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靖

   幼儿的多元发展与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我们从众多文本中,选取了民间故事这样的文学类型作为我们的研究内容,旨在把民间故事作为桥梁与中介,利用民间故事活动赋予幼儿多元发展的信息符号,达到促进幼儿语言、逻辑思维、空间、美感、沟通、反思等多元能力发展的目的。研究中,我们的做法是:
   一、选择适宜多元的故事题材
   1.选择经典高雅的民间故事作品。
   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审美感知、情感态度、能力素养等,我们在众多的民间故事中筛选出健康向上、浅显易懂、贴近幼儿生活,寓趣味性、知识性、审美性(包括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等)于一体的故事。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我们选择语义浅显、用词自然、感染力强的内容。中大班幼儿认知理解能力变强了,我们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引起幼儿思想共鸣的内容,如绘本《漏》《老鼠嫁女》《守株待兔》等,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选择最具有教育性的民间故事作品。
   教育性是选择民间故事内容的重要要素。在作品选择时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爱的教育。如:《孔融让梨》《木兰从军》等,使孩子明白:要学习故事中的人物,要做一个爱父母、爱老人、爱老师、爱伙伴、爱集体、爱祖国的好孩子。二是德的教育。如《狼来了》《愚公移山》等,这些民间故事诙谐幽默,能让孩子明白很多道理,像正直、勇敢、诚实、信用、勤学、持之以恒等,为孩子的发展作好了铺垫。
   3.选择耳熟能详的本地化民间故事作品。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历史积淀使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充满特色,也流传着好多具有地方代表性的民间故事,被广大人民所乐道。如:《马驮沙的传说》、《汤包的传说》等,这些来源于本地的传说故事同样能引起幼儿强烈的认知共鸣、情感共鸣,激起孩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开辟多元互动的实施途径
   1.亲子共享。
   邀请父母共同搜集资料并参与各类活动。我们请幼儿做小记者,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所了解的民间故事,并请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通过网络、书籍等形式,收集一些民间故事。收集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在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一些被记忆遗忘的民间故事被重新拾掇了起来。孩子们对民间故事的兴趣是越来越高了,自信心提高了,自我表达能力也有很大进步,一些平时不爱也不敢说话的孩子,现在也大胆了许多。
   2.教师专题教研。
   除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探索尝试外,我们还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讨论创设主题环境、撰写主题方案,进行集体备课、观摩和研讨,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在一次次的讨论与反思中完善教育教学活动方案。如:在《马驮沙的传说》中,老师们改编故事、自制绘本;在《漏》的教学中,老师们融音乐、美术于其中,打开了所有观摩教师的思路,使教师感受到:其实教学活动并不需要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只要有心,我们身边就能挖掘许多好教材。
   3.渗透性活动。
   渗透性教育活动是指在环境及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教育活动。幼儿的能力是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日积月累的过程逐渐发展的。我们借助传统民间故事这一资源,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幼儿接触更多的能力培养,让幼儿在更大程度上获得多元智能的发展。如:创设区角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在非正规活动中,在与环境互动中。
   4.专门性的展示活动。
   针对孩子喜欢表现的天性,我们每学期都举行一次专门性的展示活动,有针对家庭开展的,如:民间故事家庭表演秀,每个家庭自由选择一个民间故事,自制道具和服装,根据民间故事情节分配角色,爸爸、妈妈和宝宝都必须要有角色,然后进行表演。也有针对幼儿开展。如:“说说历史传说,夸夸现代滨江”诗歌故事会,鼓励幼儿自愿报名,积极参与。在孩子精彩的演绎中,我们也看到了民间故事对孩子的魅力。
   三、生成多元创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1.民间故事生成主题活动。
   根据幼儿园教育主题内容的特点将适合的民间故事内容渗透在涉及到的五大领域内容中,发挥各种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形式及资源的整体作用,使整个教学过程最优化。如在《我喜爱的小动物》主题活动中,生成了“小兔乖乖”系列活动。其中:语言活动《小兔儿乖乖》,分享感受这个有趣的民间故事;音乐游戏《我是长耳朵》,让孩子分辨音乐、提高对声音的辨别能力,体验作为“长耳朵”小兔的自豪感;美术活动《兔子偶》,用半成品制作自己喜欢的兔子偶;情境表演《小兔儿乖乖》;科学活动《可爱的小兔子》《兔子吃什么》来让孩子更深地来了解兔子的形象特征。
   2.民间故事生成美术创作。
   单纯的讲故事、看故事满足不了孩子对民间故事的好奇心,每个民间故事都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都没有结束,还可以传承,或者说是再创作。绘画活动有助于幼儿对民间故事进行再创造并通过它表现出来。因而,我们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用灵动的画笔,把传统的民间故事续编、再创作。如生成“故事画”――孩子们从听到的、看到的故事中构画出再造画面;生成“自由画”――在民间故事中,可以发挥想象、自由展现;可以 “图书画”――把观察内容、听来的有趣故事等作为做图书的素材,用连环画的手法、画简笔画的方式绘画下来,编成“小人书”。
   3.民间故事生成游戏创新。
   实践证明:把民间故事情节创造成游戏,这是孩子们最愿接受的。我们根据民间故事情节生成了各种游戏种类。如将民间故事《老鼠嫁女儿》《司马光砸缸》、《花木兰从军》与现代音乐融合,生成音乐游戏;根据《小熊请客》情节,生成体育游戏,其中设计一段“智斗大灰狼”的情节,引导孩子学习用“石头”投掷“大灰狼”的本领,从中感受融入故事情节的体育之乐;根据《小兔拔萝卜》生成了数学游戏……最常见的是把民间故事生成表演游戏。故事表演游戏是一种极富有创造性的游戏活动,它有着很高的教育价值。特别适用于大班的孩子,他们有的已经会汇聚集体的智慧,设计角色的语言和动作,增减情节角色、删改对话。如在表演《虎口拔牙》时,一些“小动物”发现“老虎”威风凛凛,不敢靠近,生怕被吃掉。于是,老师就启发孩子们想办法,怎样才能让老虎喜欢你们,不吃你们?幼儿立刻开动脑筋,有的幼儿说:“可以送些礼物给他吃。”有的说:“我们可以跳个舞,逗它开心”,有的说:“送些糖果给它吃,让它把牙齿吃坏”……于是教师鼓励孩子在不违背原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将民间故事生成游戏的创新活动,实现了幼儿语言、逻辑思维、空间、美感、沟通、反思等能力的多元发展,孩子也在这样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游戏的快乐。
   维果茨基认为:“幼儿的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中介因素,需要通过符号来帮助他们提升和巩固学习经验,因而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践告诉我们,民间故事是幼儿多元能力培养的媒介,有利于幼儿获得情感、态度、知识等多方面的发展。民间故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同一个故事,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如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中为孩子服务,需要根据班级的特点和需要来开展。除了以上这些方法,我们还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和孩子一起继续探索新的学习民间故事的方法和途径,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共同感受和传承民间故事,让民间故事陪伴孩子和我们一起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67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