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中得到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丽

  摘 要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给幼儿园的生活及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先天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与后天的教育环境因素有关。创设有利的教育及社会环境,是帮助攻击性幼儿进行矫治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关键词
   攻击性行为 行为表现 行为矫正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不同的理论流派在给攻击性下定义上存在着一些分歧。争论的核心是以观察得到的结果还是以表现这种行为的意图来下定义。从客观性角度分析侵犯性是指身体上的进攻(打、踢、咬)、言语上的攻击(大声叫嚷、叫喊名字、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如果从攻击性的意图出发,则主要指那些企图损害别人或物的行为,其重要性是考虑侵犯的动机。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我们去幼儿园观察会发现,儿童间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且存在着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攻击性行为越明显,且攻击性儿童中,男孩居多。其具体表现为抢人家的玩具或其他物品,争游戏角色,打人等等。比如人家正在玩玩具,他想要玩,他就一把抢过来,不知道应该说:“你给我玩一会儿行吗?”别人玩积木玩得正开心,他一脚就把积木搭成的房子踹倒了。一旦发生冲突,他就动手打人,不讲道理。有个孩子看到教师表扬××小朋友,摸摸她的小脑袋,他也走过来,摸摸她的头,而后就在其脸上咬了一口。有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入园时哭哭闹闹的找妈妈,我把她抱起来想哄哄她,他居然向我摆手,然后使劲用手拍打门,用脚踹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还有很多很多方面,带过小班的教师都有切身的体会,小班家长找老师告状的最多,大多数是因为孩子被抓破了脸,咬了手指,被人推了等等,教师要抽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事情。
   一、个案分析
   (一)案例
   幼儿姓名:王一凡
   性别:男
   班级:中班
   父母:自由职业者
   家庭管教方式:由祖父母抚养长大,比较任性, 脾
   气暴躁,容易生气。
   (二)王一凡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1. 排队活动时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为防止掉队,老师要求小朋友一个挨着一个排队走,王一凡经常会故意掐着前面幼儿的的脖子或拉住前面幼儿的衣服,不让其走;有时会故意踩掉前面小朋友的鞋子,自己跑到前面去;或是不让后面小朋友接近他,否则就动手打人。
   2. 玩玩具时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玩玩具时,只要王一凡喜欢的就不许其他人碰触,他还会从别的幼儿手中抢夺自己想要的玩具。当他抢到玩具时,还会向其他幼儿炫耀。
   (三)王一凡“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
   1. 心理因素
   模仿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王一凡平时特别喜爱看有打斗场面的幼儿电视节目,时间一久,就开始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打斗动作,并在身边的同伴身上实践,攻击性行为不断强化。3~4岁幼儿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模仿能力又很强。如果成人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幼儿,幼儿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幼儿;如果成人放任孩子收看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影片,幼儿就会学会打斗,攻击性行为也在打斗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强化。
   挫折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挫折会威胁一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标的实现。当幼儿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当然,挫折引起的反应方式,因人而异。一般地讲,独立性强的幼儿,挫折后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强的幼儿,挫折后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对于王一凡而言。教师交给他们简单的折叠衣服的方法后,就坚持学着自己叠衣服。其他幼儿要是说他叠得不好,他就会攻击他们,看看自己的确叠得不太好时,他就会发火动手打人。
   2. 社会因素
   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影响较大。王一凡的父母及祖父母对其十分宠爱,他有什么要求都会满足。 如果他提出的要求,家人不给予满足,他就会发脾气,甚至打骂家人。所以,如果家长对幼儿采取溺爱的教养方式,那么娇宠和放纵会导致幼儿为所欲为,使他们稍有不如意就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不满情绪。
   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幼儿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一个幼儿很少与人接触,很少与同龄人交往,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这个幼儿就会产生种种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如孤僻、固执、情感冷淡、冲动。研究表明,同龄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效应,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同龄人相互接纳、相互谦让、相互关心等是相互作用的积极效应;而同龄人之间相互排斥、相互争斗、相互攻击等是相互作用的消极效应。在同玩的几个幼儿中,王一凡总是以“老大 ”自称,在与班上其他幼儿接触时,常会排斥、攻击他们,出现了相互作用的消极效应。谁要是和他的“兄弟”打架,他就会“挺身而出”,并且警告对方以后不许再打他兄弟,否则他就要“报仇”。
   (四)王一凡攻击性行为的实质探究
   有关研究表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实质是自我中心思想。自我中心思想是生理自我阶段的体现,它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自我意识是指幼儿对自我及自我与周围关系的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包括了自我认识(即自我评价)、自我情感体验(包括自信心、自尊心、自我价值感、成就感、进取心等)、自我控制(包括自制力、坚持性、果断性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个性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正是靠“自我”来维护自己人格的健全,支撑自己人格的独立,使自己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人。一般8个月的婴儿就可以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分开。对自我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此时的自我只局限于生理自我,3岁以后,幼儿的群体性游戏增多,他们通过模仿,在与同伴的游戏、交往中,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开始产生社会性认识与体验,从生理自我上升为社会自我。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成人要抓住这一关键期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
