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文本到人本: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的价值转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铭凯 冉娟

  学校布局调整是实施教育事业长远健康发展这一“顶层设计”的有益举措,是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教育功效最大发挥、教育规划力争科学的有效探索。“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直接目的”[1]。应该说,这是一项蕴含重要价值的系统工程。在实践层面,这一工程具体化为撤点并校。事实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布局调整并不仅仅是近些年的事情,而是有着一个渐进的过程。然则,起始于2001年的学校布局调整无疑成为最受当前关注的一次,这是多方面牵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回视新世纪学校布局调整的历程,就范围上讲,我们很明显感觉到这次“行动”幅度之大;就价值取向上而言,我们也依稀可以觉察出一种变化,那就是从文本到人本。追索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或者撤点并校的价值取向,一方面是想探究这一行为的源动力何在,另一方面则是就该行为衍生的一些现象做出某种合乎逻辑的解释。
  一、忠实抑或圈囿:撤点并校的文本取向
  1.文本取向的价值意蕴
  文本取向,就是忠实于文本的价值承载,去按部就班地落实文本意愿。就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这一行为而言,文本取向就是按照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文件、指导意见等相关文本的意旨去实践,而这种实践是不带有或者很少带有对文本本身进行的反思和文本对于实践指导适切性的追问。我们认为,一定意义上讲,撤点并校最初阶段的实践基本上依循忠实于文本的这重取向,理想层面有利于实现文本蕴含的价值。
  2.文本取向的实践困扰
  实际上,由于文本取向在落实中不可避免地会渗入主观价值,也就是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可能被多重解读,而这本身与文本取向的初衷行将背离。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文本取向又存在这样一些误区:一是机械化取向,即对文本意涵的机械领会与实践,未能将文本与实际有效结合进行相互调试;二是主观化取向,就是对文本的理解要么望文生义,要么歪曲解读,这减弱或扭曲了文本所蕴含的元意义;三是浅表化取向,对于文本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层,不能深掘背后蕴藉的价值。如此种种,让文本指导实践的价值被遮蔽,也让这种取向本身变得迷离难控。
  由此论之,文本取向之于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的价值既存在忠实确定的一面,也有飘忽不定的一面。我们认为,文本取向忠实于文本并不等同于被文本所圈囿。然而,正是在忠实于文本还是被文本所圈囿判断上的“暧昧”让撤点并校的作为难为。有效推进撤点并校的实践,必须重新定位文本取向,也必须矫正这重取向的不当趋向。
  二、反思继而重构:撤点并校的人本取向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践中的撤点并校在忠实的文本取向下,已经滋生出并且正在衍生着一些问题,比如,家校距离增加对学生和家长带来的伤害,学校规模扩大带来的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问题,此外,还有校产流失和农村学校文化传承问题[2]。所有这些,都不得不引起相应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实践作为。就此而言,撤点并校这项工程中出现的一些有悖于其意涵初衷的问题,有必要从指导这项行动的价值取向上进行追问。
  1.反思:文本取向为何失位失当
  文本取向在实践中遭遇这样或那样的不适,与其说是落实中出现的问题,不如说是该取向本身难以克服的弊病。
  宏观层面,文本取向背离了撤点并校中学校的应然价值。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而学校是重要的教育场所,也就是说,学校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讲,都以人的培养为重要使命。撤点并校固然是为了整合教育资源以发挥教育合力,进而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然而,忽视了学校设置的原意,只是屈从于政策文本的“话语权力”显然是有问题的。
  中观层面,文本取向无法规避人为理解价值与实践的主观,而使得其指导实践作用具有不定性。文本取向中的文本固然是要人去解读的,其意旨也固然是要人通过实践体现的,这就是说,人在文本取向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人在何种层面、出于何种立场去解读文本直接影响着文本取向的价值合理性。当然,这本身也让文本取向的意义蒙上阴影。
  微观层面,文本取向陷入了“一刀切”的泥潭,在具体作为中困难重重。撤点并校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里的系统,不仅仅指代其所牵涉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这项工程必须考虑不同的地理区位、不同的教育格局、不同的文化传统等因素,而这些才是撤点并校的政策文本在具体落实中需要审慎考量的。为此,失位失当的“照章办事”的做法不仅不能彰显撤点并校这一思想的重要价值,还会让撤点并校的实践举步维艰。
