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设活动情境促使学生体验体现育人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殷瑛

  摘要: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接受。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有效活动;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06-001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理念就是“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的体验,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生活的中心是“活动”,课堂有效活动教学是―个以情境为基础,以问题为纽带,以活动为核心,以评价为手段,以运用为目标,以活动促发展,使思品教学由抽象变形象、由被动变主动、由单向变双向甚至多向,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本文就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参与体验作初步的探索与思考。
  二、教学实践
  (一)第一次教学实践
  以八年级《公共生活的安全保障》为例。
  1.教学重点片段描述
  学生活动:观看地铁一号线两车相撞视频。
  师:目前,上海地铁1号线日客流量逾100万人次,受事故影响,乘客被困4小时之久,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其随后引起的混乱,让这座中国最具现代化的大都市一度陷入焦虑之中。
  师:地铁发生两车相撞事故给市民出行带来怎样的影响?
  生1:市民上班受影响。
  生2:误了坐火车、坐飞机。
  生3:公交车拥堵。
  生4:给市民带来心理阴影,不敢做地铁了。
  师归纳:轨道交通安全牵系着市民出行的人身安全,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公共安全事故威胁到众人的安全,甚至会成为社会公共安全问题。
  2.分析
  观看两车相撞视频,具有时效性,和学生生活相关,学生比较感兴趣,引发学生对大都市交通出现事故带来严重混乱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公共安全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这轮实践课中存在的问题是:(1)教师讲的太多,学生独立思考不足,课堂气氛沉闷。(2)设问直接,没做深入挖掘。(3)课堂活动过多,浅尝辄止,基础能力欠缺的学生,教师没有关注到。(4)设计的活动不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够突出等。
  (二)第二次教学实践
  以六年级《建立真挚的同学友谊》为例。
  1.教学重点片段描述
  师: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展示案例:《小徐的苦恼》
  师:(1)小徐的苦恼是什么?
  (2)针对小徐的烦恼,你有什么想法?
  生:小徐的苦恼是一晚上精心制作的贺卡,却招来同学的轻视。
  师:针对他的苦恼,你是怎么想的?
  生:小徐一晚上制作的贺卡,作为同学的生日礼物,可见小徐对同学是一片真心。
  生:送生日礼物不一定用昂贵的礼物来表示,小徐送的贺卡,她同学应了解她的辛苦。
  生:小徐同学以礼物的贵重来衡量朋友,是不对的,这样的朋友不可交。
  生:朋友的友情是无法用金钱礼物来衡量的,应看他是否真心。
  生:送礼物,不一定要用昂贵的礼物来表示,只要心意到了就可以了。
  师:你说的很好,俗话说金钱有价,友情无价。
  生: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师:在平时,如果遇到同学过生日之类的庆祝活动,你是怎么做的呢?
  生:我会送一句祝福的话,或者送一张贺卡。
  师归纳: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友谊不能用昂贵的礼物来衡量,而应看是否真诚。真正的友谊,会使一个人的欢乐变成几个人共有的欢乐,一个人的幸福成为几个人共同的幸福。
  2.分析
  这一环节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问题设计层层递进,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在活动中交流、体验、分享、提升,获得身心的体验。这里对比第一次教学实践,所选案例更贴近学生,问题设置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学生思维更活跃,参与面更广。
  三、实践反思
  通过两次实践,取得一些成效,能及时抓住学生情感的共振点施以鼓励、肯定,达到以情激趣、以趣激思。问题的设置有一定梯度,学生思维活跃了,参与面更广了,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对比两次实践,有几点感受:
  1.创设多种形式的活动情境,指引学生主动体验
  将学生置身于活动情境中学习,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促进了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合理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地在参与活动中去观察、思考、探究、交流,学生就变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
  2.贴近学生生活,精设活动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思想品德课具有时代性特征,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学会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
  3.巧设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创设活动情境,要求教师会巧设疑问。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精心设问,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将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是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入门之径。设问的方法要明确,让学生知道从哪个角度,哪个范围去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解疑释惑,加深对观点实质的认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1321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