   幼儿与同伴间的社会性冲突至少在幼儿出生后的第二年出现。这个时期,也正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思想决定行动,所以在3~5岁这一阶段,通过自我意识的培养以及家园合作等方法帮助幼儿及时矫正攻击性行为极为必要。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
   (一)环境创设
   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在游戏空间相对狭小,游戏玩具种类和数量又相当有限时,幼儿间的相互争夺现象就会比较突出,也容易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所以改善条件,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空间,足够的活动材料,安排合理的活动场地,并与幼儿共同制定活动的规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与冲突,有助于从客观上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此,为了减少环境中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老师重新安排了教室的区角,幼儿活动空间的安排比以前更合理,各种不同的玩具和积木也放在对应的篮子里。王一凡虽然还是会占着自己喜欢的积木不让其他幼儿玩,但不会故意跑去干扰别的幼儿玩玩具。在相对宽敞的空间,王一凡“攻击性”行为出现的次数也相应减少了。
   (二)情感宣泄
   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幼儿的发展极其有害,必须加以纠正。年龄再小的幼儿,都有想发泄情感的时候。只有设法消耗其过剩能量和不满情绪,才能平衡幼儿的心理。经验表明:幼儿得不到充足的体育锻炼,“攻击性”行为就可能发生。因而当幼儿情绪紧张和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玩球或玩简单的跳棋,以消耗其“能量”。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成长,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另外,还可培养幼儿的文化兴趣,如绘画、音乐等,以陶冶情操。思想觉悟的提高是消除不良行为的可靠措施。

   王一凡喜欢玩捉小偷的游戏,我就和他约定:如果白天在幼儿园没有欺负其他幼儿,每天放学之前,就可以玩“捉小偷”的游戏。刚开始时,他还是趁老师不注意就攻击其他幼儿,在老师的提醒和鼓励下,情况有所好转。为转移他的注意力,老师经常鼓励他画画,因为他平时就喜欢画画。在画画的过程中,他的脾气明显没有以前暴躁了。事实证明,当幼儿的“过剩能量”通过游戏、绘画等正确途径的释放,不仅可以改善他的“攻击性”行为,更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兴趣。
   (三)榜样示范
   通过榜样示范,教给幼儿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能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幼儿,而且是因为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所以,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老师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应注意的是,矫正的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及时使幼儿知晓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因为成人的呵斥或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倾向,有可能强化幼儿的不良模仿,而且最终也不可能使幼儿明白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我在与王一凡相处的过程中,发现王一凡特别崇拜“警察”这一形象,于是组织了一堂《我是小警察》的认知活动课,使他明白“警察”不但很英勇,更喜欢帮助别人,绝不会欺负身边的朋友。自此后,王一凡没有再拿着玩具枪对着其他的幼儿“砰砰”开枪,而是友好地说:“我是警察,我有枪,我会保护你们的!”可见,榜样对于幼儿的影响非常明显。当幼儿对事物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时,成人对其进行正确的榜样示范极其重要。
   (四)改善关系
   王一凡的“攻击性”行为使他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不太和谐,其他幼儿常常出于害怕而疏远他,满足不了交往需要的他便只好以新的攻击行为来引起同伴的注意,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笔者认为,改善同伴关系对减少他的焦虑情绪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有助于他从“生理自我”走向“社会自我”,学会在集体游戏中扮演社会角色。为此,我尽量不在其同伴面前损害他的自尊心,注意挖掘他的“闪光点”,有意识地树立他在集体中的威信,让同伴真正亲近他、接纳他。例如:当他带了自己的一本书到班上的时候,我专门请他作介绍,给其他小朋友讲书里的故事和他所知道的知识;当他自己完成一幅画时,便在孩子面前夸他画得好,让全班幼儿向他学习。通过种种办法,使他感受到自己的友好可以贴近其他幼儿,在班中得到其他幼儿的关心是一件开心的事情。王一凡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释放了冲动的情绪,感受到了集体生活的快乐。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的启示
   (一)要有耐心
   改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项长期工作,一定要有耐心,不可急于求成。我认为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都应更多的强调充满爱和温暖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土壤。在这个过程中,成人可能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也会有心情浮躁的时候,但成人毕竟比幼儿有更丰富的认知能力和忍耐力,只有成人用足够的耐心和宽容的心态去帮助幼儿,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从而保证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要循序渐进
   个性的形成与巩固,技能的培养与提高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绝非一日之功。所以,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通过家园的共同努力,成人在看到幼儿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发现他的情绪和行为时有反复,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要坚持不懈地献出爱心、付出努力,尽量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自然就会好转。
   (三)要尊重幼儿
   与幼儿交往,成人始终要抱着平等相待的心态,哪怕幼儿犯了错,成人也不能因此呵斥他们,而应正面引导,充分尊重幼儿。成人可以告诉幼儿,在特定情况下自己要他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但要避免冗长的教训。幼儿会从成人的声调中以及从成人说的话中意识到成人的不高兴,但是成人要把自己的不赞成表达清楚。反之,冗长的教训和可怕的言语通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6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