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的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红艳

  摘 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分为课内实践教学载体和课外实践教学载体,课内实践教学的载体包括问题、情景模拟、自制视频、主题辩论或演讲等;课外实践教学的载体包括校园、实践基地、项目、社会等。课内外两种实践教学载体的优化是提高大学生实践积极性和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93-02
  高校思政课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其专门任务是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觉悟从“现有”水准提高到“应有”水准,推动学生逐渐形成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1]。长期以来许多高校由于思政课教学载体建设的滞后,思政课教育功能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高校思政课教师围绕“教学实效性”这个问题做过多种探索,部分研究者认为影响高校思政课实效的症结之一就是课堂理论教学较多,而实践教学较少,甚至在有限的实践教学课时内,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必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实践教学载体,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与时间,通过全方位刺激学习者的感知器官,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相关概念
  高校思政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途径之一就是实践教学。高校的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与课程内容相联系的,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并且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一些研究者在探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候,往往单指课外实践。其实,实践既可以在课外进行,还可以在课内进行,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同为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外实践教学是学生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直接而有效的方式。但是,由于课外实践教学需要较集中的时间等限制性因素,因此不可能频繁大规模地集中开展。而课内实践教学在课堂内进行,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学生们可以广泛参与,是优质高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两种形式可谓各具优势,互补相成,是师生之间平等互动、共同分享、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系统的、规范的教学方式。两种实践方式都是根据教学目标和任课班级学生的特点来组织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切身感受和体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适当的实践教学载体。教学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方案的落实,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内容的实施,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互动等,都离不开一定的介质――载体[2]。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问题不是课内进行还是课外进行,而是要以适当的载体为依托承载实践教学内容。因场地和方式的不同,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可以分为课内教学载体和课外教学载体。
  二、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载体
  (一)以问题为载体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作为课内实践教学的载体,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抛出问题,马上由学生来回答。而是给学生一个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这个过程往往是在课前。由教师在班级群论坛里抛出一个或一组问题,然后各学生小组对问题加以讨论。第二步是在课堂内,由小组发言人对本小组的观点和理由进行阐述,接受老师和班级同学的提问。第三步是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内化为行为准则。当然,这种以问题为载体,未必所有问题都有明确的答案,问题的作用在于启发思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以情景模拟为载体
  运用图片、音乐、模拟法庭、游戏等手段实现情景再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理论性知识与具体的图片、音乐、情景等感知形象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情感,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中,以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旅顺大屠杀堆积成山的尸骸照片为背景,由学生演绎以下情景:一是清军兵力虽多,但诸军互不联络,均无固守的信心,各行其是,诸军相互观望坐视,在优势面前不敢主动出击,消极防御,不战而逃。二是美国《纽约世界》记者克里曼的所见所闻,所见日军官兵包括随军记者怎样贪婪抢劫、屠杀,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克里曼以手臂上所缠白布红十字,欲救伤者,但不能阻止日军继续屠杀伤者;所闻日军怎样按刺杀的人头数奖赏官兵。三是日本国内歪曲报道,收买国际媒体封锁屠城消息,美化日军在中国境内的惨绝人寰行为。通过该情景演绎,使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三)以DV拍摄、道德短剧、历史短剧等为载体
  手机、电脑等现代电子设备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第一阶段由教师将实践教学选题发布到网络教学平台,提出具体要求,注意事项等。第二阶段由学生自发组成小组,明确分工。第三阶段是学生课下进行DV、图片等拍摄、道德短剧、历史短剧等编排。第四阶段是各小组课前将作品上传至空间,供同学们点击观看。第五阶段是考核评分。如DV拍摄组选择三个主题:“中国式过马路”;本校食堂浪费情况调查;爱护环境――校园一角等。摄制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抓拍了一些图片及视频,如凑一撮人就横穿马路,食堂内剩菜剩饭现象,宿舍楼下树木上搭晒被子,厕所门上即兴打油诗等。道德短剧组编排的“大学自习室”、“大学生宿舍”、“大学生恋爱”等既充满了诙谐幽默,又再现了我们屡见不鲜的道德场景。在课堂上,小组代表陈述作品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心得体会,回答师生的质询。教师和学生可以当堂对作品进行点评,而后由学生代表进行考核打分。该种做法以学生为中心,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
  (四)以主题辩论或演讲为载体
  理不辩不明,事不鉴不清。课内主题辩论或演讲,对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非常有益。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拟定与教学内容和社会现实紧密度高的辩题或演讲题目,把学生分成组。教师安排学生课前准备,课上展开辩论或主题演讲。教师在课堂上调节节奏,串连衔接内容,起到节目主持人的作用。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中提出“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谁更重要”的辩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结合现代青年人常说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做“理想与现实”相关主题演讲,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做“科学发展观”主题演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做“我所理解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题演讲。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校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载体
  (一)以校园为载体
  大学校园既是大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他们生活、娱乐、交际、成长、自我展现的重要舞台,蕴藏着丰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利用这一实践教学资源,既能保障学生安全,节约实践的经济成本和管理成本,又能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持久性地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以校园为载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调动任课班级同学积极性,调查校园环境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甚至与所学专业结合起来进行校园环境设计展示,引导学生爱自己生存的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投身校园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等,有意识、有目的地强化大学生的管理能力、适应能力的训练,进而为大学生真正走上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三是抓好校园宣传活动,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典型来教育学生,不仅更具有说服性,教育效果更好,而且还能够于通过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二)以实践基地为载体
  高校通过签订实践基地协议书、挂牌、明确联系人等制度,稳定实践基地,对于保证思政课实践活动的稳定性至关重要。高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档案馆、博物馆、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和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为思政课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物质保证。但在实践过程中有一个现实困难,受时间、场地、实践基地接待能力等限制,很多实践无法全班整体一次性同时参与。为解决这个困难,任课班级学生可以分期分批轮流参与实践,或是每次实践选抽一部分同学参加,事后将实践过程及心得体会在班级与大家一块分享。
  (三)以项目为载体
  许多高校每年都会有面对大学生的实践项目,思政课教学部门以此为契机组织教师指导所在班级学生组成课题组申报,申报的项目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衔接,贴近社会现实问题。为鼓励同学申报,先跟同学讲清楚,无论申报成功与否,教师都将为申报项目同学计算平时成绩,在项目的申报和完成过程中得到锻炼是项目申报的根本目的。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的选题、前期调研、填报申报书的注意事项等,项目申报下来后指导学生制作问卷调查表、撰写文章、完成调研报告等。在指导学生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又以指导老师的人格和工作态度对学生起言传身教的作用。
  (四)以社会为载体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以社会为载体,就是使每一个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锻炼才干、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思想的过程。以社会为载体从事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将实践时间集中于暑期进行。为保证学生实践学习的真实性、完整性,学生实践报告符合一定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事前的实践选题指导、团队组成、安全教育等,事中的现场巡回指导、网上指导、电话指导等,事后的实践报告撰写指导等。为保证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思政课教学平台特别开设社会实践版块,由该版块对实践内容、困难、解决办法等进行合作交流。评定成绩主要考察实践手册的完成情况、实践报告的完成情况、平时与教师的交流情况等。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能够联结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适当媒介――教学载体。优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将课内实践教学载体与课外实践教学载体做好时空上对接,创设受教育者“入眼、入耳、入心”的情境,有的放矢地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从而保证实践教学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747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