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舞蹈创编课中的应用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克微 姜雯

  摘 要:奥尔夫音乐教学灵活多变,不同形式的教学课例中隐含着许多音乐教育的课程目标,其匠心独运的教学方式设计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玩乐中受到启迪并促进音乐艺术素质的提高。借鉴其中的实践内容及方式方法并尝试应用到舞蹈创编课教学中,以期加强和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
  关键词:动作;空间;时间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就其音乐教育的自身特点来看,他提倡一种“和语言、动作、音乐融合为一体”的“原本的音乐”,即通过即兴游戏的方式,自然地表露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并把语言、动作、表演及音乐有机结合,借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在其教学过程中,奥尔夫一直强调:以自然的本性为出发点;诉诸感性;发挥即兴性、幻想性和创造性;必须自己亲自唱、奏、演;自己设计音乐;以节奏为基础;重视体感。而如上种种恰恰和舞蹈的创作与表演原则有着诸多吻合之处。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舞蹈教师,笔者尝试借鉴奥尔夫的教学方式与理论在舞蹈的创编课程中进行研究探讨。
  众所周知,舞蹈创编课理论枯燥,实践课更是学生惧怕的环节,舞蹈创作困难重重。而奥尔夫教育的行为方式却能使这一状况有所改变。它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知不觉、自然而然、身心放松地融入游戏欣赏过程中并被吸引,自愿参与、设计、表现,即兴作出身体动作的反应,有效地激发创作欲望并展开丰富想象。法国舞蹈家卡琳娜・伐纳在其所著《舞蹈创编法》的前言中曾说过这样一番话:“通过这本书,我希望给没有经验但富有创造能力的人传授一种掌握舞蹈创作主要因素的方法,这些主要因素就是动作、空间和时间。”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尤其是“结合动作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中,大量的实践活动及课例练习,包括声势、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在时间、空间中的运动,身体的造型活动,即兴游戏、形体表演乃至于民族民间集体舞的交叉、糅合等等内容,都与传统的、正规的舞蹈创编有众多相近之处。愈是接触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愈觉得似乎可以为舞蹈的创编教学开拓新的思路,笔者大胆地将奥氏音乐教学法的相关模式应用于舞蹈创编教学当中,期待改变原有的方式与教法,努力使枯燥的创编课变得有趣生动。
  一、设计合理的舞蹈动作(肢体表现元素形态,体会掌握动作语言)
  舞蹈,最重要的就是肢体语言―动作的展现。无论作品的主角是动物还是植物、情绪是快乐还是悲伤,都要通过准确、鲜明、生动的肢体语言来表现。因此,舞蹈创编课的动作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训练中,奥氏的即兴创编课例给我带来了很好的启发和帮助。
  课例《餐盒》:学生围成一圈,一个普通的餐盒在圈中央,每个人必须用不同的方式取一个餐盒。爬着拿的、踢回自己位置的、夹在腋下的;有的夸张搞笑,有的巧妙自然。接着老师提问:餐盒除了吃饭还有什么用途?做扇子、做水碗、当帽子、当雨伞……各种答案千奇百怪。这个课例的主要训练目的,就是在轻松的氛围中训练创造性和即兴性。
  顺着这个思路,我带领学生进行了《风火水土》的动作创编训练。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出风、火、水、土四个元素的基本形态。在老师的提示和学生的积极努力下,火元素的即兴创作异常精彩:二十几个学生用身体搭出火堆(围成三四圈,中间一人,第二圈三人,在外圈六七人,最外圈更多些人),用声势将(拍手、嘴发出呲的声音)火堆点燃,中间人先用手、手臂和身体表现火焰燃起,其余学生也随着一圈圈、一点点地涌动起来,火堆越烧越旺,手、手臂、身体动起来的幅度和频率也随之时小时大,时缓时急;一会儿,火焰又随着风向变换、跳动起来,学生的手臂和身体聚在一起上下左右跳动、摇摆,给人以生动的视觉感受,好似火堆在熊熊燃烧。渐渐地,火焰慢慢熄灭了,燃尽了,火堆塌了,学生就地摞起来的,有分散开来的、三五人一堆的,还有一个人随风飘落一边,仿佛尚未燃尽的一点火星在慢慢熄灭……学生表演得非常尽兴而专注,就连最后熄灭的火苗也是一丝不苟,直到火苗最后燃尽,身体、手臂、手指表现得非常到位。除此之外,水、风和土的元素都各自有不同的创作亮点,生动形象、精彩出新。
  通过大量小品练习及模仿人、动植物等动作发生的游戏训练,学生掌握了更多的舞蹈语汇,学会了设计基调动作,为更好的展示作品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舞台空间概念(变换练习队形姿态,建立舞台空间概念)
  舞蹈,就是在空间活动。就是运用身体各部位演绎各种动作形象并在空间移动地盘、变化位置,创造出线形、环形或各种运动线路以表现不同的事物,因此,让学生体会、理解空间的概念及意义对舞蹈的创编至关重要。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热身活动中,有这样一个范例:教师带领学生听音乐走队形,并在期间做出多种队形变化:一队变两队、两队变四队、变圆形、方形、龙吐须等队形。短短几分钟的热身活动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在我的舞蹈创编课中,我尝试请学生首先想象并提出不同的图形如螺旋形、各种字母字形、各种图案造型等等,由易到难,由某个学生带头,带领大家感受队形的分合聚散,方圆变换。依次轮流体验,而后共同分析、点评每一队的队形变化是否科学、合理、巧妙。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很好地帮助、启发学生在今后编舞过程中,如何引导台上的演员更好、更合理地进行走位,变换出漂亮的队形――舞台调度。
