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观形到观心,增加人物描写的深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冀

  摘 要:在日常教学中,研究者发现,部分中学生在对人物的刻画上过于肤浅,流于形式。反思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原因大致是,关注视野的狭隘、生活经验的缺乏以及创作动力的枯竭。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如何从关注人物的表象出发,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其背后的意义来展现主题,是本文的一个中心。在中学语文教育中首次提出深度描写的概念,并对此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借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深度描写;生活经验;中学生;写作
  在学生时代就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莫泊桑拜福楼拜为师的时候,福楼拜曾经带着他到楼下的街上逛了一圈,上楼之后,福楼拜让莫泊桑根据刚才的观察和印象,来对街上的人进行描写。莫泊桑之后的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活灵活现,深入人心,和他对人物描写的深刻不无关系。
  在对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学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作文指导后,笔者发现,这些中学生的写作中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人物描写的深度非常不足。在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时候(比如肖像描写),学生过多地关注了五官,而且是非常浅、无意义地描写。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重视唤醒学生在写作中关注人物深度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深度描写,首先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在《文化的概念》一书中提出:“深度描写方法就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尤其是在过去的调查方法中被忽视和无视的细节,并寻找细节中的有意义联系,因为往往在这些蛛丝马迹般的细节中,能找到规律性的东西。”
  在本文中,笔者认为深度描写指的是从人物的细节入手,通过对对人物外貌、衣着、体态等方面的深度观察和认知,寻找到这些细节与人物特点的有意义联系,并以此为基础,来为文章的中心服务。而当前部分中学生的写作中,深度描写的缺乏导致了他们人物描写的乏力。
  一、当前部分中学生人物深度描写缺乏的原因
  当前部分中学生对人物进行描写时深度非常缺乏的原因,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类:关注视野狭隘、生活经验缺乏、创作动力枯竭。
  1.关注视野狭隘
  文章在开头也有简略的论述,当前部分中学生在人物描写的时候对人物刻画的关注点过于单一。凡是需要对人物肖像进行描写的时候,总会有类似“圆圆的眼睛、小小的嘴巴”这样的句子出现。过多关注五官,过多关注了所谓的“动作”――这里的所谓“动作”指的是频繁、无意义的不能抓住人物特点的动作描写。要对人物进行深度描写,首先要开阔学生的关注视野。鲁迅在《少年闰土》一文中,并没有写“炯炯有神的眼睛”“苹果似的圆脸”,而是关注了“头戴小毡帽”“项戴银圈”等服饰的特征。这些特征,能够更好地为人物描写服务,同时比大众式的“五官”描写更具深度。
  2.生活经验缺乏
  许多中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刻画的时候,仅仅只有描写,却对现象背后的内涵一无所知,导致他们胡乱地去选择人物所表现的特点,甚至是对人物刻画无从下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生活经验的缺乏。比如,笔者在指导一位学生对一位校门口站着的陌生家长进行描写的时候,发现他的写作纯粹就如同照片:“他打着一顶伞,背着一个公文包,穿着雨鞋,站在雨中,等待着他的孩子。”这样的写作毫无生气,生活经验的缺乏导致他并不明白这样的装扮意味着什么,也就无法刻画出他想表达深度,也就无法凸显主题了。笔者略微提示他,什么样的人会穿雨鞋?穿着雨鞋能不能开车?背公文包意味着他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打伞的形态如何?若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现象背后所代表的东西挖掘出来,就能够根据想表现的主题进行选择,达到深度描写的效果。
  3.创作动力枯竭
  关注人物的视野狭隘与体会人物的生活经验缺乏,是由创作动力枯竭这一原因引起的。若要根本性地摆脱肤浅刻画人物的现状,首先要对生活有所感悟,这是笔者始终坚持的一个信念。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感悟,没有一颗动情的心灵,就会失去创作的动力,因为抒发情感,是大多数创作的终极目的之一。而现在许多学生沉浸在应试教育中无法自拔,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也过于功利,使得他们的生活过于单一,学生无法在生活中有所感,有所想,导致他们在生活中,没有抒发情感的需求,因此也就缺乏了文学创作的动力。一位优秀的中学教师曾经说过:“当一个学生有自我抒情的需求时,他会很自然地运用各种手法来达到他的目的。”因此,解决创作动力枯竭这一问题,是深度刻画人物甚至是提升写作的重要方面。
