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帅惟 李桂蓉

   摘 要: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出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思考的问题之一。因此,教师要紧扣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论述高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及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关于现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讨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一、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综合素质滑坡,知识结构不合理。有调查显示,近几年大学生综合素质呈现出整体性滑坡。在理论学习层面表现为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面过于窄化,缺乏个性的问题;在实践层面,突出地表现为大学生基本素质缺失,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观念薄弱,实际动手能力差的情况。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一些地区大学生甚至出现了到技校“回炉”的现象。
   (2)有的教师忙于“教人”,自我效能感得不到满足。多数高校教师都以“传道、受业、解惑”为己任,通过研读教材及各类经典论着、前沿学术成果,来提升课堂教学的“知识量”,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但来自于另一教学主体――学生的冷漠反应,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缺乏热情,对课程考分的态度淡化,学习的主动性下降等,让辛勤的园丁感到无所适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长期得不到满足。
   (3)学校管理错位,专业设置不合理。目前高校仍被视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下属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的干涉,制约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在争夺“综合性、研究性”大学的美名过程中,高校增设了许多新专业、热门专业,特别是一些投资少的“软专业”,而对像工程技术、数控机床、机械电子等需要上设备、上仪器、投入比较大的“硬专业”的建设却进展缓慢,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高校的专业设置趋同、“千校一面”的情况。
   (4)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企业用人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从社会到学校、从教师到学生层面出现的种种困扰高校教育发展的问题表明,目前高校所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须改革。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困境分析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高校在进行教育观念更新的同时,也在操作环节逐步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完善。但从上述列举的问题来看,学生的“学”、老师的“教”、高校的“管”及社会的“用”都存有不足,是何原因造成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尴尬境遇?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以“教为中心”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教育观的指导下,高校不得不将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主导”作用放大,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早已养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毕业丢笔记的学习过程和教学方式。学生所要求掌握的都是“结论”,没有谁敢于质疑,唯书、唯师、唯上,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和禁锢,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陷入理论与知识脱节的泥潭。
   (2)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了适应大众化教育的需要,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是从改革的效果来看,这一改革的速度远远滞后于大众化教育发展的步伐。在专业设置上,学校急于“求大求全”,对一些专业的设置和建设缺乏分析、调查和研究,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在学分制建设方面,由于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的弊端,致使学生自主性得不到体现。无论是学年制,还是学年学分制,从教与学的主动权来看,主动权还在教师,规定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规定什么时间上就什么时间上,学生无可选择。学生必须在统一的时间内完成统一的课程,按统一的年限修完学业;在教学效果和学生评价方面,学校停留在“一刀切”的量化评价阶段,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操作能力。
   (3)社会舆论导向与理性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引起了包括家长、教育职能部门、媒体在内的高度关注。这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负面影响。如一些媒体对某些热门专业过分炒作,致使学生专业结构分布不合理;来自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波动,令有的家长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出了质疑之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压力进一步“加码”,挤压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间段和理性思考的空间。
   因此,消除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三、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教育界已把21世纪作为“创造教育的世纪”,创造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各国高等教育的主流。与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培养人才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有机地融合,激发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 
   (1)教学:转换角色,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在教学中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它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本领,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而较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    从课堂教学方式说,在重视教师引导作用的前提下,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启发式、讨论式进行教学,实现由“灌输式”向“引导式”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提问,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特点,实现因材施教。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重“渔”而不只是“鱼”,重“林”而不只是“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独立钻研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提倡教学手段多元化。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声音、画面、内容”的有机统一,这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增强;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校级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压缩教学计划课内学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钻研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2)实践:整合学校资源,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①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利用高校科研实践平台优势。高校是科研实践的重地,每年国家有大量的资金、项目被投入高校,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资源之一。高校学生特别是大三、大四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和积累,在基础知识、知识面、人文修养上已经具备了参与科研实践的基本素质,可以吸收这部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和开发工作,通过参与一些具体性科研工作,诸如资料整理、数据收集、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等环节,提高学生对理论学习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同时,在从事科研工作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式及思维方式,这有助于学生见识、才干、能力的增长。已有部分高校迈出了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步伐。在组织上通过协调科技处、学生处、教务处等管理部门的职能,形成一个兼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基地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大的组织体系,为培养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提供良好了学术环境和科研条件支撑,增加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在教育引导上,加强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倡和鼓励高校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实践活动。②鼓励学生自我实现,发挥第二课堂的平台优势。如耶鲁大学不仅培养了站在政治舞台上的人才,还培养了美国金融帝国的基础,所培养的美国大公司的领袖级人物比其他任何大学都多。校长莱温教授认为其中的秘诀就在于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说,校园里的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优质”平台,它具有投入小、产出大、效果好等特点。一方面是将三类课堂的内容和形式综合联结为一体,成为专业学习、课余兴趣、社会应用有机的连接枢纽,另一方面是不断拓展其社会功能,力求与社会文化连接、融合,并向社会发挥反作用力。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给予学生一个展现自我才能的平台,调动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在活动过程中,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发展了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锻炼了学生组织、协调、人际沟通等能力,还促进了健康校园文化及大学生具有个性特征的志向、品格、意志和情感的形成。高校在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当在思想上认识它的作用和重要性,在资金上给予适当的倾斜,在管理上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发展空间,加大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支持力度。③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挖掘产学结合的平台优势。当前,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的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构建产学结合、优势互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提升学生就业机会的新亮点。一方面,学校利用产学合作的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加速了从技术到商业成果的转化,拓展了高校的课程和研究的空间,增加为学生接触企业的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实现了从设想向业务的跨越;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利用高校的平台,为自己培养“定单式”的可用之人才,节省了企业人才培训的资金。通过这一产学的结合,培养了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职业技能全面的综合人才,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针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差的问题,高校要在开展正常教学科研活动之外,从“软”“硬”件两个方面来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径,寻求创造校企合作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缓解日益突出的学生就业危机。
   结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经济全球化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我们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创新型人才。同时,我们只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有机地融合,激发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模式,从学生、教师、学校到社会等层面寻求互动,对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步伐,才能使高校培养出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曾志伟,王铁骊.我国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内
     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7).
  [2]夏学龙,钱燕萍.在知识经济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
     实验室与研究,1999(1).
  [3]文静.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谈:大学生应该怎样学习[N].中国青
     年报,2004-10-8.
                                                       
  (广东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3519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