  除了平面行走路线之外,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人还可以利用爬、滚(前滚、后滚、横滚)、跳(单脚、双脚)、跪走、躺着走等动作来移动位置。课例《猫的活动》是一个热身运动,学生在老师的故事和动作引领下,轻松愉快地、积极主动地模仿学习,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动作表现在不同空间的状态。根据老师的模式,我又带领学生做了《洗衣、晾衣活动》《豆蔓游戏》等练习,要求学生充分地利用动作和位置的移动来表现不同内容要求,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其空间的运用层面进行提醒。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了舞台的三度空间:一度空间(在地板上)、二度空间(站着这么高)、三度空间(站着以上)。多度空间的巧妙运用将使舞蹈画面更具有立体感、空间感和层次感,大大提高对观众视觉的冲击力。   三、把握音乐时间结构(图画绘制音乐结构,合理掌控时间安排)
  有人说,舞蹈是舞动着的音乐。毋庸置疑,舞蹈创编者要对音乐有敏锐的听觉和感受能力。然而,大多数学习者对老师给到的创编音乐是茫然一片,无从下手。怎样帮助学生尽快了解音乐的节奏、结构、分段,降低创编难度,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状态,奥氏教学中的音乐欣赏课例给舞蹈创编者的时间结构把握训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欣赏课例《单簧管波尔卡》。教师边放音乐边画图画,音乐快速则线条紧密,速度变慢则稀疏松散。音乐结束,老师绘出了美丽的花朵和枝叶,原来老师画的是音乐的结构图。原本只能是用听觉感受的音乐变成直观的图画呈现在大家眼前,音乐的曲式结构――回旋曲式ABAB′A,既清晰明了,又简单好记。我把这种方式也应用到舞蹈创编的课堂中,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音乐结构后,对舞蹈的队形、动作大体设想、时间的分配等舞蹈的全部想法做出舞蹈结构计划表,在舞蹈编创实施过程中,根据结构运用重复法、变换重复法、对比法等方法来进行舞蹈动作的设计。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很多学生是一句音乐一个动作,绞尽脑汁用动作把音乐填满的错误的编舞方法。
  在舞蹈音乐的选择上,更多的倾向于浅显的、易于理解的节奏感强、形象突出、画面丰富的音乐。这样的选择,可以使观众一目了然地看到并理解舞蹈中的形象及表现内容。
  在《狮王进行曲》的创编课上,我尝试使用了奥氏的教学模式。在给学生听音乐的同时,用图示把音乐中的情景再现出来。不仅如此,我还用故事启发学生:“森林里最厉害的动物是谁呢?”“狮子。”“怎么叫呢?”“嗷……!”在这里,教师把音乐掐开,让学生单独、反复辨听四声狮吼并想象狮子怒吼时的状态及动作,并用四条上滑线单独标识,又将代表各种动物的形象音乐用不同的图线一一加以标识。随后再听主题音乐,想象狮王的威武气派。等到重新再听整个乐曲时,结合图画及图示分析,乐曲的结构就更加清晰了。仿佛一部动画片,活灵活现地展映在大家眼前。在非常清楚地了解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及发展结构的背景下,我请学生根据音乐内容展开想象分角色表演。音乐起,狮王远远在叫,小动物们纷纷逃窜,接着卫兵出场,列队整齐、鼓乐齐鸣。随后狮王亮相,“我就是那森林之王,没有人能比我强,我就是那森林之王,没有人能比我壮。”趾高气扬、威武雄壮、地动山摇、吼声震天。得益于图画的清晰标注,音乐的形象感十分突出,学生顺理成章地把一段单纯的音乐变成了一部小小的音乐剧,时间人物把握准确,剧情结构合理清晰,为今后分析音乐、表现形象、创编更复杂的舞蹈作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通过借鉴奥尔夫的课例、教法及理念,可以很轻松地帮助学生们完成了舞蹈创编的三大基本要素:动作、空间和时间的了解与掌握。同时,奥氏教学模式的轻松、自然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创作氛围,亲身参与、自由发挥、挖掘潜能、不断创造,在这样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在实践、小品练习中不知不觉增强了想象力、创作力、分工合作及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建立了强大的自信。今后,我们仍会不断研究借鉴奥氏的教学模式理念,更好地应用到舞蹈创编课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04.
  [2]卡琳娜・伐纳.舞蹈创编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03.
  作者简介:姜克微,女,1973年7月生于辽宁营口,舞蹈教育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教育、儿童舞蹈创编。
  姜雯,女,1968年12月生于辽宁营口,音乐教育教授级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课外实践活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7030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