  二、由观形到观心,增加人物描写的深度
  要增加人物描写的深度,笔者认为,从观形、写形到观心,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基本能够使中学生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做到深度描写。
  1.以生活阅历为支撑,由表及里
  增加生活阅历,是发现人物表象背后所蕴含的内容的必要途径。生活阅历越丰富,能够理解的表象就越多,也就为深度描写创造了条件。在写作中,运用生活阅历在人物性格、心理活动、职业特点、生活经历等方面的知识去刻画人物,才能够把人物写活。没有体验的人生无法支撑起创作的舞台。比如,还是那位等孩子的家长,若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发现他顶的伞是一把普通的20元的折伞,他背着的公文包证明他并不是老板或者经理,也许只是一位普通文职人员,他穿着雨鞋,证明他的生活习惯趋于保守,同时,没有汽车这样的高级代步工具,证明他家境普通平凡等等方面,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就可以避免毫无意义的照片式的浅层描写,为接下来所想表达的中心做准备。深度描写,首先是认知的深度。
  2.以表现主题为中心,筛选内容
  当然,对于创作来说,与表现的主题不符的细节,在描写中就可以省略或者简写。深度描写,也需要抓住主题这个中心。根据中心来对已经深化的认知进行筛选,对深化认知在描写中进行优化,选取最能够契合主题的细节进行描写。就好比文章前面所举的例子,鲁迅对闰土的描写,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3.以情感抒发为源点,感同身受
  仅仅拥有认知的深度和围绕中心的意识还不够,想要增加人物描写的深度,就必须在心中有感情的波澜。对人物的生活感同身受,才能够建立起描写与人物的深度联系。美国福特汉姆大学的约瑟夫教授这样解释深度认知:   A thick description ... does more than record what a person is doing. It goes beyond mere fact and surface appearances. It presents detail, context, emotion, and the web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that join persons to one another. (Joseph G. Ponterotto, 2006)
  (深度研究,要比记录一个人所做的要更多。它超越了纯粹的事实和表面的呈现。它呈现细节、背景、情感和将人与人联系起来的人际网。)
  可见,深度描写对于作者情感的积蓄以及情感向塑造人物之间的迁移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作为深度描写的原动力,深度描写的培养需要依托生活阅历和学识,同时需要对情感积累和抒发的特别关注,对感性认识的培养亦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敢看、敢说、敢想、敢爱、敢恨,才能够拥有足够的感情抒发原动力,从而超越表面描写,以情感抒发为源点,进行深度描写。
  综上所述,深度描写是当前部分中学生在写作中非常缺乏的,这种缺乏无论是对应试还是文学写作能力的提高,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把表面的描写与人物内心的情感与经历体验联系在一起,通过描写去体会人物的性格、处境,必然能够增加描写的深度,使文章更有内涵,从而表达出想要表达的中心。本文借助人类文化学的概念,在中学语文教育中首次提出深度描写,并从生活阅历、表现主题和情感抒发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借以抛砖引玉。希望广大教师能够更为关注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深度联系,并通过对自身以及学生情况的分析,制订合适的策略,提高学生深度描写的能力,并以此为起点,增加人物塑造的功力。
  参考文献:
  [1]孙华.浅谈在作文教学中人物的描写.现代阅读,2011(8):29.
  [2]马冀.转变教育目标.回归大语文教育,2012.
  [3]李阳海.例谈人物描写怎样才能吸引人.中华活页文选:九年级,2012(03):77.
  [4]黄正斌.道不尽的《记念刘和珍君》:浅谈如何在作文中进行人物描写.中学语文,2012(21).
  [5]江海波.记叙文写作《人物描写篇》教学案例.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2):48.
  [6]傅万贵.人物报道之人物形象写作漫谈.湖北工学院学报,1997(12):109.
  [7]段峰.深度描写、新历史主义及深度翻译.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2):91.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6179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