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简析语文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课改形势下,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尤为重要,教师要创设一个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也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对教材、教参的内容和练习进行取舍,给课堂教学留点空白,教师本人也要注意取自己的特长,舍自己的不足,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关键词】新课改;取舍艺术;空白艺术;思维空间
  不少语文老师认为语文难教,教时不够用,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只能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说的:“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论述清楚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有取舍艺术,没有取舍艺术就不可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体现上述教学理念,一改过去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使语文课堂和谐起来,我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留下六处空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取消课前预习,预习和授课同步进行
  心理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热情。而热情是一种魔力,它会创造奇迹。”一切未知领域都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喜欢新奇、探究的阅读之旅,对学习新课文的热情远比复习课文的劲头足,然而在反复预习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早已失去了新奇感,学习积极性也随之下降。回顾在自己的课堂上,当我突发奇想引入一段小故事或者讲述自己一段亲身经历时,学生们的眼睛顿时神采奕奕,个别走神的学生也会抬起头侧耳倾听,但当我复习旧知识时,部分学生的表情呆滞、反应也迟钝,因此课前预习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失去新鲜感,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学生之间的差异使预习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优等生预习后对上课失去原有的兴趣,而中下等学生又很难达到预习效果,导致课堂上听不懂、跟不上。所以我认为应该取消课前预习环节,把课下预习改为当堂预习,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师在下一步的教学环节中找准重点难点,有的放矢进行教学。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取消拖沓冗长的导语,导语要言简意赅、直指重点
  导语部分不要面面俱到、拖沓冗长,而要简洁。或者根本不说,让学生自己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或者简明扼要、恰如其分、抛砖引玉,努力为学生创造思维腾飞的契机,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对所学内容有创造性的理解,而不是一些机械性的记忆。举个例子,在讲授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我想到宗璞的作品只有这一篇选入初中课本,因此没有必要浪费很多时间去详细介绍作者的情况。然而,学生对课文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大多不太熟悉,而实际上对于这篇课文而言,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的把握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文章主旨和紫藤萝命运的象征意义等重难点的理解。这时候教师哪些该“取”,哪些该“舍”,心中自然应该有数了。
  三、取消由教师细致深入地解读课文,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
  传统的语文教学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阻碍了他们的思维发展。
  实际上,质疑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而这个过程就必须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想象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质疑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疑、问、悟并注意循环往复。对学生的质疑老师要鼓励、引导,从而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于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更重要的是通过质疑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学生不仅在想象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取消标准答案,注重讨论交流
  传统教学中将教参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也必然很差。讨论交流是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良好形式,它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讨论形式可以多样化,参加的人数有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参加的对象有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有教师参与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以合作方式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发表、交流意见,相互启发,加深知识理解。这增强了同学们广收信息、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在与小组同学交流中,提高了交往能力。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已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各组代表的踊跃发言,得出完整的、较理想的结论。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有自主学习的体验,还有互助合作、探求真知的群众主体性的经验,更可以使后进生在同学们的帮助鼓励下,形成自己的见解,得到成功体验的机会。最后由教师针对小组学习反馈,作评价式、解疑式讲评。
  在艺术领域里,我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空白美”,即“空白手法”:诗词中的“言无尽而意无穷”;书法中的“尽白”;绘画中的“留白”和“画外有画”。这些“空白”――舍去的内容――给人们创造了无限的想像空间,使受者在再造形象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自由,从而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取舍艺术,懂得割爱、舍得割爱、善于割爱――舍去一些没有必要明说的内容,来一点“空白艺术”,即摒弃细针密线地串讲,鞭辟入理地分析这种“过实”的、近乎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某个环节上,甚至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驰骋的空间――给课堂教学“留”点“白”,这“舍”不是抛弃,而是让学生以独特的方式去耕耘,从“舍”中“取”得更多、更实在、更深刻、更有用的知识、体验、能力。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使他们能自主、自愿地去思考、探索,从而养成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资料:
  [1]《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取舍艺术》作者:杨柳青 发表于《成长博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7979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