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警惕教育中的伪现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传姿

  真正的教育应是人性化的。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培养,对其人格的塑造。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急功近利等丑恶现象渗透到育人的教育系统,有些人在一些所谓的新潮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扛着激励孩子成长的大旗,在做伪教育的事。
  一、无惩戒的教育
  时下,许多教育思想如洪水般涌进学校,比如说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等。的确,教育应以表扬为主,正面引导,这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但一些学校、教师走进了重表扬轻批评的误区,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无批评教育”。教师们谈“惩”色变,谈“罚”心惊,认为表扬可以横扫一切问题。久而久之,必然会给班级的管理,给学校及社会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
  现在所谓的赏识教育,学生做对了,教师一定会给予表扬,学生就是错了,教师也得想着法子表扬,这是教师的失职!要知道,过度的夸奖、表扬,只会造成学生在认识上,或过分自我欣赏和苛求社会,或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在价值观上,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思奉献,只想索取。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因此,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父母不必惊慌失措,而应视为成长的良机。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事实上,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往往是教育的良机,因为人人都有向上之心。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惩戒教育。
  对学生进行惩戒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及性格特点,环境和时机,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其不良举止行为的动机及其后果的性质等等,给予相应而又适当的惩戒,启发和触动其心灵。要以诚相待,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要让学生知道,一个人有了缺点和错误,就要勇敢面对,正确认识,树立起承担责任的意识,接受应有的处罚。
  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教育惩戒与体罚、心罚截然不同,前提是尊重,目的是培养人“面对挫折不被压垮的能力”,是出于博大而深沉的爱。
  二、软暴力的教育
  教育部明确要求学校、教师,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正确方式教育和引导学生,坚决反对以任何方式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所谓的“好”与“差”的区别。古人都知道无论智愚、贫富,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获得提升。然而,应试教育给了部分人太多的强大习惯。在少数学校、少数教师的眼里,狭隘的人才观念、功利主义、制造教育神话等等,已经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诸如测智商、成绩排队之类,把学生划分出泾渭分明的三六九等群体,出现了“绿领巾”、“红校服”、“彩色作业本”等事件。
  戴“绿领巾”,穿“红校服”,用“彩色作业本”被美其名曰是为了激励学生上进,或许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实则是给学生分类、排队,是变相的教育体罚,是教育歧视,给孩子们贴上所谓的“好”与“差”的标签。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心智健全、健康在如今的社会上看来更加不可或缺。从刺眼的“绿领巾”、“红校服”、“彩色作业本”上,看到的是对有教无类理念的彻底颠覆。将学生分成“好”与“差”,划而教之,像毒鞭一样抽打着孩子的心灵,教育公平的理念在红绿的颜色划分中被毁灭得一干二净。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在我们的身边也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潜能、特质和特点,对孩子的评价指标和发展渠道应该是多元的。极端地、固化地衡量一个学生成绩和道德水平,强迫学生披上一件所谓的“以资激励”的“马甲”,只能见证教育方式方法误入歧途,它比古代给罪犯脸上刺字更残忍。这种贴标签的做法,只会灼伤孩子幼小的心灵,增强其自卑心理,加重他们的挫败感,有可能扼杀孩子的美好未来,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软暴力。
  看孩子,要有长远眼光,不能仅仅因为当前学习成绩差、思想道德表现不好,就一棍子打死。学生可塑性强,变化快,谁又能保证,这标签的变化能赶上学生思想和表现的变化呢?让每个孩子发展、成才,是教育机构和教师的职责所在,在平等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眼中是不会有宠儿和弃儿的。然而,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投射下,教师很难独醒,容易被世俗观念“劫持”,让他们变得头脑简单,沦丧了根本的育人理念。“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的孩子真的伤不起,“绿领巾”、“红校服”、“彩色作业本”给孩子们心理产生的负面效应很可能是决策者难以估量的。
  三、超前、再超前的教育
  现在有的孩子四岁左右就已经认识了“肄”、“竭”等多笔画的不常见生字,这是令人高兴的事吗?要知道,他们的老爹老娘在这个岁数,甚至还没有学习过“人”、“口”、“手”呢。提前学习、超前教育成为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救命稻草”。如果确实要培养天才,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先天条件、潜质等,但也要有科学的方式方法,要坚决反对填鸭式的超前教育,这种方式是“极为残忍”的。
  “你家孩子的学前班不讲小学课程吗?小学课程必须提前学。”“奥数要提早下手呀!”家长用非理性的需求在不断地制造教育恐慌。于是,就有了异常火爆的形形色色的培训班,打出铺天盖地的“提前学”广告,推出什么“培养神童”的所谓“工程”、“方案”等等。恐慌情绪、攀比心理使家长们的双眼不同程度地患上了教育的“白内障”。“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更是被众多家长奉为圭臬。“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方向比速度重要,在正确的方向上每天进步一丁点儿,就能持续前进,从而到达胜利的彼岸。如果起跑线的方向选错,就会导致好心办坏事,不仅没有赢的可能,而且会输得很惨。再说“起跑线”更应该是指孩子的品格、习惯等多方面,不能仅仅指智力开发。相反,如果过早对孩子进行超强度的、“掠夺性”的所谓“早期智力开发”,把普通的孩子当成“神童”来“强行开发”,那只会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压力,使孩子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对他们的身心成长不利。君不见,一个个“小不点”为了“赢在起跑线上”,有的被压弯了腰,有的被累得气喘吁吁,造就了老态龙钟的儿童。
  教育是生命的自然绽放,是人性的自然舒展,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时间表,就像一棵树一样,什么时候长叶、开花、结果,都是有规律的。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顺应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去学习,才能事半功倍。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把孩子当成普通儿童,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教育,为今后的发展积蓄后劲。人为地拔高、高压或催化,硬是“赶着鸭子上架”,或许可以给孩子一所看得见的大学,但不能给孩子一颗诗意的心灵、一个幸福的未来。结果是大人累,孩子更累,而最糟糕的是,它很可能使孩子从小把学习视为一件痛苦的事。过早开放的花儿容易枯萎。人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孩子的教育是终身的。人生不是短跑,而是要历经七八十年的长跑,千万别“赢在起跑线上”,而输在终点站。请永远记住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人是万物的尺度。”事实上,人性化教育古已有之,而非新的教育理念和追求。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中间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下一步的教育效果,甚至使下一步的教育无法进行。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尊严,不懂得换位思考和沟通的老师、父母又怎么会教育好成长中的孩子呢?没有哪一种教育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只有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才是永恒的教育方法。有了爱作为动力,就什么方法都能想出来了,不过方法还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899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