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资本论》视域的生态思想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叶菲

  摘 要:《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和完全成熟的著作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旨在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梳理揭露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这对深化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资本论》;生态思想;社会主义本质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084-02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理论,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虽然马克思没有对生态学进行专门论述,但是在他的著作中却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1]因此,当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去考察人类社会时,我们发现存在有两大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这两大关系便是马克思《资本论》中生态思想的基础。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作为客体的自然不是天然状态下的自然而是人化自然,作为主体的人则是通过劳动而占有自然界的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离不开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而且人与自然的关系受人与人的关系的制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实践纳入到了人与自然之间整体系统当中,扬弃了以往旧哲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1]这也就是说,最开始自然与人是作为这样一种关系存在的“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2]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中作为人类研究对象的“自然”经过人改造后成为人化自然,这期间劳动作为目的的对象化劳动实现了人和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这两方面的统一。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思想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生产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中介并贯穿于《资本论》分析的整个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对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干扰和破坏,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断裂”。
  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石,其对生态思想的重大贡献在于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破坏自然的必然性。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曾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4]于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生产资料(土地)就是这样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后落到资本家手中。他们顺着金钱的气味把肥沃的耕地转变成牧场,又把牧羊场转化为狩猎场,大面积的鹿林促使苏格兰高地荒芜状态的加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为追求经济利益的资本家们通过滥用和提前消费土地致使土地肥力下降,并企图用“土地收益递减规律”掩盖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资本家之所以通过暴力手段开辟殖民地、变耕地为牧场、迫使农民农奴离开土地成为只能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是为了获得土地、直接来源于土地的原料及劳动力以便适应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化大生产。
  二、人与人的关系
  “人类历史上,最先出现的实践是生产实践,而这种实践是人们每日每时必是人类最早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根本的,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活动……适应生产实践活动的需要,与生产实践同时发生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3]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所引出的,首先通过对自然物的占有才能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把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相联结的就是生产实践了。
  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取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扩张资本,不仅从自然环境当中索取利润,而且榨取工人剩余劳动。“现在,工人是作为他自己的劳动力的卖出者出现在商品市场。”[1]“我们再回头来谈我们那位未来的资本家吧。我们离开他时,他已经在商品市场上购买了劳动过程所需要的一切因素: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1]由此可见,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关系,可以这样概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实质是资本同自然的关系,是资本对自然的占有。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造出一部分人占有自然界、一部分人占有自己劳动力的社会形态。这一社会形态,强化了资本对自然的普遍占有,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联系。”[4]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通过商品交换获得利润,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虽然是以自然系统为基础,但是“自然”并非是其生产的归宿。“绝没有先验的理由可以保证生态技术将会以生态原则为基础的――除非各个资本或产业相信那是有利可图的,或者生态运动和环境立法逼迫他们那样去做。”[5]看起来技术的进步是降低了对资源的损耗,但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却是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提高就会促使资本加速对剩余价值的榨取,以致自然资源的加速耗费。“由个人或社会集团完全支配一特殊范围内的现有资源,并且部分或全部排除其他个人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必要的生存)。”[6]这既意味着不断扩张和高度集中的资本和有限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也意味着资源的占有与支配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人们不得不屈从资本高度集中的生产体系,最终体现为生态危机。只有改变人和人之间不合理的关系,才能化解人和自然的紧张关系。
  三、从生态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
  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全球生态危机是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内在地包含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内在地决定它不可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国家转嫁经济危机的产物。经济危机的产生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固有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于是资本主义国家靠不断制造公众消费的新需求来达到自我维持、制造并操纵消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于对本国未来的发展和维系现有经济规模与生活水平的考虑,促使本国高能耗工业向不发达国家转移,环境问题一再让位于资本主义主导下一轮又一轮新的经济增长,这实际上就是在“转移目标”,通过资本全球化进行剥削,把经济危机转嫁到生态危机上去,让发展中国家为他们的资源环境问题买单。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生态社会主义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就是对经济理性的批判,经济理性只会使劳动者失去人性变成机器;只会使人与人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只会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工具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来说更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制度既非建立在对自然的疯狂掠夺和破坏之上,也非建立在盲目的生产和过度的消费之上,而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之上,从而可以从根本上达到对生态的保护。马克思以人类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为指归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7]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詹姆斯・奥康纳认为:“坦率地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生态危害性事实上要比资本主义相互间的对抗以及它们的反革命行为的生态危害性小得多。”[5]“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源损耗和污染更多是政治而非经济问题;这也就是说,与资本主义的情况不同,大规模的环境退化可能并非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5]以使用价值代替交换价值、不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其现实环境问题并非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造成的。
  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与人关系的危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体现。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必须首先解决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在实现人类的解放的同时实现自然的解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朱炳元.关于《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
  [5]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672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