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琳

  摘要:通过对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多校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看法,希望能够对多校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一个推进作用。
  关键词:多校区 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
  中图分类号:CJ641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05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大学自身内在发展的迫切需要,很多高校都开始了一校多区的办学实践。多校区的办学模式给高校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将面临新的工作特点与工作思路。
  1 多校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很多学校的新校区大多设在郊区,周边的发展不完善,配套设施跟不上,学校像在孤岛上一样,远离社会,硬件设施突出而软件跟不上。生活在偏远校区的学生,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孤独、压抑、空虚等,从而易诱发学生的心理问题,给学校的发展上带来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第二,多校区联合办学由于办学条件的差异,如校园文化不同、软硬件设施的完善性等,容易让不同校区间的学生尤其是处于弱势校区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及缺乏社会竞争力的“歧视心理”,甚至对学校产生抵触心理,导致不同校区间的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矛盾增多,造成学生的新环境适应障碍、人际关系困难等问题。
  第三,多校区办学条件下,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缺乏,有的校区甚至没有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导致难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加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有限,甚至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产生歧义。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有利于帮助学生疏导不良心理,帮助他们学会调适自己的异常情绪,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 我国多校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单位不同。单校区大学以学工处为主导,分别在各个院系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同一校园内上下级、各部门之间容易沟通协调,保持一致性,有利于整个校园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致性。多校区的院校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以学工处为基本单位,由于各校区间空间上的距离、工作上的相对的独立性及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侧重点的差异,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配置在不同校区间差异性大。各校区之间由于建立的时间、受重视程度、专业设置等各种原因,使得各校区间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如分校区的硬件设施不到位,师资跟不上,管理方式的不统一等,都间接地影响着不同校区间的发展。
  第三,多校区办学导致校园危机的处理存在延迟。由于不同校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配置和校区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使得危机干预介入的时机、危机重要信息的掌握、危机处理的效果及后期跟踪情况等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第四,校园环境与学生心理环境的交互性使得校园环境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是在与其生活环境的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可见,环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性。多校区大学与单校区大学的区别在于环境发展路线的不同,多校区大学环境是从矛盾到融合到矛盾到发展,而单校区大学环境是在不断的积聚和升华,因此,学生缺乏对多校区大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构建适合于多校区大学办学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对于多校区大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探索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3 多校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探索
  第一,设定适合于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面对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进行适当的自我调适,积极适应新环境,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考虑到各校区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校区学生的特殊性,设计、组织和开展适合于各校区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水平,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大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建设,注重工作队伍建设的专门化和专业化。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需要有一个与其他部门并列的专门机构来负责,以便于各部门之间工作的沟通与协调,明确工作队伍人员的任职要求、工作性质、进修培训、职称评聘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别于其他教育工作,专业化要求较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过特殊化的专业训练。对于多校区大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量无形中就增大了很多,有的校区没有在职在岗的专业人员而由辅导员或其他人员兼任,导致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空白,遇到棘手问题时再交由专业人员处理,会导致问题处理的延误。
  第三,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实现管理的垂直化。
  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其他部门剥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对各校区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挥、协调和安排,在各分校区至少设置一间心理咨询接待室,并安排心理咨询老师值班,由专业人员和学生面对面,有利于掌握各校区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得到妥善的处理。
  第四,管理模式上采取“集权制”与“分权制”相结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各校区的工作开展进行协调、沟通、监督和评估,对各校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统一安排和指导,同时各校区结合学生的整体情况,如专业、年级、性别、人数等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李成江.多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D】.河海大学,2004.
  【2】邵宁.多校区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7):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8672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