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也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与交流。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作有效地探索与实践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学模式;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和交流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以下针对本人在新课改中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心得。
  1.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缺陷:
  课堂教学模式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相对稳定、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结构框架。新课程的推广确实使当今的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但似乎还缺少了许多主流的因素。
  1、缺少正确“引导”。今天的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都能使用启发式教学,但为了追求效率,往往留给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空间太少。所以,当今的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条是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而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2、缺少生成与互动。大部分教师都很重视教学内容,而轻视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如设计知识呈现的方法、逻辑思维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师理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应积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之外的。3、缺少智慧的生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今天的课堂上,很多教师依然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原原本本地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复制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很难形成什么创造能力,更谈不上生成智慧了。今天的课堂教学更需要解放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手脚,让师生在教学交往互动中自主发展。4、缺少对生命的关照。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换句话说,当今的教学应该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动态地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努力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
  2.新课程理念下新的教学模式
  过去的信息技术课,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应用软件,然而,新课程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作了调整,重点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交流与合作。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协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1 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和方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体现的是“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如:Word的教学不是直接介绍Word的每个菜单的功能,而是通过制作请柬、海报、周刊等任务来进行。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
  2.2 小组学习――合作与交流的最佳模式
  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基础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小组学习既能使教师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良好合作与交流的一种最佳模式。在进行分组教学时,一般按知识结构实施分组,均衡小组成员。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在一个小组内的学生能够互相帮助,让好的学生带动差的学生,同时也无形中建立一种小组间的激励机制。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因为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学生往往各有特点,不同的学生各有所长,我们在分组时除了让他们自由组合外,尽量强调小组成员的组成应该有不同专长的学生组成。例如:在进行《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课的教学中,分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不可能只用到一种技术,一般都要涉及到图片处理、声音处理、视频处理等,所以在进行分组时,一个小组内最好有对不同方面感兴趣的同学,这样在一个小组内的分工合作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注意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促进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使得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2.3 协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现代的教学理念中,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参与、思考、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有很多东西,有些学生甚至比老师懂得更多,所以信息技术的协作学习就更显得有意义了。让学生教学生,这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式。例如,在《必修》课中关于网络安全的内容,如果只是老师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但是我们采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从网络安全的几个题目中选择一个,然后小组自己去寻找相关资料并整理成自己的观点,然后每个小组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观点和收集到的资料,这样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小组内进行了良好的协作学习,小组之间也通过最后的讲述互相学习到了不同的知识和观点。
  2.4 项目教学――开启智慧的最佳途径
  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项目的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设施和项目评价等各个环节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中真正体现了“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完成项目的艰辛和乐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创新的兴趣。
  项目内容确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1)项目要生活化:教师在设置项目任务时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探索欲望。 (2)项目要整体性:教师在设置项目任务时候,要尽可能地涵括学生所学的多数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促进全面吸收“精神食粮”,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3)项目要开放性: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杜绝出现干预和控制学生的情况出现,而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途径或方法完成项目,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独辟蹊径。
  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课正在从一门纯粹讲软件使用的课程改变为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改变。但是,学无定式、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人尽管使用同一种模式方法,呈现出的课堂形式也不尽相同,要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 雷体南,叶良明.信息技术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宋融冰译.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 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收稿日期:2014-06-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113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