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博物馆与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理想的公益性场所,它既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方向、满足社会的需求,又要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当代博物馆已经不单纯的是国民文化补习、怀古思今的场所,更重要它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得知识、接受教育、聆听启迪的重要场所。从而达到历史与现实的沟通和对话。
  关键词:博物馆 社会教育开展 未成年人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国家能够在世界上屹立不倒的重要精神支柱。博物馆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对外宣传的重要基地和窗口,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为充分发挥博物馆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用博物馆的独特语言启发青少年热爱祖国、继承优秀传统的思想,陶冶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他们精神世界的成长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1.面临的问题
  1.1 群体参观占主流,但形式主义、走过场现象普遍。自全国博物馆对未成年人实施免费参观后,学校纷纷组织学生前来参观,一时间,博物馆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到处是青年学生的身影,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场面嘈杂,拥挤异常,讲解人员常常被淹没在人海之中,许多学生根本听不清讲解、看不见文物,如此的参观效果自然不敢恭维。参观中,一些学校或是为赶时间,或是由于认识上的原因,经常拒绝听讲解,老师们直截了当地对博物馆工作人员说:让学生们自己看看就行了,看不懂的买份简介回去读读,能写观后感就得了。这种"学生一窝蜂、老师两手甩、学校好交差"的参观活动,虽然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实际参观收获较小,致使博物馆社会教育流于形式,从长远角度上看,这势必会削弱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效和影响力,不利于博物馆的发展和建设。
  1.2 博物馆对自身资源挖掘不足,其教育内容缺乏现实感和吸引力。如果说观众参观的数量反映着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广度,那么,各类观众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成效则衡量着社会教育的深度。
  博物馆是文化、历史的载体,文化在传播、弘扬过程中,能否遵循共性原则,突出自身优势和个性特征,是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给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带来新的课题,也给我们传播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空泛、高调的本本主义,虚幻、机械的形式主义,更不是口号式的一阵风,越是减少概念化的东西、人为拔高的东西,越能把历史准确地反映出来,越是挖掘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和融合度,越能为广大受教育者所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遗憾地发现,由于缺乏从新的角度去发现、寻找和挖掘展览陈列内容的新内涵,不能有效地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难以在青少年中引起共鸣,参观者难以入境、入脑、入心。
  1.3 博物馆社会教育缺乏效果测评、质量检测体系。目标、实施、考核是教育过程的三段式。尽管博物馆教育意义和方法有别于学校课堂教育,但如何使博物馆资源发挥出最大效力,满足不同参观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保证博物馆教育活动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持续增长,需要有科学、有效、量化的方式来检验和考核博物馆教育的效果。然而,纵观博物馆教育的过程,我们会发现缺乏"考核"这一重要环节。我们常说:观众参观是否有所得,是衡量博物馆教育作用的标志之一,但是,观众究竟有没有所得、所得的程度如何,我们始终没有相应的工作环节来检验,致使多年来在工作总结和汇报中始终都是含糊其词地表述着博物馆教育"收效很大",而缺乏必要的量化数据的支持和佐证。于是,博物馆教育变成了稀里糊涂的教育,可有可无的教育,松散懈怠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博物馆教育的作用。
  2.改进的措施
  2.1 博物馆教育要充分利用文物资源,"用事实说话",有效实现文物的教育价值,增强宣教工作的说服力、感染力。文物是一种价值物,不同的文物有不同的价值,如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等。博物馆是以收藏、研究、陈列文物为手段,以教育为目的的社会文化机构。因此,实现文物价值最大化、程度最深化,是衡量其工作质量的重要尺度。只有将文物中的思想价值、历史文化等信息,利用有效的形式外化出来,才能使受教育者乐于接近它,进而接受它,净化心灵,激励思想。否则坐拥再多的文物资源,掌握再多的文物展品,也不能使博物馆教育充满活力与魅力。
  2.2 科学、合理地安排参观量,使博物馆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米切尔・冯・普雷埃特教授是研究"博物馆参观质量"的专家,他曾经做过一项专门调查,得出结论是:参观"质量"应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即观众参观展品所花的时间因素是重要指标,并由此推断出:博物馆参观的人越多,参观质量就越低。这一实验结果对我们接待未成年人观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应当严格控制单位时间内的参观人流量,给每一批参观者充裕的参观文物、聆听讲解的时间,否则无法保证博物馆教育的功效。对此我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依据各馆的场地条件、接待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单位时间接待量计划。
  3.博物馆与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
  对中学生而言,要着重引导他们认清中国国情、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历史责任感以及民族自豪感。要寻找博物馆文化资源与学校课程内容的连接点就要另辟蹊径。要在学生了解的文化背景基础上进一步的督促他们去思考。通过对青少年参加爱国主义教育等一系列的活动,使之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不仅增长了各方面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活动中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为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优秀的思想品质起到了良好的催化作用,帮助他们提高了道德品质素养并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操。
  4.结语
  博物馆教育研究与实践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越来越感到贴近未成年人需求,服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博物馆教育工作,是我们每一位博物馆宣教工作者都应当认真思考、努力研究、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宋伯胤著.博物馆人丛语[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沈燕.充分的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J].镇江高专学报,200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711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