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歌唱发声训练中关于起音的几个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良好的起音对于歌唱发声功能的完善、歌唱技巧的形成和声乐作品的表现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文章指出良好的起音是歌唱器官整体协调运动的结果,并结合歌唱发声实践,从心理准备、声区、气息、喉头位置、母音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良好起音训练方法。
  【关键词】起音 自然声区 气息 母音 漏气与憋气
  起音是发声的开始动作,也是整个歌唱活动中非常细微的发声环节。“起音不好,找不到正确的起音感觉,后面唱出来的声音都不会好。一首歌,一开头声音就不对,唱整首歌的声音也对不了,而且越唱越砸。”①因此,起音与歌唱的思维、呼吸、共鸣及音色联系非常紧密。从良好起音的歌唱心理、发声、气息、共鸣 、咬字吐字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发声训练,对于歌唱发声功能的完善、歌唱技巧的形成和声乐作品的表现都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良好起音的心理准备
  法国科学家胡森的“神经时值理论”证实,声带的振动是受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运动神经冲动控制的运动过程。②起音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生理和音乐情感内容相统一的整体协调过程,优美的歌声是心理活动指挥歌唱发声器官在生理上做出反应的物质(音响)效果。歌唱时呼吸器官的运动、共鸣腔体的调整、吐字器官的配合等都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它们是在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发声整体中密切配合,统一协作的。
  按吉利的话来说,“在发某一音之前,把所要唱的每个母音的音响(以纯净或变形了的音形,根据表现的需要)预先从心理上去想象和从心理上去做形和着色它,就会引起有关部位的简单而又自发的(自然的)行动。”③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先想好了再唱”。起音之前决不能紧张,在任何音高上起音,心情始终是“轻松安静”的状态,发声器官各部分也不能紧张。在此前提下,要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歌唱发声工作,使“人声”乐器处在协调的歌唱状态之中,去努力体验“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感觉。
  用喝水的感觉吸气会使共鸣腔体非常通畅,吸气肌肉群的放松虚张,吸入的气息也比较深。当气息被“喝进”后不要做任何停顿,要马上以叹气的感觉“叹气”发声。练习叹气时可以在前面加上一个“假想的h”,这样自然就使喉咙、下巴、舌根处于放松状态,也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打开喉咙和声音通道的畅通。最主要的是,这样最能发挥嗓音的伯努利效应,使声音“搭在气流上”。叹气之后呼气肌肉群的工作做完了,接着吸气肌肉群就会立即开始工作――吸气,这个循环是自动完成的,要富有弹性。
  发声瞬间要感觉声音的发声点在胸口,嗓子周围要非常轻松自如。“要想得到一个纯净的起音,声门闭合必须适度;要想让声门适度,就不能在发声时先主动闭合声带,这样嗓子上老挂劲儿,要在声门上找气而不是找劲儿,感觉气和声音混在一起,一道从‘嗓子眼’出来。”④
  二、从自然声区练起
  一般来说,自然声区是我们每个人不经过训练的原始音域,在这个音域内歌唱不存在高低音技术问题,呼吸比较自然,喉咙容易稳定,声音流畅动听,也容易调节和控制。自然声区练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他两个声区的训练质量,许多高难的演唱技巧、正确的方法与感觉都来源于这一声区稳定、良好的感觉状态,所以起音的练习也最好从自然声区开始。
  起音训练应当循序渐进,先在自然声区选择最舒服的几个音开始,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八度。练习的时间也不宜过长,每天练习尽量不要超过一小时。
  起音时要求歌唱者在吸气前要张开胸腔,一定要主动打开喉咙来歌唱。气息要吸得深,感到从喉咙到胸腔是一条畅通无阻的通道。脖颈松软,喉头下沉,要找到在胸口位置垂直叹气落底的感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以尝试在低声区和高声区练习起音。此外,起音训练时还要避免单独使用真声或假声,要多体会“以假代真”的混声感觉。
  三、起音时的气息练习
  呼吸在歌唱中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凡是呼吸方法有问题的人在起音或发声时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初学声乐的人往往认为歌唱需要很多气息,所以发声之前就尽可能吸入更多气息。其实这是个误解,因为吸得过多会使控制气息的肌肉变得僵硬而缺乏弹性,还会造成起音时气息对声带的冲击力过强,从而迫使喉头、声带处于逼紧的挡气状态,常常会出现憋气或者漏气的现象。所以起音之前要适度地深吸气,日常生活中闻花的感觉、打哈欠的感觉、惊讶的感觉、叹气的感觉等对于气息的吸入、保持、流动都很有启发意义。
