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曲中色,色中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玉兵

  摘 要: 元曲不能像画版一样直接涂上色彩,它是由文字构成的,这让我们有了很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联想与想象,这些曲子所展示出的一幅幅画面具有了丰富的色彩,透过这些色彩我们可以感受到曲作者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 元曲 色彩 情感
  元人写曲常常追求“曲中有画”。但曲子毕竟是由文字构成的,它不能像画版一样直接涂上色彩,可正因为是文字,让我们有了很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联想与想象,这些曲子所展示出的一幅幅画面具有了丰富的色彩。现以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版必修三里的几首曲子为导引感受元曲中的色彩美,领悟色彩中蕴含的感情。
  一、曲中色
  越调・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这首曲子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图景,在这图景里给予我们最强烈的视觉冲击的是“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红、黄这三种颜色是夹杂在青色和绿色之间的,青山绿水是大的图景,是面;白草红叶黄花是小的图景,是点。这样点面结合把五种颜色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在这交杂相错的色彩中,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姿多彩,充满活力,给人以向上乐观的力量。
  这是元人在写曲时常用的一种着色手法:把几种色彩放在一起,进行组合,构成一个多彩的画面。
  如:马致远的“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双调・夜行船秋思》)虽然写的是人的行为,但通过对黄花、紫蟹、红叶的色彩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在这黄色、紫色、红色里,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画面:在竹篱茅舍边那一团团,一簇簇黄色的菊花,而点点滴滴的露珠,在这黄花中显得特别晶莹剔透,还有那一片片红色的枫叶;挂在树上,落在地上;点燃的红叶,在那摇曳的红色火焰中显得特别红艳。在这组由红色和黄色组成的画面里,在这暖色调中,我们感觉不到秋的萧瑟。诗人做着自己喜爱做的事,采摘带着露珠的黄菊花,红色的叶子在红色火焰中飞舞,酒在这红色的火焰中慢慢变温热,诗人喝着酒,就着紫蟹,赏着菊花,这是一种怎样的超然尘世的生活,从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那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闲情逸致,对这种闲适生活的喜爱。
  在白朴的《越调・天净沙・秋》里还有一个多彩的画面,他没有用表色彩的词,而是用各种事物本身具有的色彩进行组合,形成色彩美。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这个画面由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构成,我们通过这些事物,可以展现出色彩,落日、残霞展现的是红色,轻烟是白色,老树是灰色,寒鸦是黑色。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画面:天空中几缕晚霞,在红色的夕阳渲染下,也带上了一层红色,一个村落在夕阳的余晖中,孤独、安静地矗立着。白色的烟雾淡淡地笼着那些老树,几只乌鸦在这老树上打盹,停歇。整个画面多用冷色调,画面显得有点冷清,体现了秋的萧瑟与凄清。
  这六个图景,没有直接用表颜色的词描绘事物,我们可以感受到色彩。这就是用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色彩构成画面色彩,这也是元人常用的一种着色手法。不着一色字,却有色彩感。
  如:张可久的《中吕・迎仙客・括山道中:“云冉冉,草纤纤,谁家隐居山畔崦,水烟寒,溪路险,半幅青帘,五里桃花店。”我们可想到:白云轻轻地飘浮在蓝天,纤细嫩绿的芳草遍地绵绵,溪水升出的淡淡的白色雾气略带春寒,溪边的山路崎岖难行,那山村小店门前挂着青色的酒旗,盛开的桃花,朵朵粉红围绕在店前店后。这是一个明媚的春景,作者通过白云、蓝天、细草、水烟、桃花这一些景物的描绘,呈现出白色、蓝色、绿色、红色的画面,作者利用景物本身所具有的色彩展现春色无边。曲子里对景物的描绘虽没有直接运用表色彩的词,但可以通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色彩,想象出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面。
  另外,在王实甫的“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中还可以看到另外一种着色方法,那就是用色彩的相互映衬,形成对比,凸显色彩。
  桃花是红色的,醉脸也是红色的,可想见一个因酒醉而脸红的女子对着红色的桃花说着醉话,说着因思念而发愁的话的画面。这红色的背景是那白色的滚滚飞絮。在这白色与红色的对比映衬下更显出这“对桃花”女子的“醉脸”之红。
  如:周文质的“月缺沉钩,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双调・折桂令・过多景楼》),因为是夜晚,残月,不能朗照,四处不明亮,以至于在朦胧的月光下,江面显得幽暗,而凸显出桃蕊的红色,梨花的白色。用幽暗与红白形成对比,从而凸显出桃红梨白。
