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低年级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 班主任;主题班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9―0024―01
   主题班队会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教育的一种活动。形式灵活,主题突出,集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主题班会,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更要重视主题班会的作用,适时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不少班主任对主题班会认识片面,不够重视,一些主题班会出现了弱化、异化、片面化的现象,其德育功能无法真正实现。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1. 活动目标不够具体明确。新课程目标中关于德育的目标有若干子系统包括道德教育素质目标、法纪素质目标、心理素质目标、思想素质目标以及政治素质目标。这些子系统又包含有各项具体的要求,易于操作衡量和评价。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往往很笼统而又无法操作,这在主题班会中表现尤为突出,例如,在一个主题班会的设计案例中有位老师的教学目标是这样写的:“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学会时刻关心生活实事,形成个个付出真情的良好风气。”显然,这些目标过于笼统空泛而又无法操作和评价。
   2. 任务过于繁重,无法深入。主题班会活动设计中任务的安排必须符合班上大部分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不能片面追求形式的多样性而安排过多的活动任务。如,在一个“我为红领巾添光彩”的活动设计中,在短短的一堂课中安排了有十项活动之多,其中包括故事讲述、诗歌朗诵、小品表演、比赛活动及绘画活动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无法完成的,在整个过程中就会存在刚触及还没有深入又急忙转入下一活动的现象,学生无法深入学习,也无法充分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才能。比如案例中的绘画活动,从活动本身来说这项活动是很好的,但是案例中的老师却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似乎是无法完成的,即使一些绘画功底比较好的学生能迅速画出一幅画,也是无法完整地表现其思想的。
   3. 过于追求形式多样性。一些活动内容与班会主题的联系不大,从而出现了华而不实的现象,如,在比赛《让小鸟有个温暖的家》―――“护送鸟蛋”的设计中,让学生比赛将乒乓球从一边传递到另一边,看题目似乎与爱护环境、保护小鸟有关,但我们仔细看活动的过程和内容,不难发现这项活动设计与班会主题“为红领巾添光彩”并没有联系,也就没有了教育意义。
   二、对策
   1.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克服班主任“唱主角”的现象。主题班会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尤为重要。主题班会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参与的态度和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越强,主题班会的教育效果就越好。所以,班主任担任的角色应是一位“思考者”或“指导者”,需要在主题和形式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方面下功夫。
   2. 注重学生的现实性与思想性,克服主题“不切实际”的现象。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班会以片面取乐为主,将主题班会搞成了文艺晚会、联谊会。因此,主题班会所选的内容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形式之中。主题班会选择内容时应做到两个关注:(1)关注低年级多数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矛盾与困惑;(2)关注班会对学生的整体发展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
   3. 深化德育的延伸性,克服教育过程中“走过场”的现象。在我们周围,可能不少班主任都有这样的认识:班会结束了,任务也就完成了。但是,德育目标真的实现了吗?事实告诉我们,即使是一次很成功的主题班会,我们对它的作用也不可估量过高,因为学生的思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班主任不可能仅仅通过几次主题班会或者几次活动,就能把学生教育好。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具有滞后性,更何况一次主题班会。要使主题班会真正起到教育作用,绝不能忽略最后一个环节,即深化主题和巩固成果,也就是在班会后,班主任要进行跟踪教育。
   4. 巩固德育工作的效用性,克服教育过程中“表现不足”的现象。主题班会活动结束之后,班主任要做到以下两点:(1)及时掌握来自学生中的信息反馈,抓住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变化继续加以引导,力争在每次活动之后,让学生心灵深处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并使他们在行动上有所表现。(2)班会上做出的决定,班主任要监督学生执行,让学生从现在做起。例如,进行“你为班集体做了些什么”主题班会后,班主任要及时表扬那些关心集体利益、为集体做了好事的学生;对于那些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则要及时批评指正。只有这样,主题班会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
  编辑:郭裕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148864.htm