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品德教育在我们小学课程中占的时间不少,但是,我们老生常谈的德育教导出来的孩子,却常常口是心非、知行脱节,所思所想与所做所为不一样,课上与课下不一样,校内与校外不一样。儿童的生活是我们宝贵的教育资源,品德教学中,我们应特别关注儿童的生活,让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丰富生动的材料,搭建教材与儿童生活的桥梁,让生活融入课堂。
  【关键词】 回归生活 融入 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句话概括阐述了品德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品德教育在我们小学课程中占的时间不少,但是,我们老生常谈的德育教导出来的孩子,却常常口是心非、知行脱节,所思所想与所做所为不一样,课上与课下不一样,校内与校外不一样。在学校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学生厌学,有些学生自私,凡事只考虑自己,缺乏集体荣誉感,还有的学生不讲卫生,用完的食品包装袋随地乱扔,有些学生还存在骂人、打架、说谎、等不良行为。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学校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传统的德育教学偏重于从教材出发,无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表现为:学生知行脱节,没有让学生"真切的感受、真实的流露",从而将他们的主观意愿转化为现实行为;学生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应;学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如何让品德课堂贴近学生生活,让生活走进思品课堂,从而指导学生学会生活呢?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注重研读教材,做好学生生活的引路人。作为高年级的教师,我力求每节课上学生从生活中搜集有用的信息,从身边获取有价值的资源,用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如在教学本课《生活中的垃圾》中,我利用儿童生活中的常见行为来引入课程,孩子在外吃早饭、爱吃零食的行为把孩子的生活面打开,知道自己处处在制造着垃圾,那么垃圾的危害和处理办法会让他们自觉地、科学地分类和处理垃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后面我利用三个"R"的认识,也动用了孩子生活中自己的行为来理解和自觉运用三个"R",形成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行为。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本地学生的实际,力求找到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的话题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学生的话题多了,参与面广了,学习的积极性强了,教学效果更好了。
  二、让课堂更加生活化。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别大意"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安全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教材不是唯一的资源。如何让学生最大化地提升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行为?角色演练是不错的办法。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在教材中,我设计了校园角色、家庭角色、法庭角色、社会角色等,每个人都担负着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再现生活场景,获得道德认识。在表演的同时,为避免高年级学生不爱举手的情况,开展自由式、结合式、团体式等多种方式来开展教学,让孩子在寓教于乐中学到知识,获得能力。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三、将课堂延伸到生活当中去。
  教育研究表明,使学生通过组织和参加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具体生活活动,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感受才能深刻,才能真正领悟到人在生活实际中该怎样做才是对的,才能使他们把在学校里所接受到的教育转化为他们生活实际中需要的实际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清清家乡水》时,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水污染特别严重:人们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湘江河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水瓶等,有的地方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引导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社会考察,学习有计划地开展社会调查,搜集、整理信息,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换言之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融入生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711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