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选用史料、创设情境”,构建高效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慧

  摘 要:史料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使用非常普及,在近几年初中生学业水平测试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新课标和学业考试说明都非常重视“论从史出”。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还不够深入,很多时候流于形式,注重对教材文本的解读,缺少对学生史料运用方法的指导。拟结合教学实践就史料在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史料;情境;课堂教学
  史料包罗万象,浩如烟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选择运用史料呢?
  一、根据学科要求特点选用史料
  历史学科的要求是真实,所以教师在引用史料时要秉承史学传统中的“实录”精神,严谨而科学地对待史料。在教学过程中所用的文字史料,一般来自文章的节选,如果只选择一部分,可能会造成以偏概全。也有一些文字,节录内容单独呈现时,因为失去了原来的语境,也有可能和原意并不相同。这都是断章取义的表现。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巩固新生政权》中讲到朝鲜战争时,往往引用这样一段史料“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试图以此史料证明美国人在朝鲜战争的失败以及对这场战争的后悔之意,实际上这是1951年5月15日的国会听证上,麦克阿瑟建议把朝鲜战争扩大至中国,布莱德利说:“如果我们把战争扩大到中国,那我们就会被卷入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这说明文字片段在离开情境和上下文时,会带来内涵上的变化,造成读者理解的失误。为避免断章取义,对拟引用史料要进行反复斟酌,确保这一片段使用时既能相对独立地承载历史信息,又要保证这一信息不会偏离原意。
  二、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选用史料
  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对史料的接受能力也不一致。太难的史料阅读,会影响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太简单的史料却会缺乏思考性,这就要求选择史料时应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特点是一些文言史料,尽可能翻译成白话文,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中,讲到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引用《汉书》记载:“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可以进行转述,翻译成“皇帝出行都不能乘坐到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拉的马车,而高级将领与文官只能坐牛车出行了”。通俗易懂,学生很轻松地感受到了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的景象,在这种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下,汉初才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三、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史料
  现行的历史与社会教材图文并茂,史料较丰富,但由于篇幅原因,教材有些重点内容教师一下子难以说明,或者只有历史结论没有说明过程,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难以理解,所以需要史实说明,做到论从史出。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估计到应补充史实的内容,并精心搜集补充史料来充实材料,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一课中提到蔡元培北大办学思想方针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仅仅是一个结论,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其含义,必须进行解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补充史料,引用蔡元培本人的言论“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即使彼此相反,也听它们自由发展”“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通过史料的补充阐述生动贴切地展现了蔡元培的思想,同时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做到了论从史出。
  四、根据新课标要求选用史料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建议中有这样的规定:“在加强教师引导的同时,要努力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收集并运用相关信息,自己得出结论,并有机会阐释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同时,要鼓励学生依据材料,合理想象,多角度、多层面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创见。”因此,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与社会过程中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不再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现成结论,就必须重视史料运用,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理解及分析能力。
  在《新文化运动》的导入部分,我用PPT出示了这一史料“教员:老爷们请起立!众生懒懒散散地做动作。教员:老爷们好!众生(齐声):大人好!教员:老爷们辛苦了!众生(齐声):升官发财!”创设情境,并与学生进行了实际演示,并提问“与平时我们的课堂问候相比,你有什么感想?”之后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哪所学校的课堂礼仪?答案北大,引起学生的惊疑,顺势设问“为什么会有今天的北大?”通过渐进式的提问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课堂正题。
  总之,历史与社会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必须从史料出发。恰当地选择使用史料,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史学观念。
  参考文献:
  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08.
  编辑 谢尾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993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