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放式课堂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晓英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纵观当前的品德课堂教学,教师纸上谈兵,满堂灌的较多,学生主动求知、独立思考的较少,小学品德课变成了脱离学生实际、照本宣科背诵的德育手稿,这大大降低了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要想让品德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体现它的德育魅力,就必须开放品德课堂。开放的品德课堂,有助于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探求真知,有助于学生自觉地把道德观念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开放品德课堂呢?
   一、提倡七嘴八舌
   在品德课上,我们常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七嘴八舌”,错误地认为他们在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简单粗暴地加以干涉,令他们闭嘴。学生是安静了,但老师却失去了一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机会,违背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生成过程”的新的教学理念,不能实现小学德育的教学任务。何况,学生的“七嘴八舌”往往是他们真实思想的反映。实施开放式教学,提倡学生七嘴八舌,就是要打破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格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培养学生善问好思的个性。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如教学《多少人为了我》一课时,我组织学生一起听雷锋的故事,并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雷锋叔叔做了这么多好事却不留名,我觉得他太傻了。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共鸣。我就让他们同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学生们纷纷争论起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说雷锋太傻,做了好事一无所得;有的说雷锋一点不傻,正说明他做好事不求名不求利,他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课堂内顿时叽叽喳喳,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整个课堂成了正反两方竞相辩论的场所。经过激烈的争辩,最后同学们达成共识:雷锋一点也不傻,他的做法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高境界的体现。通过辩论,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决心向雷锋叔叔学习,也要乐于为他人做好事。这看似七嘴八舌的讨论,其实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鼓励走上讲台
   “三尺讲台”一向是老师的专有名词,因为传统教学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然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课程中的感性活动包括游戏、表演、竞赛等等,在这种种感性活动中儿童们的身体、各种感官、各种心理因素都处在积极活动的状态中,它满足了儿童好动的天性。实施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就是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格局,形成一种人与人平等的精神交流。课堂上引导学生走上讲台演讲故事,介绍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情境的模拟表演……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参与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这种师生角色的互换真正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
   例如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教师创设情境:在爸爸妈妈关心、呵护下我们健康成长起来,那么,作为儿女,我们该如何汇报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呢?如果今天妈妈生病了,你放学回家会怎么做呢?学生们纷纷举手上台表演:有的为妈妈倒上一杯开水,捶一捶腰;有的为妈妈送上一粒药片,递上一个水果……一个个家庭小主人赫然出现在讲台上。一贯被别人照顾的小皇帝、小公主们今后也会照顾别人了。通过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情境的模拟表演,整堂课就变得宽松、活跃,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主体能力。
   三、允许别出心裁
   品德课的道德行为辨析往往局限于答案的对与错,学生的思维被圈定在一个封闭的唯一答案中,使学生处于极度被动的处境中,主体作用难以发挥。新课程中有许多儿童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辨析,并且由他们自己做出表达的环节,这一切都会使儿童感到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实现,得到某种成就感,从中获得快乐和喜悦。实施开放式教学,允许学生别出心裁就是相信学生对问题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教学《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组织学生讨论:乘公共汽车时,你已投了一元硬币,司机却说你没投,你会怎么做?传统意义上学生会说为了方便其他乘客,原谅司机,自己再默默地投一枚。可学生的思想实际却不如此,经过鼓励,学生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有的说要请周围的乘客作证,据理力争;有的说要和公交公司联系,反映情况,查查司机是否经常这样;更有甚者要公共汽车开往派出所验指纹,以证实自己的诚信……大家一起讨论了各种做法的可行性,排除了最后一种做法。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我们做人要诚信,但当我们被别人误解时可以忍一忍,但也不是一味地忍让,有时也要据理力争。可见,在这样的回答中学生闪动着思维的火花。
   四、采用小组合作
   开放的品德课堂其魅力还在于它的自主、合作。在新的课程生活中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都能满足个体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在这种交往中他又能感受人与人之间达成的融合,沟通的快乐,得到集体、小组的认同,看到自己在小组中合作中的力量,找到了自己与他人之间许多共同的感受,这些都是令儿童快乐的事。实施开放式教学,体现合作探究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小组内交流重点、质疑解疑,我问你答,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比如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我认为学生对春天的认识不必面面俱到,只要他是自己发现的、感受到的春天的美和变化就可以了,儿童有兴趣发现春天,记录春天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鼓励学生自主结合,合作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春天的魅力。学生们积极行动,肢体语言好的同学用载歌载舞的方式展现春天的勃勃生机;喜欢绘画的学生一起执笔作画,让春天的美景跃然纸上;另有一些小组用诗歌朗诵的方式赞美春天。一堂课下来,既无形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又水到渠成完成了教学目标,可谓一石二鸟。
   总之,开放品德课堂就是要我们在课堂上能尊重、相信学生,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他们主动发展的环境,进而更好地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江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898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