  颜色之间的组合,颜色之间的对比映衬,不着一色字却有色感,这是元人在写曲时常用的三种着色手法。透过这些色彩,我们可以领会曲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色中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曲中的色彩也是为了曲作者抒情服务的。这些颜色除了可以增强画面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些色彩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成的,一般而言冷色调和哀愁有关,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暖色让人感觉华丽,红色、橙色、黄色、绿色是暖色;冷色给人朴素之感,青色、蓝色、紫色是冷色调。一般来说,作者很少用单一的暖色或单一的冷色描绘画面,而是把暖色和冷是进行调和,这样画面的色彩显得丰富而和谐。另外,黑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征着不祥,是人们所厌恶的,黑色常给人压抑、沉闷之感。白色时常象征灾难,给人一种茫然、悲怆、苍凉、广袤、萧瑟之感。
  总的来说,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偏暖色,具有鲜艳、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如:白朴的“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青山绿水间点缀着一些白色的草、红色的叶子、黄色的花,画面色彩鲜活,亮丽。虽是秋天之景,但没有萧条、凄冷之感,而给人一种鲜活的生气,表现了作者昂扬的乐观情怀。   再如:白朴的《双调・沉醉东风・渔夫》“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金黄色的芦苇在秋江岸边,白色的浮萍花点缀着渡口,堤上是绿色的杨树一排排,滩头上是红色的蓼花。画面的黄色、白色、绿色、红色,构成了一个多彩而宁静的江边图景,感受到了作者对这景物的喜爱之情,对这样的生活环境的向往。
  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偏冷色具有阴暗、清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的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如:张可久《双调.折桂令・九日》中的“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回首遥望天边的无尽处,落日光辉在空中抹出一片彩霞,两三只乌鸦在寒风中飞上飞下。画面清冷而低沉,在这空旷的背景下,人显得特别得孤单和萧瑟,陡增抒情主人公的忧伤之怀。
  再如:马致远《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中的“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夜幕快要降临的时候,天空中开始纷纷扬扬地下起了大雪,这雪一半儿像盛放的梅花,一半儿又像空中随风而舞的柳絮。这个画面就是一片白色,表现出一种苍凉、寥廓、萧瑟的意境,使人心境低沉。
  有时热烈的色彩,却是为了反衬落寞的情怀,以乐景衬哀情,在曲子里是很常见的一种抒情手法。如关汉卿《双调.大德歌・春》“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春归大地大家可想象到,春暖花开,色彩斑斓,绿草如茵,世间万物都充满了生机。可是曲中的抒情主人公却因春归大地而自己不能归乡,依旧滞留他乡。以明媚的春光中反衬抒情主人公绵绵不尽的乡愁。
  再如:王实甫的《正宫.端正好・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蔚蓝的天空飘荡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黄花,还有一夜里被染红的树林。这是一幅秋高气爽的图景,这里出现蔚蓝色的天空,白云,黄花,红叶,本是明艳的色彩,应该给人以喜悦之情,可曲中的主人公却因离别而倍增伤感。连枫叶的红色也被认为是离人的泪水染红的。再明丽可喜的色彩在伤心人的眼里也是伤心的色彩。
  既然明亮的色彩可以反衬哀情,那么哀伤的色调也可以反衬乐情。如:白朴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描写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其中任何一个图景的色调都是偏暗偏冷,每一个图景都带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给人以沉闷之感。但在“一点飞鸿影下”之后,这一点飞鸿的痕迹,打破了前面描绘的沉闷色彩,寂寞的秋景仿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之后世界就一下子变得五彩缤纷而充满活力。之前灰色调的描绘日暮秋景就是为了反衬后面的喜秋之情。
  其实景本无情因人而有情。在伤心人眼里再美的色彩也是悲伤的,在开心人眼里再冷的色调里也能找到可爱之处。当然,景物的色彩也会影响人的心情,明媚的色彩可以让人心情愉悦,而清冷的色调给人带来忧伤。
  总之,作者在曲子里用多种色彩的组合、对比体现物象的丰富多彩多姿,更以色彩本身给人的感受构建独特的意境,渲染氛围,表达作者复杂的情感。
  在教学中透过曲中色,体会画面的色彩美,感悟色中情。从另一个角度品味曲子,提高学生对曲子这一传统文化的审美品位。
  参考文献;
  [1]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语文》必修三语文出版社,2010.
  [2]韩学军编.元曲三百首.新世纪出版社,19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753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