  2.重构:人本取向何以归位适切
  出于对文本取向弊端的反思,我们认为,重新审视并重构撤点并校行为的价值取向,既是消解当前已出现的一些问题的需要,也是推进这一工程健康深入发展的必然之思。撤点并校的行为最终指向的是人,换句话说,人这一要素是撤点并校这项工程的起点也是归宿。基于这样的思考,有必要重构撤点并校的人本取向。坚持以人为本,确定符合农村地方实际的学校布局调整标准和调整方式[3]。具体来说,就是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其一,深化撤点并校终究是为了育人的认识。撤点并校从宏观上看是政府就教育格局调整的“顶层设计”,但这不能撼动育人作为教育的终极旨取。也就是说,撤点并校依然服务于育人,而且是新形势下高效育人的有效路径。其二,明确撤点并校意在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整合教育资源,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撤点并校是当前形势下落实这一议题主旨的具体举措,而整合教育资源,教育的均衡发展最终的受益者必将是教育相关者,也就是人。其三,坚定撤点并校的合理推进有益于当前和未来的信念。不可否认,新一轮的撤点并校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格外突出而使得这一工程不断受到质疑与拷问。然而,我们应该坚定这样一个基本认识,那就是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只要妥善解决改革进程中的问题,改革的成果必然惠及未来。
  对于撤点并校这一作为来说,既要正确认识当前已经存在和行进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也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和教育均衡进程而最终将繁荣祖国未来教育事业,而这将生动诠释教育育人的使命。   三、从文本到人本:撤点并校价值转型的必然路径
  新世纪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已有过十年的历程,撤点并校的实践在推进过程中衍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比较明显,有些比较隐匿;有些是当前必须解决的,有些孕育着危机。然而,我们认为,现今问题的存在与消解都离不开相应价值取向的作用发挥。正是价值取向这种隐形的作用,不仅影响着撤点并校的实践,也影响着撤点并校的实效。正如前文分析的那样,新世纪的撤点并校经历着两重取向,即文本取向和人本取向。当前形势下,在取向上实现从文本到人本的转化,是推进撤点并校工作有效开展的需要,也是撤点并校工作之于教育大局作用显现之要求。
  1.从文本到人本,基于撤点并校问题的现实回应
  在我们欣喜于撤点并校的实践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应该理性地回视并且反思。有学者指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目的、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并未达成[4]。可以说,只有充分认识并致力于现存和新出现问题的解决,才是推进撤点并校工作深入展开的可行路径。为此,应该着力于解决如下问题:
  首先是客观且有效回应撤点并校工程的合理性。客观,就是明明白白阐述其利弊,不放大也不遮掩;有效,就是应该采取多重措施,积极找寻问题的解决路径;质询其合理性,就是要追问这一实践是不是真正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是不是真正提高了教育质量,是不是真正体现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如此,还撤点并校一个轮廓清晰的面目,而不是在盖头下遭遇不应该有的责难。
  其次是科学且合理厘定撤点并校的服务半径。有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国的教育格局异常复杂,既有历史地理原因,也有多重文化的交错,这就注定改革不可能是“一刀切”的。试图探索和套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撤点并校模式,这种做法从一开始就误入了迷途。就此来说,根据不同地区的历史、传统、情境而有区别地进行撤点并校,是有效回应撤点并校的举措,是不必因水土不服而被质疑的必然出路。
  再次是切实且必须高度重视撤点并校中的安全问题。某种程度而言,撤点并校的举措在某些地区遭遇排斥和攻击,正是由于频繁出现的安全问题所致。这里的安全,包括了校车安全、寄宿安全和文化安全等,具体为:校车质量未达标、超载现象;路途遥远,损害师生健康;寄宿落于空宇或危险丛生;农村文化基点被动摇,产生其文化隐忧。从文本到人本,就是要切实重视这样一些危及人的安全和健康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危机消解在最初状态或者潜藏状态,不能待到悲剧发生时才追悔莫及。对人本身的重视,既是撤点并校的举措本身蕴涵的价值,也是该举措实现其所蕴蓄的价值必须积极回应的重点。
  2.从文本到人本,撤点并校实践不断深化的必然选择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撤点并校的推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有一个探索试误、总结反思、调整深化的过程,而指导这一过程行为的无疑是其价值取向。就此论之,正是取向上的不断演变,才勾勒了不同时期撤点并校实践的不同景象。当前阶段,撤点并校之所以要实现从文本到人本的取向转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实践中已经存在和新出现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回视撤点并校过往十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文本取向下的作为,表面看忠实于文本意愿的落实,然则正如前文分析的那样,因为不可避免的主观意愿渗入,使得其落实的实效大打折扣。而这样最终是偏离甚至背离撤点并校的初衷,使其实践陷入险境。事实上,文本取向已经远远不合时宜,当前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亟需价值上的转型,而人本取向将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尊重生命、尊重可持续,理应成为我们的选择。
