。作为课改大潮中千万弄潮儿的一名,我深感忧虑,经常扪心自问:这难道就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所追寻的境界、期盼的结果吗?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就不能容忍“冷场”的存在,让学生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思考吗?……不,绝不是的。带着这份执著,我踏上了“取经”之路。几经周折,终于取到了“真经”,现将部分“经文”内容与大家分享一番。
  “真经”之一:我在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的文章《倡简 务本 求实 有度》一文中也找到了答案。他在谈到“务本”这一点时说:“要强化初读,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要力求读进去,读得正确、流利。提倡课文不读熟不‘开讲’。”我的理解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拿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要多提倡默读,这就势必造成课堂上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冷场”状态,这样的“冷场”就显得很有必要呀!学生把书读懂了、读透了,那么老师在开讲的时候就不会表现得心浮气躁,回答问题流于形式了。
  “真经”之二:我还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论断中找到了答案。他说:“教室里寂静无声,同学们在静静地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候。”我琢磨着:的确,当学生要进行独立思考的时候,需要“冷场”,更需要安静的环境、平静的心态和足够的时间。因为课堂上的“冷场”有时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冷”,它正蕴涵着不久后的“热”。此刻的冷,并不表示学生没有思考,或不会思考,而恰恰是更高质量的思考。我坚信我们语文课堂上还必须要有一些这样的“冷场”,我们应该设法去营造这样“冷”的氛围,发挥“冷”的优势。
  总之,经过“取经”和“悟经”,我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有了以下新的认识:语文课不应该只是热热闹闹,应该有静有动,有冷有热,动静结合,冷热有度。这是真正的语文课应有的状态,是语文教学真实性的体现。
  “冷场”,语文课堂因你而精彩!
  参考文献:
  金萍.当高段语文课堂遭遇冷场[J].小学语文教学,2012(8).
  (作者单位 江苏省句容市茅山中心小学)
  编辑 鲁翠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6126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