  按照伯努利效应,不敢用气只能使气“漏”掉,但如果大胆地应用气息,却能把声门抽到一起,使声门及时闭合。在起音之前可以让少量气息逸出,比如以叹气的感觉发出“哈”可能要浪费一点气息,但可以使发声者体会到下巴、舌根和前胸放松的感觉,可以体会气息从胸部到气管、口咽流动的感觉,这也是声音流出的“通道”。
  四、起音时的稳定喉头练习
  喉头稳定与否,是判断歌唱状态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歌唱中的很多错误发声比如气息上浮、音色干涩、声区不统一等都和起音时不正确的喉咙位置有关。喉头稳定时,有利于喉咙的打开和喉部肌肉的放松,有利于歌唱时共鸣管道的形成,有利于气息和声音的畅通,有利于声带在接受气息冲击时能够自由灵活地调节和振动。
  喉头究竟稳定在什么位置,笔者认为是喝水时被喝下来的最低的位置。“半打哈欠”或是“保持吸气状态”的感觉也很符合起音发声的生理机能,这样不但降低了喉头位置,并能改变咽喉形态,增加声门的压力,使包括鼻咽腔在内的共鸣通道打开,获得高位置的发音感觉。同时,要注意小腹气息保持和胸部的通畅,这一系列动作必须在同一时间完成。
  练习喉头的稳定,可以练习张开嘴吸气,同时想象把喉头和下巴一起吸下来。通过一次一次的吸气动作把喉结逐渐稳定到一个较低的位置。注意,这时喉头的下沉是被动的,绝不能有任何强制的力量。
  五、起音的母音练习
  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到两个母音作为起音练习是很有必要的。一般情况下,应该先选择自己唱起来感觉最舒服的母音,然后用同样的感觉去唱别的母音。选择o或者u母音开始练习,容易体会到口咽腔的打开;选择i或者e练习,容易体会到由声带闭合而产生出来的结实明亮的声音。不过许多歌唱家和声乐教师都用a来练,如培特・罗托就建议教师应当教学生用三个开放的元音最好是a来练习起音,加西亚(子)也主张多用清楚的元音a来起音,并指出“这个a音应当就像从咽部深处发出一样”⑤。笔者也倾向于用a母音练习起音,用a母音练声有着很多的益处,如能发好这个母音,就能为以后发好e、i、o、u几个母音奠定基础。但发a音时要用微微“惊喜”的状态,使喉、咽腔及前胸后背积极兴奋地打开,笑肌自然提起,下巴微向后收,用说“啊”的意识将口盖抬高并保持住,用叹息的感觉将a母音从高位置上唱出,并把力量落在两肋的支持作用上,整个过程喉咙及腔体始终有一种吸着气的舒适感。   六、注意避免起音的两个极端――漏气与憋气
  漏气与憋气是气息压力与声门阻力对抗的两个极端,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是发出良好起音的关键,也是避免很多发声错误的重要条件。
  如果起音时气息的呼出早于声带的闭合,并且此后声音的延长过程中声带仍闭合不好,就会使发出的声音夹杂有“气息”,声音黯淡、空虚,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漏气”现象。经常用这种方法起音,发音费力,声音也不能持久,长时间发声还会引起声带的病变。从语言的角度看,这样也会造成吐字不清,尤其是辅音发音不准确。
  与漏气相对应的另一个极端是憋气。这是由于喉部力量过大阻止气息的压力的正常流动造成的。这时声带由于要承受肺部的气压而努力地闭合着,声带会受到很大冲力的危险。另一种情况是,控制气息的胸腹部肌肉力量僵硬,缺乏气息流动必需的弹性,这时胸腔像塞了一团棉花,总感觉用不上气息。这样,起音是没有支点的,气息也不会随之流动。另外,口腔、舌根、下巴、前颈等部位的紧张也会造成憋气,发出的声音往往是苍白、粗糙的,给人一种憋闷压抑的感觉。
  通过断音的练习和打哈欠――叹气的练习,设想声门在气流上灵巧的闭合对于协调放松与紧张非常有益。不过练习时要着重体会气息支持、声门闭合与气息推动同步、声音焦点清晰、身体各部分运动协调一致,轻松自如地配合。
  注释:
  ①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②约翰・卡罗・伯金.教唱歌[M].萧宇,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54.
  ③荷伯特・凯萨利.心的歌声[M].李维勃,译.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1978:3.
  ④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41.
  ⑤那查连科.歌唱艺术[M].汪启璋,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威廉・文纳.歌唱机理与技巧[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4]丽莉・雷曼.怎样唱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
  [5]韩德森、程淑安. 呼吸的方法和起音[J].中国音乐,1989(1).
  [6]邓志武.歌唱发声中起音的科学分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1).
  [7]房惠清.歌唱教学中的“起音”及其训练[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3).
  [8]李红.起音技术在美声歌唱中的重要性[J].音乐探索,2008(2).
  [9]叶令编译.歌唱发音的起音问题[J].音乐艺术,1996(3).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鞠向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6079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