  另一方面,实践的继续深化离不开思想观念深化的引导。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意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对实践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启示我们去反思,撤点并校的实践需要什么样的意识导引?需要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可以说,价值层面的问题是制约实践进展的关键问题,不容含糊。就当前来说,撤点并校需要走出文本取向的窠臼,从文本出发,又不为文本所圈囿。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取向,就是让撤点并校真正成为新时期推进教育质量提升的动力和协调教育发展的杠杆,最终实现培养高素质下一代的伟大夙愿。
  3.从文本到人本,时代对于撤点并校“工程”加固的呼唤
  本次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影响之广之深可以说史无前例,这与人们的教育自觉密切相关,当然也与时代背景不无关系。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时期,人们是这般热情地为教育公平奔走呼号,也没有任何一个时期,以人为本被旗帜鲜明地上传下达。在这样的时代旋律中,撤点并校的实践需要与时代共鸣。
  一则,撤点并校的实践需要接轨时代而继续深化。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大势将农村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新时期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以发挥教育合力的有效举措。撤点并校的实践应该紧抓农村大发展的良好契机,实现格局的优化和推进的切实。
  二则,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在撤点并校中得以体现。以人为本,是当前各项事业开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归宿,撤点并校的实践从根本上讲是关乎人的事业。也就是说,在开展撤点并校这一工作中,必须综合考虑各相关方面,把人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进行权衡,在利弊考量上不可以盲目亦不能短视。“应当始终把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与受教育权利放在第一位,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5]。
  三则,撤点并校的历程回溯需要在时代土壤中找寻根脉与支点。学校布局调整并不是近些年的事情,事实上,过往的岁月中,我们已经有过较为丰富的实践历程,只是每一次背景、程度、影响等不同而已。这就是说,当前形势下的撤点并校不能照搬历史上的模式,而应该充分考虑时代的情境,探索具有时代适切性的新路子,在时代所培植的土壤中稳固撤点并校实践的根基。
  总而言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是新时期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最终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培植沃土的重要工程,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在价值取向上,实现由文本到人本的转型,既是回应撤点并校实践中已出现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该工程系统深化之必需,当然也是以人为本的时代呼唤之必然。唯有此,方可能有效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科学推进,也才可能真正彰显撤点并校这一功在当下、利在未来的系统工程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范先佐.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8(7).
  [2] 刘贤伟.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负面影响.教育科学研究,2007(8).
  [3] 石人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国教育学刊,2004(7).
  [4] 范铭,郝文武.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三个“目的”的反思――以陕西为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2).
  [5] 庞丽娟,韩小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教育学报,200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09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